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性学教父张竞生,思想能有多超前张作霖败坏
TUhjnbcbe - 2022/10/22 13:11:00

年,一个男婴在广东省饶平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呱呱坠地。

他的父母自始至终都想不到,这样一个看起来孱弱不堪的小子体内却藏着一股子倔脾气,也正是这一股子倔气,才让这个名叫张江流的男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的一生与性结缘,被称为中国近代以来的“性学教父”。

张竟生雕像

一,剪辫革命,状告老爹

张江流自小聪慧,又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备受老师同学喜爱。

年,张江流考入清朝设于广州的*埔陆*小学。这学校不大,名头却是不小,若是张江流能够挨到毕业,多少也可以为自己谋得个光彩的职业。

可是这小子却又不安分,暗中偷看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以及其他革命刊物。这些新的思想让张江流如获至宝,他也慢慢意识到了清*府的腐败与无能,希望通过革命来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革命”的思想在张江流脑中愈演愈烈,他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看着脑后悬着的那一缕辫子,觉得它愈发丑陋。索性一拍桌子,剪刀一挥,便把那长长的辫子一刀斩断。

这一刀剪断的,不仅仅是张江流与清王朝的君臣关系,更斩断了张江流思想的桎梏。

从此之后,张江流更加积极地学习最为新潮的思想和观点。他的思想不断更新,发展,以至于在很多方面我们今人都望尘莫及。

不过,张江流并不满足于剪断自己的辫子,他奔走呼告,号召自己的同学们也“挥刀断情”,支持革命。

张江流也清楚,自己不过是一个平民的孩子,不是什么官宦之家,除了一身正气,就只剩下“两袖清风”。

彼时的清*府虽然已经失去民心,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呼声几乎响彻中原大地,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府还依仗着残余的势力和西方列强的支持,统治奴役着中国人民。

“剪辫事件”的结果就是,张江流被陆*小学开除。

不过经历此次事件的失败之后,张江流并没有因此觉得沮丧,反倒是更加坚定到了革命的重要性。他左思右想,最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新加坡,投奔孙中山。

说干就干,张江流的行动力总是如此的惊人。他叫上一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前往新加坡投奔孙中山先生。

可是,此时的孙中山先生正在面对着清朝枪手的威胁,为了自保,孙中山先生闭门谢客,以生病为由拒绝和来路不明的外人交往。

没有得到孙中山接纳的张江流并不甘心,他和同学在新加坡租住在一间小房子中,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投奔孙中山先生。

在新加坡等待了一个多月以后,张江流两人最终钱财耗尽,败兴而归。

被学校开除,被偶像拒之门外,年轻气盛的张江流多少觉得有些失意与无奈。

万般无奈之下,他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事业上的打击让张江流深感沉沦,希望从家人的关怀中得到慰藉。

可是他没有想到,家人的压力让他觉得更加窘迫。

回家后不久,父亲就向他宣布说给他物色好了一个妻子。

一向叛逆的张江流不肯同意这种老式的“包办婚姻”,心里只想着继续求学,对于结婚这件事情,张江流一点都不感兴趣。

结婚这事儿,新郎不同意,怎么也办不成。

青年时的张竞生

一边是新郎闹着要离家求学,一边新娘的娘家催得又紧。老爹夹在其中,左右为难,急得像是只热锅上的蚂蚁。

“既然这个小子想求学,那我也不拦着你,不过前提是,你得先结婚,然后再去求学。只要结了婚,我便不拦着你求学。”

这是老爹最后的底线,张江流知道,若是自己不答应老爹,这辈子都只能被束缚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小村庄。

在传统家族观念的压迫下,张江流万念俱灰,只好答应了这个“先结婚,后去上海读书”的“卖身契”。

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录《浮生漫谈》中谈到自己那位15岁的妻子时,说道:“我娶她的那一日,她的容貌,虽未像某先生说的那样,如猴子一般的尊容。但我的这一位矮盾的身材,表情有种恶狠狠的状态,说话以及一切都是俗不可耐。”

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与嫌弃。梦想的佳丽与现实的妻子差距之大,就连他自己都说:“我前世不知道是什么罪过,今生竟得到这样的伴侣。”

或许结婚之前,张江流对于自己的妻子还有些许的期待,可是结婚时那触手可及的“现实的骨感”,几乎让张江流怀疑人生。

毫无人权的“盲婚”与前世罪过的“孽缘”让张江流更加坚定了远赴上海求学的想法。

婚后不久,张江流便收拾行李,准备直赴上海。

不过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老父亲却在这个时候违了约。

张江流的父亲原本是想着用婚姻捆住张江流远走他乡的心,结果没有想到的是,目标没有达成就算了,反而更加坚定了张江流远走的想法,等到张江流真的要离开之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计划落空了。

可是老父亲并没有因此妥协,他相信,一定是张江流在家待的时间不够长,等到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儿子的想法肯定就会打消了。

张江流见自己的父亲铁了心不让自己出门求学,也不甘示弱,索性日夜兼程地赶到官府,一纸诉状把老爹告到了官府,状告理由便是“父夺子志”。

张江流状告父亲一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张江流的这种做法。

学识的差距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困难,思想上的沟壑是阻隔一切交流的屏障。他们的思想不同,观点不同,竟然对彼此的行径便无法理解与宽容。

老爹见张江流去意已决,便也不再挽留,索性任着他的性子。毕竟已经成家之人了,做事肯定要比以前成熟得多。

不过他没有想到,张江流的此次离家求学,让他的思想和视野又踏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人们眼中的“离经叛道”之人。

二,改名求学,节制生育

年,赴京参加京津同盟会,同年远赴上海求学,进入由法国天主教主办的上海复旦大学。

在此期间,汪精卫因为谋刺摄*王事件被捕入狱。革命*人张俞人找到张江流,希望张江流能够加入此次营救汪精卫的活动中,一腔热血的张江流又惊又喜,欣然答应。可是由于解救计划太过理想化,根本就无法实施,最终这营救计划只能作罢。

年,汪精卫获释。在汪精卫的推荐下,张竞生充任南方议和代表团秘书。

年,中华民国临时*府遴选了二十五人以官费远赴东西留洋。而张竞生名列榜首。

在前往法国求学之前,受达尔文学说的影响,又加之国内经济凋敝,西方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泯灭人性。张江流痛心疾首,便改名为张竞生。

竞生,在竞争与奋战中生存。而张竞生的一生,也将竞生两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年至年期间,张竞生先后在法国巴黎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在法国里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八年之间,浪漫多情的张竞生也与多位女子相爱,虽然最后这些浪漫无比的爱情都被现实所打败,可是这些恋爱经历更是让张竞生对于男欢女爱,对于男女交姌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成了后来他在国内宣传性学的重要因素。

年,张竞生学成归国,32岁的他收到了潮州金山中学的校长的聘书。

旅途漫长,舟车劳顿,在海面上漂浮了数天的张竞生终于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按照以往的惯例,张竞生需要去广州领取校长的任命书,也就是说他有机会见到广东省省长陈炯明,递交条陈,提些建议。

可是,当陈炯明看到张竞生递交上来的条件时,肺都快要气炸了:这个从西洋留学回来的小子,竟然敢白纸黑字的直接批评祖宗“多子多福”的观点,提倡避孕少生!

民国*阀的姨太太们

陈炯明妻妾无数,子女十多个,又怎么会认同张竞生的观点,相反,在他看来,这小子不仅仅不是在对社会做贡献,反而是在含沙射影的针对自己。

张竞生深知知识对人的重要性,愚昧的思想和闭塞的观念正在统治和朽化着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

怀揣着“以学救国”的思想,张竞生担任校长之后,便大刀阔斧地大干了起来。他毫不留情地辞退了那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老师,选贤举能,极大地提高中学的办学质量。一方面,张竞生推崇男女平等,录取女学生以实现男女同校;另一方面,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张竞生聘请了几名优秀的外教老师,并且要求理论课的授课用英语。

不过,张竞生的这一系列行为虽然有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可是与此同时,他也得罪了不少人。

不少被张竞生辞退的人找到学校来闹事,甚至与张竞生大打出手。无论是当时的豪绅官僚,还是地痞流氓,都把张竞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金山中学任职九个月后,张竞生先生因为得罪了不少豪绅势力而被迫辞职。

这一次的辞职,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他一度沉沦,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险些跳海自杀。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沉沦之后,张竞生又迎来了新的学术巅峰。

年,张竞生受到蔡元培的邀请前往北大任教哲学。

三,《性史》大火,“卖春罪名”

年——年,张竞生在北大哲学系任教五年。在这五年间,张竞生的教义《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相继出版,并且在学术界赢得了不少的赞誉。

不过,思想新潮的张竞生并不被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所阻止了前进的脚步,学术界的称赞声没有让张竞生迷失了自我,他知道,中国性教育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

年深秋的一天,万物归结于枯*,路边枫叶如雨,静静地洒落在古朴的北京街头。买报童的呼声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响起,却唤不醒沉睡的亿万国民。

而今天《京报副刊》的头条,无疑就是一篇名为《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的征稿启事,发布征稿启事的人,就是一个名为张竞生的人。

这“最好的消遣法”,就是想要征集一下平民的“性史”,了解平民生活中的“性”生活。

在那样思想保守封闭的年代征集“性”稿件,无疑于是一项最为大胆的尝试。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投稿的人竟然格外的踊跃,征稿数量十分可观。

张竞生从这些稿件中选出七篇,加上序言和批语,编为《性史》的第一集。

年4月,性育社印行《性史》。

此书一经发售,就立马火爆起来,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北京街头几乎是人手一本,日夜品读。

可是,由于当时礼教森严,思想局限,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把《性史》称为“淫书”,认为这本书败坏风气,误人子弟。

一时间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唾沫星子纷纷吐向张竞生,他一个本应该风光无限的留洋博士,却一时间被千夫所指,众人唾弃。“性学博士”这样极具侮辱性的“帽子”就生生地扣在了张竞生的头上。

可是即便是骂名满身,张竞生先生却没有丝毫的抱怨。

后来,张竞生在《两度欧旅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说道:“学问家,一面要有学的精神特长;一面,对于各种学问,又要广博通晓。无论哪种学问,都可研究。而最切要的,又在研究常人所不敢或不能研究的问题。”

如今观之,张竞生先生的话依旧是今日学者博士所应该推崇的。做学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顶得住流言蜚语,就是要抗着世俗的眼光披荆斩棘地向前“大步前去”。

真正的学问的研究是不可能和世俗相同流,它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而存在的。

“我不能让人看见我的失败,相反,生活的磨难只会让我保持更大的动力向前。”

民国女性

张竞生先生学“世人之不敢学”,研究“世人之不敢研究”的学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学问家”。

可是命运的齿轮又怎么会轻易地停留在京城,它不断地向前推进,把张竞生先生的一生推向成就的巅峰。

四,留滞上海,开办书店

年的夏天,数支长枪打破了北京表面的祥和与宁静。*阀张作霖攻入北京,撤销掉了蔡元培的北大校长职位,任命刘哲为北大新的校长。

那一年,在北大任教五年的张竞生原本可以带薪去国外游学,可是他刚刚到达上海后不久,就听说了北大发生的变故。

校长蔡元培下台,张竞生出洋留学的计划也因此泡了汤。

而此时,张竞生“性学博士”的骂名也传入了张作霖的耳朵里,张作霖直呼一定要亲手杀了他这个败坏风气的“王八蛋”。

张作霖

北京肯定是回不去了。张竞生无处可去,只好滞留在上海。没了学校工资的支持,生计便成了大问题。

于是,张竞生找到在上海的一位友人,合资在上海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书店——美的书店。

传播性学的张竞生先生并没有总结《性史》的“教训”,反倒是将这美的书店变成了专门发行自己编译的《性育丛书》的“风水宝地”。

美的书店和《性史》的遭遇几乎一样,创办之初,几乎日日是门庭若市,前来购书之人络绎不绝。生意的红火程度远超其他的书店。

可是这样好的生意立刻引来了同行的不满与嫉妒,他们联名举报美的书店贩卖淫秽书籍,于是警察便上门把这些书籍一一收缴。

收缴一次,美的书店就再印发一次。

可是,这样的事情要是偶尔发生一次还好,这些人却偏偏咬着“淫秽书籍”的尾巴不放,隔三差五的便去举报美的书店,于是美的书店便每隔几天就要被警察收缴一大部分的书籍。

就这样,美的书店在众人的排挤中开办了一年多以后,终于由于入不敷出,倒闭了。

民国女性

不得不说的是,张竞生先生的理论实在是太过超前。在《性育丛书》中,张竞生先生大谈特谈“第三种水”与夫妻的性生活。他也强调新郎不要以新娘的处女膜和新婚之夜是否“见红”作为新娘忠贞的标准。一方面,“见红”与处女膜没有根本上的联系。由于新娘体质的原因,处女膜也可能在不同的时候受到损害甚至是破裂,比如剧烈运动等都可能会导致处女膜的破裂;另一方面,张竞生先生认为男女的结合重在结合的过程和婚后的生活,不论结婚之前新娘如何,只要结婚之后她恪守妇道,与新郎达到“心灵上的统一”,便无须纠结新娘婚前之事。

书店的倒闭和国内动荡不安的局面让张竞生已经无法再待在国内了,蔡元培赴欧洲旅行之后,张竞生也远赴法国游学。

回国之后,张竞生先生受陈济棠的邀请时任广东省实业督办,翻译外国名著,而后又投身革命,为革命而奋斗不息。

只是在这些期间,张竞生先生已不再大肆宣传“性学”了。

晚年的张竞生

张竞生先生的老年生活趋于平淡,动荡年代对他的冲击并不大。这位发誓活到一百岁的老人,最终因为脑溢血猝死于故乡,享年八十二岁。

纵观张竞生先生的一生,实在是传奇得令人瞠目结舌。称呼他为中国“性学教父”一点也不夸张,他主张男女平等,人性自由,比马寅更早地提出了节制生育;在文学和美学上,他的自传和美学著作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生性幽默,浪漫不羁,不肯拘泥于陈规烂俗,总是用着超过世人的眼光看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也正是这些,博学的张竞生先生才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个奋斗一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斗争一生的男人,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1
查看完整版本: 性学教父张竞生,思想能有多超前张作霖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