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3
一、工程概述…………………………………………………………………3
二、水文气象……………………………………………………………3
三、工程地质情况……………………………………………………………4
四、深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网情况…………………………………6
五、施工难点控制……………………………………………………………6
六、施工平面布置……………………………………………………………6
第二章、编制依据……………………………………………………………8
第三章、施工计划……………………………………………………………9
一、施工进度计划……………………………………………………………9
二、材料与准备计划…………………………………………………………9
三、机具准备计划……………………………………………………………9
四、测量仪器及通讯设备计划………………………………………………9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10
一、施工准备…………………………………………………………………10
二、基坑土方开挖及支护……………………………………………………10
三、施工降排水………………………………………………………………15
四、雨季施工措施……………………………………………………………16
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17
一、组织保障…………………………………………………………………17
二、安全技术措施……………………………………………………………19
三、施工应急预案……………………………………………………………21
四、监测监控措施……………………………………………………………30
第六章、劳动力计划…………………………………………………………33
一、劳动力计划………………………………………………………………33
第七章、结算书及相关图纸…………………………………………………33
一、脚手架结算书……………………………………………………………33
二、相关图纸…………………………………………………………………36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重庆XXXX工程总建筑面积.43m2。XXXXX地下两层连为一体,为两层地下车库层高分别为3.6m与5.4m,地下建筑面积为.23m2;地上分开为XXXXXX,XX一层建筑高度为16.5m,XXXXX工程地上6层,地上建筑高度为.2㎡。该工程基础形式为:独立柱基、条基,局部为孔桩,地下车库围护为剪力墙。
本工程该工程场地位于XXXXXXXX旁。东临XXX路,基坑开挖线距公路5米,另外紧临基坑边缘上口有一10KVA的砖砌电缆沟。南临XXXX路,基坑开挖线距公路5米,另外紧临基坑边缘上口有一10KVA的砖砌电缆沟。西面为XXXX,该面范围内已用做砖砌围墙,做为XXX,二个月内要进行土方开挖,基坑深度同本工程坑底。北面紧临XXXX一座土堆集的山坡,最高处约为15米,山坡背后是一条XX河,距工地米,基坑底标高高于河流常年水面标高。基坑东南西无建物,北面50米外有建筑物。工地上空无任何设施。
深基坑轴线位置和开挖深度:地下车库深基坑轴线2/OA~T轴交2/01~17轴,基坑开挖面积约m2,开挖最高深度9.3m,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基坑5m的限值。
深基坑支护形式:本工程深基坑支护东南西面采取锚杆边坡支护,北面采用挡墙支护。
主体单位如下:
二、水文气象
(一)水文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示,拟建区地表水主要为低洼处积水,水量小,受大气降水及附近生活废水补给,对场地影响不大。
(二)气象
工程所在地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云雾多。多年平均气温18.3℃;夏季日极端最高气温44.2℃,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3.1℃;月平均气温最高是8月份,平均气温高达28.5℃;最低是1月,平均气温7.2℃;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区内大气降水形成以降雨为主,偶见冰雹及降雪,多年平均雨量为.1mm。雨量集中分布在5-10月,降雨量为.4mm,最大时降雨量63.5mm,最大日降雨量.6mm,占雨季的55%;大雨、暴雨多出现在7-8月。
三、工程地质情况
(一)地层岩性
拟建区内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J2S),现将各地层之岩性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人工填土:褐红色、褐灰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夹碎块石等组成,碎块含量约10-20%,成分以强风化砂、泥岩、砖块等为主,块径一般在5-20cm之间,系新近平场堆填形成,属抛填物。场地内钻孔ZY1~ZY3、ZY6~ZY22中揭露该层,揭露层厚0.00m(ZY20)~4.3m(ZY22)。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dl+el)
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无摇震反应,切面光滑,稍具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场地内钻孔ZY1、ZY2、ZY3、ZY6、ZY7、ZY11~ZY23中揭露该层,揭露层厚0.50m(ZY17~3.80m(ZY23)。
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
砂岩:灰白色、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为主,云母、岩屑次之。强风化带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强度较低,手捏易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岩心呈柱状、长柱状。
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粉泥岩
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主要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言主,仅有4个钻揭露,厚度1.4m-5.2m,为偶见岩层。
(二)地质构造
该工程位XXXXX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勘察区及附近无断层通过,岩层产状为°,倾角10°,岩层层面大多数闭合,局部层面张开度为1-2mm,见有岩屑或泥质充填,层面平直,层面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岩体内发育两组构造裂隙。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无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场区内下伏基岩为泥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中有两组构造裂隙发育,LX1倾向35°、倾角74°;LX2倾向°、倾角82°。裂隙间距一般0.4~1.5m,裂面较平直,张开宽度1-3mm,无充填物,延伸长度一般0.8~3.5m,属剪切裂隙,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场区内无断层及活动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示,拟建区地表水主要为低洼处积水,水量小,对场地影响不大。
2地下水
项目区内场区地下水主要为覆盖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场区平场后回填土广泛分布,其孔隙发育,透水性较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经孔隙迅速向下渗透并向低洼处排泄,雨季时该层会积蓄较多地下水,旱季该类土层地下水贫乏;粉质粘土透水性较差,含水量较低,地下水贫乏;场地基岩为泥岩、粉砂岩,泥岩、粉砂岩属弱透水岩层,为相对隔水层,岩性总体不利于地下水的赋存。勘察期间,勘察区存在少量地下水。
综上所述,勘察区地表水不发育,对场地影响小;地下水主要为覆盖层孔隙水,含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较丰富,旱季较贫乏。
(四)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简单,流水顺畅,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岩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无地下洞室、地下构筑物,未见致灾地质体和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在自然状态下场地整体稳定。
四、深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网情况
深基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网情况:工程东面为市*道路也是施工现场主出入口,距基坑边缘5米,另有一电缆沟紧临基坑边缘,该面距有一座在建小区,最小距离25米。北面是北面紧临XXXX一座土堆集的山坡,最高处约为15米,山坡背后是一条XX河,距工地米,基坑底标高高于河流常年水面标高。西面是XXXX,该面范围内已用做砖砌围墙,做为XXXX工程,二个月内要进行土方开挖,基坑深度同本工程坑底,作为弃土堆场。南临XXX路,基坑开挖线距公路5米,另外紧临基坑边缘上口有一10KVA的砖砌电缆沟。施工区域内均无水、电、气、通讯等地下管网。
五、施工难点控制
根据对设计图纸、岩土工程勘察说明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并对工程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在总结以往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以下施工难点。
(一)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地勘资料,基坑开挖深度范围为7.5-8米,应加强安全保障工作。边坡为人工回填土、粉质黏土组成,高度约0~4.0m,其余为强风化砂岩、中风化砂岩,稳定性好,施工中应分级开挖,分级支护,并应加强坡顶监控量测。
(二)、本工程施工期间虽正值雨季,坡面开挖后,需及时进行支护,很容易出现塌方事故,对边坡的支护是难点
(三)基坑边是电缆沟,又距公路很近,很容易塌方危及公路与电缆,对开挖土方是难点。
(四)北面是XXXXX堆集的山坡,开挖防止塌方是难点。
六、施工平面布置
(一)施工便道:在开挖范围内,沿T-U轴∕8-17轴修建宽度7m便道,去除表层耕植土和杂填土,并碾压密实。
(二)施工用水:在南面有一根Φ给水主管道,通过水管引至工点。
(三)施工用电:在东南面设置配电房,供电满足要求,现场线路已经开通到各工点,一个工点设置一个开关箱,做到三级配电。
(四)施工排水:排水采取基坑外排水和基坑内集排水。基坑外在离坡顶1.0米外自然地坪处设置×的排水沟,每隔30米设一集水井,直径为1MM,井底比沟底深MM,并配置水泵,不让地面水流入基坑内。在基坑底距坡角MM处设×排水沟,每隔30米设一集水井。这样,自然降水及部分土层土内存水通过上层排水沟排至于、集水井,由潜水泵排至城市排水管网,部分土层土内含水和自然雨水及极弱透水层渗水可通过基坑内排水沟和集水坑泵至基坑外排水沟内,由潜水泵排至城市排水管网。
(五)临时设施:在西面设置钢筋加工房、材料堆场及库房等;沿基坑四周3m外搭设围挡,实行封闭施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六)施工平面布置图详后附图。
第二章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3、《重庆市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7、《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9、《建筑边坡工程检测技术》(DBJ50/T-);
10、《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11、《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
12、《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
13、《建筑与市*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98);
14、《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T-);
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1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7、《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87号;18、《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建质16号;
19、《重庆市房屋建筑与市*基础设施工程现场施工从业人员配备标准》(DBJ50--);
20、《重庆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府令第号文件;
2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第三章、施工计划
一、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计划工期为40天,计划开工日期年7月10日,计划完工日期年8月18日,具体见下《进度计划横道图》。
X
二、材料准备计划
该基坑工程材料计划见《材料计划表》:
材料计划表
三、机具准备计划
四、测量仪器及通讯设备计划
第四章、施工工艺技术
一、施工准备
在土方工程施工前,专门召开施工准备会议,落实各项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一)施工技术准备
1熟悉设计图纸和工程地质情况;
2测量交底与复测;
3组织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二)施工现场准备
1清查地下管线,现场发现的管线须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2工程轴线控制网测量定位及控制桩、控制点的保护。
3地上、地下障碍物的拆除;施工现场的平整。
4临时供电,临时排水。
5生产、生活设施。现场照明设备的安装。
(三)施工场外协调准备
对外协调交通、环卫、市容关系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基坑土方开挖及边坡锚杆支护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基坑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情况,基坑采用分级放坡开挖结合边坡支护形式,横向分层纵向拉槽的开挖方式,由于边坡高度不大,直立开挖易失稳。均做放坡处理,分段跳挖放坡开挖,基坑开挖临时坡率:人工填土层可按1:1.25(5m≤H≤10m),粉质粘土可按1:1.00(5m≤H≤10m)放坡开挖,强风化层可按1:0.70(5m≤H≤10m),中风化层可按1:0.30(5m≤H≤10m)。放坡开挖基坑开挖支护详见《基坑开挖支护流程图》。基坑边界周围地面设置排水沟,避免漏水、渗水进入坑内;放坡开挖时,应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发出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挖土,并立即查明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继续挖土。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及时封闭并进行基础施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
基坑开挖支护流程图(一)、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平面分段、立面分阶逆作法施工方式进行,跳槽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超过3m,中间一级结合开挖深度作调整。
坡脚距结构外边线原则上为1.5m,并可根据施工工艺作适当调整,施工前先结合地面高程、基坑底高程确定开口线。
土石方施工顺序如下:
测量放线→坡顶截水沟施工→土石方开挖、边仰坡施工→临时排水→锚杆边坡支护→防护。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工艺框图土石方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前先施工坡顶的截水沟,开挖过程尽量避开雨天进行,在雨季施工严格遵守雨季施工措施。全强风化泥岩采用钩机钩,中风化泥岩采用挖掘机炮机踢打,挖掘机装土,自卸汽车运输。
基坑土石方开挖严格按设计控制坡度,松软地层开挖时从上至下,随挖随支护,加强防护,随时监测、检查山坡稳定情况。坡顶(面)上浮石、危石要清除,坡面凹凸不平处予以修整平顺。开挖弃方堆放在指定地点,坡顶上不堆积弃土、石方。
(二)土方开挖主要方法:
1土方开挖时,需修筑10~15%的坡道,以便挖土及时运输车辆进出。
2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抄平,开挖出的土方由自卸车运出。
3在土方开挖区,制定土方开挖高程控制方格网,根据高程控制点在网点木桩上定出标高,有卷尺或水平仪控制各点的下挖深度。
4挖掘机开挖时,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检查挖掘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理,严禁带病操作。在前、后行驶时,必须看清前、后方是否有人或障碍物。机械在回转时必须看清回转半径内是否有物料、人等情况。
5基坑边角处机械开挖不到的地方,用人工配合清坡,将松土清至机械作业半径范围内,再用机械运出。
6机械挖土时,留足~mm的土层,待验坑槽后人工修平。
7土方超挖部份用与基土相同的土料回填,并分层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或用碎石土料夯实回填。
(三)土方开挖技术要求:
1基坑开挖过程中,坡顶10m范围内不允许堆载。
2机械开挖后,应需预留一定厚度的保护层,用人工修整坡面。
3开挖到坑底设计标高时应预留20cm厚度的保护层,且及时封底,防止坑底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和泡水。
4做好基坑内外排水设施,尤其在雨季施工时更应该加强基坑内积水抽排,确保基坑安全。
5基坑开挖、换填、施工结构及回填过程中严禁带水作业。
基坑锚杆边坡支护采用逆做法,边开挖边支护,原则上分层开挖高度不超过3m,分段长度不宜超过20m。。
6对于现状地表近期堆积大量弃土段先清除地表弃土再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
基坑石方开挖施工工艺框图(四)边坡支护
1、施工工艺技术
总体施工方法
基坑支护为临时安全措施,因工期很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土石方分段分层开挖。总体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土石方开挖→修坡→脚手架搭设→成孔→放锚杆注浆→编网片筋喷锚→验收→重复以上工序至坑底。
2、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1、基坑北面边坡:
a、Ⅰ区(2/01轴-12轴交T轴)基坑高度为约16米左右,先对边坡土石方进行降台,然后放坡处理方案,上部边坡高度为8米,施工坡度为1:1.3。台阶宽度为2-3米,下部边坡高度为约8米,施工坡度为1:1.3。该坡面修好坡好不做锚杆边坡技护。此部位由于房于修好后,该部位山坡要恢复原来的高度,因此考虑永久性边坡支护,建设另出图。
b、Ⅱ区(12轴-17轴交T轴)基坑高度约为4-8.5米,该部分全为分为中风化砂岩,放坡系数为1:0.6,放坡修坡后不做锚杆边坡支护。
坡顶在坡顶不设置截水沟,坡脚全部硬化,雨水排至车库截水沟,截水沟尺寸为mm×mm。
2、基坑西面:
a、Ⅲ区(2/OA轴-J轴交1轴)边坡高度约8米左右,该部位土质较好,采取加大放坡系数的方法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施工坡度为1:1.2,该处不作锚杆,修好坡后采用HRBC8的钢筋网片间距mm双向绑扎。C20砼喷射,护坡砼厚度mm,泄水孔为PVCφ50,间距为2.5×2.5m设置。
b、Ⅳ区(2/01轴交N轴-T轴)边坡高度约8.5米,由于该处场地较窄,放坡系好为1:0.7,采用锚杆边坡支护。锚杆共设七排,各排锚杆长详设计图,锚杆钢筋为HRB:1C25,锚杆纵横梅花形布置与水平面夹角为20°。修好坡后采用HRBC8的钢筋网片间距mm双向绑扎。C20砼喷射,护坡砼厚度mm,泄水孔为PVCφ50,间距为2.5×2.5m设置。锚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强度等级为M10。
坡顶C20混凝土地坪硬化,不设置截水沟,坡脚全部硬化,雨水排至车库截水沟,截水沟尺寸为mm×mm。
3、基坑南面:
Ⅴ区(1轴-16轴交2/OA轴)因基坑开挖边线处有电缆沟及临近公路,施工坡度设计为1:0.3。采用锚杆边坡支护。锚杆共设六排,各排锚杆长详设计图,锚杆钢筋为HRB:1C25,锚杆纵横梅花形布置与水平面夹角为20°。修好坡后采用HRBC8的钢筋网片间距mm双向绑扎。C20砼喷射,护坡砼厚度mm,泄水孔为PVCφ50,间距为2.5×2.5m设置。锚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强度等级为M10。
坡顶C20混凝土地坪硬化,不设置截水沟,坡脚全部硬化,雨水排至车库截水沟,截水沟尺寸为mm×mm。
4、基坑东南面:
Ⅵ区(2/OA轴-C轴),因基坑开挖边线处有电缆沟及临近公路,施工坡度设计为1:0.7。采用锚杆边坡支护。锚杆共设六排,各排锚杆长详设计图,锚杆钢筋为HRB:1C25,锚杆纵横梅花形布置与水平面夹角为20°。修好坡后采用HRBC8的钢筋网片间距mm双向绑扎。C20砼喷射,护坡砼厚度mm,泄水孔为PVCφ50,间距为2.5×2.5m设置。锚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强度等级为M10。
车库-5.5m层(-1层)完成后即进行车道边坡的开挖。开挖的土方回填于此旋转车道挡墙内。
5、基坑东面:Ⅶ区(C轴-T轴交17轴)
基坑东面:Ⅶ区(C轴-T轴交17轴),因基坑开挖边线处有电缆沟及临近公路,施工坡度设计为1:0.3。采用锚杆边坡支护。锚杆共设六排,各排锚杆长详设计图,锚杆钢筋为HRB:1C25,锚杆纵横梅花形布置与水平面夹角为20°。修好坡后采用HRBC8的钢筋网片间距mm双向绑扎。C20砼喷射,护坡砼厚度mm,泄水孔为PVCφ50,间距为2.5×2.5m设置。锚杆注浆材料为水泥浆,强度等级为M10。
3、施工工艺
本工程基坑边坡采用C20网喷混凝土。
3.1施工方法
1、喷射砼前的准备工作
材料方面:首先对水泥、砂、石、速凝剂、水等质量进行检验合格;砂、石应过筛并应事先冲洗干净,砂、石含水率应符合要求。为控制砂石含水率一般要设置防水棚,干燥的砂子应当撒水。
机械及管路方面:喷射机、砼搅拌机、运输机等在使用前,都应检修完好,管路及接头要保持良好,要求风管不漏风,水管不漏水;在水管路每隔40m左右装一阀门接头,以便连接。
2钢筋网的布设
在布设钢筋网前,必须初喷一层砼再铺设钢筋网,钢筋网锚杆主筋焊接,连接成整体;
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5cm,在喷射前钢筋必须进行清除污锈。
3喷射砼作业
喷射工作要严格掌握规定的速凝剂掺量,并添加均匀,严格控制水灰比,使喷层表面平整光滑、无干斑或滑移、流淌现象。
喷射作业开始时,先送风,后开机,再给料;结束时,应先待料喷完后,再关风。
喷射混凝土作业分段分片进行。喷射作业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根据喷射部位和设计厚度而定,边墙为7cm~10cm,后喷一层应在先喷一层凝固后进行,若终凝后或间隔一小时后喷射。喷射路线应自上而下,呈“S”形运动;喷射时,喷头作连续不断的圆周运动,并形成螺旋状前进,后一圈压前一圈三分之一。
喷射作业时,喷头距受喷面距离宜为1.5~2.0米,喷射机要求风压为0.3~0.5Mpa。
有条件时,宜将喷头固定在机械手上进行喷射作业;条件不许可,需采用人工撑握喷头时,应由两人共同操作喷头。
喷头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如遇受喷面被钢筋网片、格栅覆盖时,可将喷头稍微偏斜~,并应减小喷头至受喷面的距离,保证钢筋网片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cm。
对砂层地段进行喷射作业时,应首先紧贴砂层表面铺挂钢筋网,并用钢筋沿环向压紧后再喷射。
对有水地段进行喷射时,先从远离渗漏水处开始,逐渐向渗漏处逼近,将散水集中,安设导管或盲沟引流,排到集水坑,再向渗漏处逼近喷射。
3.2、施工技术措施
喷射砼作业在满足《喷射混凝土加固技术规程》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遵守以下几点:
1、喷射砼必须用喷射充填密实,不得存在浮土,保证厚度和强度。
2、喷射砼分层喷射时,后一层喷射在前一层砼终凝后进行,若终凝后1h以上再次喷射砼时,受喷面应用风、水清洗。
3、试验室负责优选喷射砼的配合比与现场控制,喷射施工前先进行试喷,试喷合格后再投入喷射施工。
4、每次喷砼完毕后,即时检查厚度,若厚度不够需进行补喷达到设计厚度。
5、坚决禁止将回弹料做为喷射料使用。
6、喷射砼的回弹率,边墙不应大于15%,拱部不应大于25%。
7、坚决实行“四不”制度,即
A、喷砼工序不完,不得进行开挖;
B、喷砼厚度不够不前进;
C、砼喷射后发现问题未解决不前进;
D、监测结果表明不安全不前进。
8、喷射作业完毕或因故中断喷射时,必须将喷射机和输料管内的积料清除干净。
三、施工降排水
。总体方案是:通过截水沟、集水井、排水沟相结合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基坑内渗水及暴雨期间地面降雨。坡顶用C20混凝土硬化,坡面采用透明聚氯乙烯薄膜覆盖,防止雨水冲刷土体,造成塌踏、滑坡。
截水沟:本工程在坡顶外3m处设置截水沟,截水沟采用机械配合人工挖槽,M7.5浆砌石进行砌筑,沟底及墙身厚度30cm,沟身宽60cm,施工时采用坐浆法进行,必须保证砂浆密实。
集水井:本工程共设置2处集水井。第一处北面坡顶,汇集前后截水沟及自然沟内的地表水;第二处位于办公区进出口边,汇集该处上方坡顶集水井的水,两处采用ΦPVC管连接至就近的雨水沟排出。
集水井采用砖砌结构,并用丙纶进行防水处理,容量1m3。
排水沟:本工程在基坑内两侧坡脚设置排水明沟,明沟各参数同坡顶截水沟,通过排水沟结合集水井进行基坑排水,满足明排降水要求。
排水周期为自基坑施工起施工完毕,基底排水完成,在进行构筑物底板垫层浇筑前,用C25混凝土对排水沟及集水井进行回填。
在坡顶截水沟与基坑开口线之间进行地表硬化,若条件允许,基坑边以外一倍基坑深度范围内进行地表硬化。
四、雨季施工措施
1、充分考虑施工期间区内外排水系统及雨季防洪措施。改善排水系统,增强排水设施,保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排水施工主要在于拦截和排除地表水,保证土方开挖顺利进行。土方开挖期间的排水系统主要由以下设施组成。:
(1)、坡顶修筑一条×的排水沟,每隔30米设一集水井,直径为1MM,井底比沟底深MM,并配置水泵,不让地面水流入基坑内。地表水经集水井后排入市*排水系统。
(2)、基坑内四周,在基坑底距坡角MM处设×排水沟,每隔30米设一集水井,排水沟将水引至集水井,在用抽水泵,抽水至坑外排水沟。
2、边坡支护、土方开挖前,按要求共设13个位移观测点和10沉降观测点,其平面位详见平面图。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本工程拟采用视准线或小角度法用经纬仪测出各点的侧向水平位移。测点设置在基坑坡顶等较易固定的地方,以便保护且真实反映基坑侧向变形。测量基点设置在距基坑一定距离的稳定地段,作好原始点记录。并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变形监测周期如下:
(1)、沉降、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前观测一次,取其均值作为初始值。
(2)、基坑开挖期间每1~3天观测一次,雨天加密至1天一次。
(3)、当发现观测点位移沉降值加速时加密至1天数次。
(4)、开挖完毕每7~10天观测一次,如位移趋于稳定,则15天观测一次。
(5)、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式,应及时通知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协商:
a、坡道位移西北侧2cm。
b、位移不稳定且超过规范要求。
C、坡顶、地面出现异常或裂缝。
(6)土方开挖时,每层土方开挖后应立即进行边坡支护,方可开挖下层土方,随土方开挖向前推进,依次顺序在新作业面上按上述工序完成支护作业,与基坑土方开挖形成平行流水作业。
3、做好临边的防护工作。在边坡顶设置标准围栏、栏杆;下地下室基坑时,须搭设标准上下通道。
4、坑、洞、沟、槽等除做好防护外,并设红灯警示。
第五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经理为首、有各部门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安全管理活动,做到指挥有方,进退有度。
(二)完善落实安全责任制
1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在内,同各业务范围工作标准挂钩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检查监督制度,健全本项目上下配套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2设立专职的安全员对本工程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负总责。认真贯彻执行*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策、法令、法规。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好安全生产工作,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相应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3生产经理对所负责工程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负总责,要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措施,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检查生产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督促工人遵章守纪。负责分析处理一般性事故的工作,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应立即上报。
4班组长、安全员要模范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领导本组安全作业,有权拒绝上一级的违章指挥,使用好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等劳动保护用具,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及隐患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上报。
(三)制度管理与检查
1进入施工的新工人及变换工种的都必须通过包括公司、项目部及班组在内的“三级”安全教育,特别是要明确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施工前,应做好“三工制”工作,包括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工后讲解。主要分项及有关的工序施工或机械设备使用,项目部与班组或操作人员都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内容要全面、具体和有针对性。
3项目部要开展经常性地安全自查。
二、安全技术措施
(一)基坑施工应严格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执行。
(二)结合详勘地质报告进行支护结构及基坑的施工。地下工程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多种不确切因素的存在,地质钻孔揭露的地层与实际地层可能不相符,地层差异性较大。施工中如发现实际揭露的地层与施工图反映的地层不一致或相差比较大时,必须暂停施工,将真实情况告知业主、现场监理、安检、质检及设计等单位,再根据实际地层进行修正、调整设计后方能继续进行施工。
(三)基坑开挖施工前,需对边坡开挖线进行坐标复核和现场放样复核。放线施工时必须考虑施工工艺、施工水平、施工误差、测量误差、找平等因素。
(四)在基坑正式施工前,先摸清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情况,做好施工前的一切前期工作,对影响基坑施工的地下管线进行处理后方能进行施工。
(五)基坑开挖过程中严密监测基坑周边管线、建(构)筑物和围护结构的变位情况,如发现有开裂和变形大等现象时,立即停止基坑开挖,研究分析后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再继续基坑施工。
(六)基坑开挖前,应做好基坑周边地面硬化措施,施工中发现地面裂缝应及时进行封堵,防止地面水渗漏,以确保基坑安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5m范围内严禁堆载,以防给基坑带来安全隐患。
(七)基坑应采用分段分层开挖,分段开挖长度不应大于20m。
(八)施工期间应注意地表和基坑内的引排水,避免冲刷基坑、浸泡基坑。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在基坑外的地表采取截流、导流等措施,基坑四周地表设截水沟,截排地表水,防止地表水进入基坑。基坑内分级设排水明沟及集水井,坑内集水用水泵排至地面市*雨水系统中;雨季施工必须加强排水措施,及时引排水,确保工程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用,做到大雨后能立即复工。
(九)加快主体结构施工,采取“随挖随浇”的方法,做到尽快回填
(十)为确保安全,基坑采用信息化施工,根据基坑监测情况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实行动态化施工与管理。
(十一)基坑开挖时,按照设计图中的基坑坑底标高进行施工,严格禁止超挖,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开挖及边坡防护措施,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基坑超挖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
(十二)基坑开挖时,若对建(构)筑物及,造成其无法正常使用时,此时必须暂停基坑开挖施工,对建(构)筑物加固等有效措施保证其安全后再进行基坑开挖施工。
(十三)在施工期间,在基坑周边的车辆等机械设备超载严禁大于10kPa。
(十四)基坑四周做1.2米高的临时围栏,并用密目网封闭,1米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夜间设红色警示标志。排水沟(满足暴雨期间雨水的正常排放)及相关安全警示标志。
(十五)施工过程中,若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现场监理、业主、质监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协商,提出处理意见,不得擅自处理或隐瞒不报。
(十六)施工过程中,若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现场监理、业主、质检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协商,提出处理意见,不得擅自处理或隐瞒不报。
三、施工应急预案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进行预控,采取有准备的紧急处理,做到忙而不乱,有序的进行。
(一)危险源识别、分析与对策
深基坑施工因地形和地质水文条件的复杂性,因此它是高风险和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施工作业。从人、机、料、方法、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识别确认有5个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源为:机械伤害、触电伤害、坍塌和滑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
1机械伤害:机械运转工作时,因机械意外故障或违规操作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机械损害。
2触电伤害:工程外侧边缘距外电高压线路未达到安全距离,用电设备未做接零或接地保护,保护设备性能失效,移动或照明使用高压,违规使用和操作电气设备,对人身造成伤害或损害。
3坍塌和滑坡:路基开挖时因施工方法不当,机械使用不当,造成的坍塌和滑坡,对人身或机械造成伤害或损害。
4高处坠落:本工程切坡高度大,邻边作业和悬空作业,因违规操作而引起的人员和财产损害。
5物体打击:施工区域存在交叉作业、如果劳动组织不合理,或者存在从高处往下抛掷物品等行为,可能导致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二)危险源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1对重大危险要采取“两个控制”,即前期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前期控制:工程开工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时,针对工程的各种危险源,制定出防控措施。
施工过程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施工和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整改。
2加强安全生产的综合管理。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杜绝一切人为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员工队伍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和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安全专业知识培训。严格加强各种危险源预防管理工作,结合工程特点,针对确认的危险源实施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3切实加强安全交底制度的落实。交底必须在施工作业前进行,任何项目在没有交底前不准施工作业。交底工作一般在施工现场项目部实施,交底必须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模式,书面交底一式三份,一份交底人自留,一份交底给被交底人,一份附入安全生产台帐备查。被交底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接受项目部的管理、检查、监督、指导,交底人也必须深入现场,检查交底后的执行落实情况,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马上采取有效措施,杜绝事故隐患。
(三)本工程危险源的具体预防措施
1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防护措施为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止机械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制定本措施。
(1)对所有各种机械设备进场后,必须由设备部负责人会同安全员和使用机械的人员共同对该机械设备进行进场验收工作,经验收现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的或有其它故障的应退回设备保障贲门进行维修和安装。
(2)使用前要对设备操作手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教育工作,操作手必须严格执行交底内容及最近操作规程操作。
(3)使用中眼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停止使用后切断电源并锁好电闸箱。
(4)各种机械设备必须有专人专机,凡属特种设备,其操作负责人要按规定每周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隐患及时解决处理,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2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规定,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保障施工现场用电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1)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线路必须实行TN-S接零保护系统,同时必须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电箱为标准电闸箱,并采取防雨、防潮措施。
(2)电气设备应根据地区或系统要求,做保护接零,或做保护接地,不得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做保护接地。必须由持有合格证件的专职电工,负责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及安拆。
(3)对新调入工地的电气设备,在安装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测试。经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4)专职电工对现场电气设备每月进行巡查,项目部每月对施工用电系统、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
(5)配电箱设在干燥通风的场所,周围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并与被控制的固定设备距离不得超过3m。安装和使用按“一机、一闸、一箱、一漏”的原则,不能同时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设备,否则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
(6)配电箱应标明其名称、用途,并做出分路标志、门应配锁,现场停止作业1h以上时,应将开关箱断电上锁。照明专用回路设专用漏电保护器,灯具金属外壳做接零保护,室内线路及灯具安装高度低于2.5m的应使用安全电压。在潮湿和易触电及带电体的照明电源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架设设或埋设必须符合要求,并保证绝缘良好,任何场合均不能拖地。线路过道应按规定进行架空或埋地,破皮老化线路不准使用。
(7)使用移动电气工具和砼振捣作业时,必须按规定穿戴绝缘防护用品。
(8)凡是从事与使用电气设备、工具有关的施工作业时,必须实行电工跟班作业。
3、预防坍塌和滑坡事故的防护措施:
(1)为防止高边坡开挖出现坍塌和滑坡事故,特制定防护措施
(2)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开挖的地质情况,施工情况等信息尽心动态监测。对地质有出入的应联系设计部门进行相应设计修改。
(3)高边坡监测:用于稳定性监测的位移,设置一般纵向每隔50-米左右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对于一些特殊可酌情增设观测断面。
(4)充分考虑季节性气候对高边坡施工的影响,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
(5)所有高边坡的施工必须提前做好截水沟和排水沟,截断山体水流。排水设施必须与实际地形和临近的沟渠顺接,确保雨季排水畅通,不积水。为防止水流下渗和冲刷,截水沟进行严密的防渗和加固,地质不良地段和土质松软、透水性较大或裂缝较多的岩石路段,对沟底纵坡较大的土质截水沟截水沟的出水口,均采用加固措施防止渗漏和冲刷沟底及沟壁。
(6)严格执行分级开挖分级防护,对不稳定的边坡采取开挖和防护相结合,避免开挖边坡暴露时间过长,使边坡松弛范围变大,造成新病害。
(7)如有地下水露出,应将地下水排出引入排水系统,不可堵死。
(8)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施工并按照要求做好各种飞石措施。
(9)严格实行奖罚措施制度,对违反高边坡施工安全的各种行为必须严加惩罚。
4变形处理
基坑开挖后,围护结构通常会产生一定的位移,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围护结构的变形、位移等情况,如果位移过大,或位移发展过快,则必须停止基坑开挖,联系设计,采取加强支护等方法。
加快主体结构施工,采取“随挖随浇”的方法,做到尽快回填,是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对于制止位移发展也有一定作用。
基坑开挖前,应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点的布设。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基坑开挖过程及基坑使用初期,直至基坑底板浇筑完毕一周每1~2天天监测1次,特殊情况下加密监测。一旦沉降过快或达到预警值,及时停止基坑开挖,向监理及业主进行报告并征求设计意见。
5应急响应
项目部将、、、项目部应急领导小组成员的手机号码、公司应急领导组织成员手机号码、当地安全监督部门电话号码,明示于工地显要位置。工地抢险指挥及保安员应熟知这些号码。事故发生后,第一现场人员立即向现场主要负责人报告,现场主要负责人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各专业应急小组进入应急状态。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立即将事故发生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逐级上报,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并同时向业主及监理进行汇报。
发生下列情况时,施工员及时上报项目经理。
(1)当坑内降水及基坑开挖使坑外地面或道路下沉、建(构)筑物倾斜开裂,应立即停止坑内降水和挖土,并及时用粘土、水泥土阻塞夯实或采用混凝土封砌渗漏或用化学浆液、树脂等材料进行止水、加固处理。
(2)当基坑边坡变形超过允许值或有失稳前兆时,应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加固原则如下:
当坑边土体严重变形,且变形速率持续增加有滑动趋势时,应视为基坑整体滑移失稳的前兆,应立即采用砂包或其它材料回填基坑,待基坑稳定后再作妥善处理。
(3)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可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进行预加固。当基坑周围建筑物严重开裂、倾斜时,应立即组织人员紧急疏散,并立即进行支撑的加固补强,同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7准备工作
基坑开挖前,应预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作好基坑抢险加固准备工作,有针对性的准备好各项应急物资,主要包括以下物资:
(1)塌方应急用品及机械:加气砖、沙袋、方木、工字钢、排管、铁丝、装载机、挖掘机、吊车等;
(2)管线爆裂应急用品:水泵、沙袋、红机砖、电缆、排水管等;
(3)人员急救用品:急救包、担架、氧气袋等;
8组织机构
建立完善的应急抢险组织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责任到人,保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同时与当地*府的突发事件管理组织机构建立联系,必要时能够及时得到社会的援助。
应急响应救援组织
9突发事件应急准备
(1)紧急情况发生和上报程序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或驻地发生无法预料的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危险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办公室、抢险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由安全质量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
(2)组织培训和演练
对应急预案的骨干进行培训,明确各自的岗位和职责。同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对所有人员进行教育,搞好预案技术交底,组织实地演练,提升各类人员的救援技能和避难逃生方法,检验应急救援系统和预警系统的运行状况,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救援处置能力。实地演练后,要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对预案的各个系统运转情况进行评审,找出影响系统正常运转的薄弱环节,组织专人进行缺陷整改和完善,使应急救援的体系运转更顺畅,响应更迅速,抢险更有力,救援更有效。
危险源辨识清单
10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1)边坡坍塌
①边坡施工发生塌方后,应先检查塌方处是否还有可能塌方的危险,当确认无危险后,方可实施抢救,如还可能造成二次塌方,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相关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②清理坍塌土方不可使用工具,应人工清除,避免对伤员的二次伤害。
③受土方坍塌伤害的人员可能造成内伤、脊柱伤害和骨折,因此也不可急速摇动或拖动伤员。
④应多人平托住伤员身体,缓慢将其放至于平坦的地面上。
⑤发现伤员呼吸障碍,应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
⑥发现出血,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但应每半小时松开一次,避免坏死。动脉出血用指压大腿根部股动脉止血。
⑦在急救医生到来后,应将伤员受伤原因和已经采取的救护措施详细告诉医生。
(2)触电:当发现有人触电后,应迅速展开急救工作,动作迅速、方法准确最为关键。
①触电事故发生后,立即停止现场作业活动,首先应迅速切断电源。若电源开关距离较远,可用绝缘物体拉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用带绝缘柄的工具切断电线。切勿用金属材料或潮湿物体作救护工具,更不可接触触电者的身体,以防自身触电。
②救护时,救护人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免自身触电。
③要防触电人脱离电源后再从高处坠落。
④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对症救治。现场有救护经验的人员立即对伤员按照《电业安全规程》(DL––91附录八或DL––91附录六)中“紧急救护法——触电急救”实施紧急救护。
⑤对伤势不重、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安静休息一小时,医院观察。
⑥对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还存在,应将伤员安置平坦的地方,使其舒适、安静地平卧,并速医院。
⑦对伤势严重、呼吸停止或心脏跳动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医院。
⑧注意事项:急救要尽快进行,不能等待医生来了再进行,医院的途中也不能终止急救措施。
(3)其他注意事项
①统一指挥、密切协同的原则。事故发生后,参战力量多,现场情况复杂,各种力量需在现场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积极配合、密切协同,共同完成。
②以快制快、行动果断的原则。鉴于事故有突发性,在短时间内不易处理,处置行动必须做到调度快、到达快、准备快。
③讲究科学、稳妥可靠的原则、救人第一的原则。当现场遇有人员受到威胁时,首要任务是抢救人员。
④伤员抢医院联系,请求做好急救准备,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
⑤事故现场取证救助行动中,安排人员同时做好事故调查取证工作,以利于事故处理,防止证据遗失。
⑥自我保护,在救助行动中,抢救机械设备和救助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行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11现场事故的处理步骤
急救是对伤病员提供紧急的监护和救治,给伤病员以最大的生存机会,急救一定要遵循下述四个救步骤。
(1)调查事故现场,调查时要确保对你、伤病员或其他人无任何危险,迅速使伤病员脱离危险场所,尤其在工地事故现场,更是如此。
(2)初步检查伤病员,判断其神志、气管、呼吸循环是否有问题,必要时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和监护,使伤病员保持呼吸道通畅,视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防止休克、包扎伤口、固定、保存好断离的器官或组织,预防感染、止痛等措施。
(3)呼救。应派人去呼叫救护车,你可继续施救,一直要坚持到救护人员或其他施救者到达现场接替为止。此时还应反映伤病情况,简单的救治过程。
(4)如果没有发现危及伤病员的体征,可作第二次检查,以免遗漏其他的损伤、骨折和病变。这样有利于现场施行必要的急救和稳定病情,降低并发症和伤残率。
四、监测监控措施
(一)监测使用仪器
使用仪器DJD2-GH电子经纬仪,D光电测距仪,DSZ2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器。
(二)基坑监测
应对下列项目进行监测:
(三)应由编制监测方案,对上述项目监测,并经设计、监理认可后实施。监测周期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至基坑工程完成为止。项目部应建立完善的现场巡视制度,对监测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四)支护结构监测预警指标:
1基坑周边地面沉降量35mm,且沉降差大于3‰;
2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速率连续几天急剧增大,如每天位移2mm,且不能收敛;
3邻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已大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建筑物的倾斜速率连续三日大于0.H/d(H为建筑物承重结构高度);
4坡顶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
5支护结构的土体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6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7坡顶位移接近50㎜。
若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报警,情况严重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应急措施。
根据边坡支护结构监测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高边坡监测方案,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给各有关单位。
按设计要求,在基坑坡顶>10m处,设置监测不动点,设置间距20m,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其地表下沉,监测频率1次/1~2天。
基坑开挖前,应对周边建筑物进行沉降点的布设。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基坑开挖过程及基坑使用初期,直至基坑底板浇筑完毕一周每1~2天监测1次,特殊情况下加密监测。监控量测由专人负责,量测人员相对稳定;各类量测设备性能准确可靠,长期稳定,保证精度,专人使用保养;量测数据需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突变数据必须重新量测,查清原因后及时上报。一旦沉降过快或达到预警值,及时停止基坑开挖,向监理及业主进行报告并征求设计意见。
(四)深基坑工程危险监测监控方案表如下:
监测监控信息反馈与本分项工程施工有关的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材料员、机械员等,在各自分管范围内定期到施工现场巡查监控,将搜集的信息及时反馈到项目部安全科,由安全科及时进行回应处理。
第六章劳动力计划
本工程施工现场和工程规模较大,施工人员多,施工交叉频繁,不安全因素多。为切实保证高切坡施工过程安全无事故,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落到实处,安全生产必须在组织保证管理制度及防止伤害事故、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安全防护措施必须落实到位。配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各特殊工种也必须持证上岗。为保证高切坡施工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实施,加强施工管理,项目部为本工程项目配备以下专职安全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
一、劳动力计划
1、现场设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两名:
XXX证书编号渝建安XXXX
XX:证书编号渝建安XXXX
2、特种人员:
电工:1人
XXX:证书编号XXXX
架子工:
XX:证书编号XXXX
XXX:证书编号XXX
XX:证书编号XXXXXX
XX:证书编号XXXXXX
3、具体操作人员见下表:
第七章计算书及相关图纸
一、脚手架计算书
(一)边坡支护护坡操作脚手架,其步距为1,立杆纵横间距均为1。
1承载力验算:
(1)脚手架承受荷载计算:
①脚手架承受荷载计算:
考虑上人操作和堆物为N/M2
②对操作层荷载(W1)进行计算,附加荷载N/m2,考虑动力系数1.2,超载系数(其他未考虑因素)取1.5,脚手架自重N/m2
则W1=超载系数×动力系数×(附加荷载+脚手架自重)
=1.5×1.2×(+)
=N/m2
③非操作层,每层荷载为W2,钢管理论重力为38.4N/m,扣件重力按10N/个,剪刀撑长度近似按对角支撑计算L=(1.82+2.02)=2.69m每跨脚手架面积=1.5×2=3m2。
则非操作层每层荷载W2为
W2=[(步距×2+间距×2+架宽+L×2)×钢管理论重量/m×钢管实际长度系数+扣件重量每跨]/每跨脚手架面积
[(1.2m×2+1.5m×2+2m+2.69m×2)×38.4N/m×1.3+10N/个×4个]/3=N/m2
则每根立柱承重:(W1+非操作层数×W2)/立柱根数
=(N+4×N)÷4
=N
a2:立杆设计荷载计算:
采用φ48.3×2.8mm钢管,截面特征查表A=4.×mm2i=15.78mm
l0=μL=0.77m×1=0.77mλ=L0/i=mm/15.78mm=48.8
欧拉临界应力:σ=π2E/λ=3.×20/48.82=MPa
η=0.3×(1/i)2=0.3/(×0.08)2=0.12
设计荷载N为:
N=4.89×/2×{[17+(1+0.12)×/2-[(+(1+0.12)×/2)-×]}
N=3×N
通过脚手架承受荷栽,立杆设计荷载计算得知,立杆设计荷载(3×N)<脚手架承受荷栽(N)故立杆承载力符合要求。
2稳定性计算:
轴向力设计计值:N=1.2×(NGK1+NGK2)H+1.4ΣΝQik
=1.2×(N+4×N)+1.4×1.5×1.2×N
=N
稳定性承载力设计值:f
c=φAf=kh0/i×A××
=1.13××0.5×1××/[3.14×(2.25+30/2)2×30/0.5×1]
=2×N
轴向力设计值N稳定性承载力设计值f
故该脚手架稳定性符合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将立杆底部地表凿平,设50-60mm厚木垫板,增大立杆基础底面积。
稳定性计算:
轴向力设计计值:N=1.2×(NGK1+NGK2)H+1.4ΣΝQik
=1.2×(N+8×N)+1.4×1.5×1.2×N
=46.2N
稳定性承载力设计值:f
c=φAf=kh0/i×A××
=1.13××0.5×1××/[3.14×(2.25+30/2)2×30/0.5×1]=2×N
轴向力设计值N稳定性承载力设计值f
故该脚手架稳定性符合要求。
二、相关图纸
1、施工平面布置图;2、土石方开挖边线图;3、深基坑支护平面图;
深基坑边坡防护立面图
深基坑边坡防护剖面图
4、监控点布置图
5、典型地质断面图
6、场内自卸汽车运输图;7、深基坑截、排水图;
8、应急救援路线图(附百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