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吾言
刀剪行业,自古就流传着:南有张小泉,中有曹正兴,北有王麻子的说法。其中“张小泉”在明崇祯元年创立,先于其他两者。近多年来,它已经是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华老字号刀剪品牌。“平生不识张小泉,阅尽天下也枉然”,去杭州旅游一趟不捎回一把正宗的张小泉剪刀,比锦衣夜行更索然无味。
在智能化不断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剪刀这种小物件却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必不可少,而张小泉作为老字号高端剪刀这样一个活了近年的品牌为何一直被国人钟爱,多年来依然保持着一年卖出0多万把的佳绩,而且名气越来越大、品类也越做越多。
张小泉为何成“国民剪刀”
快似风走润如油
钢铁分明品种稠
裁剪江山成锦绣
杭州何止如并州
这是剧作家田汉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有感而作。可见在那个年代,张小泉已经是有口皆碑的品牌。
张小泉剪刀的故事,还要从年前说起。
明末清初之际(年),皖南黟县有一出身铁匠之家的张思家,为逃避战乱,逃到了杭州,他在杭州立下足后,则于市中心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搭棚盘灶,架起炉砧,开设了一家“张大隆剪刀铺”。张家原先即以锻打剪刀出名,其打出的剪刀,锻工精细,刀口锋利,轻巧灵活,顺手合用。眼下张思家重操旧业,当然更不逊色,打制出来的剪刀,制作精细,用料选优,而且价钱公道,因此产品深受顾客欢迎,不久即享誉全城,生意做得红火。
后来张思家去世,其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进一步改进剪刀质量,选用优质钢材,创造“镶钢工艺”,使剪刀更为锋利而耐久。以致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的外地顾客,生意较之以往益发兴旺。
不想这样一来,却引起了同行业竞争者的眼红。许多剪刀铺生产的剪刀打着张大隆的牌子。因张家信誉受损,张小泉一气之下,则将自家的“张大隆”招牌摘下,换上了“张小泉”店名,并且还在剪刀上刻上“张小泉”字样,而且服务项目上实行包退包换,不管生意大小,对待顾客一视同仁。如此服务态度使顾客十分满意,生意越做越顺,张小泉剪刀成了举世闻名的国货。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杭州用了张小泉剪刀,认为比宫中的剪刀还要好用,不禁龙颜大悦,亲自题写了张小泉店名。这以后杭州地方官每年向北京宫廷进贡的供品中,便少不了张小泉的剪刀。张小泉益发声名大振,后来清末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张小泉剪刀获得了银牌奖。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评比时,曾当众试验,一把一号剪刀连续5次把50层白细布一剪剪断,剪刀口完好无损,观者拍手叫绝。年,张小泉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此后,它就开始跋涉重洋,远销到南洋、欧美等地。
年,张氏传人对剪刀表面进行改良,改为抛光镀镍后,张小泉剪刀更受市场追捧。
抗日时期,国之将亡,何以家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张小泉也受到冲击,一度停业。
年杭州解放后,为了将张小泉的根留住,*府花力气成立了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得以重新崛起。
年,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成立,张小泉剪刀也正式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张小泉”的年产量可达0多万把,半个世纪以来,光是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就生产了近9亿把剪刀,使用率几乎是人手一把。
72道工序,用不烂的剪刀
其实,张小泉剪刀历经年而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真的好用、耐用。
在一次剪刀评比赛会上,考官将40层薄布叠在一起,用各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张开利嘴,咔嚓一声,一次剪断,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香港一家广播电视公司还拍摄过这样一组精彩镜头:用一把张小泉品牌的民用剪刀,一次剪断70层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单层薄绸不带丝,足见其质量之高。
最早的张小泉剪刀都是人工打造的,一把纯手工磨制的小剪刀,光是制造工序就有72道,选料讲究。年5月20日,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8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金水(右一)
介绍张小泉“非遗”工序中的“打下角”工序
一位工人在进行张小泉非遗工序中的关键工序
——将钢刃嵌入剪刀铁槽的“镶钢”加工
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忠尧(左)与技师赵仙元
在进行张小泉“非遗”工序中的“打壶瓶”加工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特点称雄制剪业。
花样百出,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今的张小泉,不仅在外形上求新求变,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品种,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张小泉经过两次改制,如今的杭州张小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是民营资本控股,品牌运营业朝着多元化的思路在进行,除了传统的刀剪产品外,还发展出了炊具、个人护理产品等种类。
到目前为止,张小泉已有三十个类别、七百余种规格的产品规模,开始从刀剪制造向现代生活五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在国内各地开出精品店、在东南亚等地开拓国外华人市场,还拥抱了“互联网+”,拓展了线上销售渠道。张小泉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求“变”,这或许也正是张小泉年不倒的原因所在。
当然,张小泉的创新也有失败的时候。张小泉在年研制陶瓷刀,但销量并不好,反而人们却都买起了日本的陶瓷刀。是质量问题吗?日本京瓷陶瓷刀的密度在6.0,“张小泉”也在6.0左右。对比其他硬度指标和韧性指标,张小泉的陶瓷刀与京瓷产品没有任何区别。
当时张小泉产品中心副总监陈标说他想不通“我们的产品从硬指标来看与国际顶尖的品牌差距并不明显,用一半的价格在国内卖,为什么产品没人要?
这样的创新之所以失败,其中还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国货新产品的信心不足。这也是很多老字号,在创新路上最大的难题。
张小泉,只是国货老字号的冰山一角,虽然它在某些方面成功了但有也有掣肘其发展的一面。但从张小泉的故事里,我们要明白是,不仅国外有工匠精神,我们的老字号也有值得我们传承的技艺和精神。振兴国货除了百年老字号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更重要的还是要重拾国人对国货的自信,振兴国货,让更多的人支持国货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振兴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