说到剪纸,很多人的第一映像会是一个人拿着剪刀在纸上剪出来的,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不用剪的剪纸,是你所不知道的剪纸艺术——踏虎凿花。
踏虎凿花《山地情歌》不同于一般的窗花剪纸,踏虎凿花是用于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踏虎凿花的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
据《泸溪县志》记载,泸溪踏虎剪纸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泸溪踏虎乡(即合水镇踏虎村)。踏虎凿花也是由一般的剪纸艺术发展而来,手工艺人们从民间凿“喜钱”(人们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祭祀用品)的工序中得到启发,由刀剪改为刀刻(即“凿”)。当踏虎剪纸在工艺流程上有了独特变化后,当地人便把它称做“凿花”或“扎花”,又因起源于踏虎村,这种剪纸艺术因而被称为踏虎凿花。
曾经,踏虎凿花也遭遇了生存的困惑与尴尬,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所幸,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手工艺人们大胆创新,探索出更加广泛的题材作品与凿花刀法及装饰手法,推动了凿花技艺不断进步和发展。如已故大师邓兴隆总结出了“手腕动,刀子动”和“纸随刀转”、“手掌压纸”等技法。同时,改变了踏虎凿花只作绣花底稿和剪纸展品的现状,将其应用于挂历、商品包装、屏风、壁挂装饰、旅游纪念品、馈赠礼品、真人肖像画等,设计新型作品50多种。这些作品主题好,内容新,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标准,代表作品有《油坊飘香》、《古碾逢春》、《盘瓠与辛女》、《迎亲图》、《矮寨特大悬索桥》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大赛中收获佳绩,在外展出,深受当地群众青睐。
踏虎凿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成为工艺美术园里的一朵奇葩,在苗族服饰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如此美丽的剪纸,如此美丽的踏虎凿花,不应为了生存而困惑,它值得我们去保护,去宣扬,让更多的人知道剪纸可以不用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