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即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其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徽商,以其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的辉煌,成为安徽的闪耀名片。
徽商精神作为古代徽州商人在长期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在徽商的兴起、发展、鼎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成为了如今安徽人行走世界时引以为豪的精神标签。
今天小徽带大家读一个用一把剪刀走天下的故事。
明末清初之际,皖南黟县会昌乡有一出身铁匠之家的张思家,为逃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他在杭州立下足后,在市中心城开设了一家“张大隆剪刀铺”。
张家原先即以锻打剪刀出名,其打出的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轻巧灵活,顺手合用,而且价钱公道,因此深受顾客欢迎,不久即享誉全城,生意红红火火。
后来张思家去世,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选用优质钢材,创造“镶钢工艺”,使剪刀更为锋利而耐久。以致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的外地顾客,生意较之以往益发兴旺。
这样一来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打着张大隆的牌子。因张家信誉受损,张小泉一气之下,则将自家的“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而且服务项目上实行包退包换,不管生意大小,对待顾客一视同仁。如此服务态度使顾客十分满意,生意越做越顺,张小泉剪刀成了举世闻名的国货。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杭州用了张小泉剪刀,认为比宫中的剪刀还要好用,不禁龙颜大悦,亲自题写了张小泉店名。这以后杭州地方官每年向北京宫廷进贡的贡品中,便少不了张小泉的剪刀。
张小泉益发声名大振,后来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张小泉剪刀获得了银牌奖。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评比时,曾当众试验,一把一号剪刀连续5次把50层白细布一剪剪断,剪刀口完好无损,观者拍手叫绝。
张小泉剪刀之所以成为百年老字号,一直延续到今天都被认可,除了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剪刀品质上乘。
更重要的事,百年以来,张小泉坚持工匠精神,精耕细作,不断雕琢自己的剪刀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除了铁匠,还有石匠、木匠等各类手工匠人,他们用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时代的更迭,有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工匠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落在安徽的企业家层面,也可以说是徽商精神。
希望还在坚持工匠精神的徽商们,在看到这篇推送时,能继续坚持,步伐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