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很多人觉得得了胆结石,那就把结石取出来不就完了?
开发区上班的小张就是这样想的。小张今年35岁,单位体检查出患了胆结石,既有泥沙样的也有颗粒状的,数量不算少。小张想自己还年轻,且胆囊毕竟是人体器官,有总比没有好吧?怀着这种朴素的理念,小张开始四处打听,但让小医院都不开展保胆取石,这是为什么呢?
疑问
为什么不做“保胆取石”?
市三院普外三科主任于金宁解释说,之所以保胆取石这种方式被主流所抛弃,主要还是因为胆囊结石形成和复发的病因复杂,非所谓“保胆手术”能够解决。
关于胆囊结石、息肉的发病原因多年来国内外做了很多研究,目前认为胆囊结石、息肉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引起的,而高血压、肥胖、脂肪肝、药物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体内脂类代谢异常。且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是胆囊疾病在上述人群中高发的因素。
可以说,胆囊结石的出现并不仅仅是胆囊的问题,而是一种全身性和社会性疾病,即便取出了石头,形成结石的机制依旧没有改变,因此术后复发率极高。
其实,保胆取石手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一种古老且早已被淘汰的术式。
胆囊切除术始于年,由一位德国医生开展,而保胆取石比胆囊切除术还要早,但由于结石的高复发率及胆囊癌变等并发症使其逐渐被淘汰。
疑问
胆囊切了真没影响吗?
再来说说小张的另一个顾虑
“毕竟年纪轻轻,胆囊好歹也是个器官,切了真没影响吗?”
肝脏分泌胆汁,胆囊起储存和浓缩的作用。人在进食过程中胆囊收缩,胆汁经由胆道排入肠道,胆囊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就像河流中的一个水库,发挥胆汁中转站的作用。
胆囊被切除后,只要肝脏功能正常,胆汁的分泌就仍然正常,只是胆汁会由间断排入肠道转为持续排入肠道;另外,胆总管在胆囊被切除后可代偿性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代偿胆囊功能。因此,胆囊被切除对消化功能影响不大,我们在没有胆囊的情况下可以照常生活。
实际上,得了胆囊结石后,绝大部分患者胆囊已经没有浓缩和收缩功能了,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留着不仅没有实际用处,还存在潜在风险。
疑问
生病的胆囊保留下来有什么风险?
如果硬要保留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会有两个风险。
其一,术后胆囊结石残留或复发。“保胆取石”术后的结石复发率高达20-40%。这时候,患者往往需要承受额外的身体创伤,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损失,还要经受心理折磨,以及不得不接受的再次手术。
其二,胆囊存在癌变的可能。
胆囊癌属于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一旦发生会大大缩短生命,已经有确切的证据提示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密切相关。保留一个没有功能的、生病的胆囊,其实就是埋在身体里的一颗颗“定时炸弹”!得不偿失。
疑问
哪种情况应该做切除?
面对胆囊结石,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保守治疗,什么情况下又该选择手术切除呢?
如果胆囊大小、形态、功能正常,胆囊结石、胆囊息肉不引起任何症状,在排除胆囊息肉癌变危险后,是完全没必要做手术的,况且在胆囊结石的人群中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静止性结石”,是一辈子都不需要治疗的;对于症状轻微的患者,也可以使用各种药物来控制症状,保留胆囊的功能。
如果有一下的症状表现,就应该考虑切除。
1)有典型胆囊结石发作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发热、消化不良等,辅助检查确定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
2)充满型胆囊结石或瓷化胆囊者,即使没有症状也应手术,因为恶变几率较高;
3)急性化脓性、坏疽性、出血性和穿孔性胆囊炎,胆囊炎症非常严重;
4)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胆囊功能受损;
5)单发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cm,基底宽,进行性增大,有血流供应,胆囊壁增厚,癌变机会较高;
6)胆囊腺肌症,进行性增大,也有癌变机会
医生提醒
一旦患了胆囊结石、息肉,也不必困扰,在权衡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不妨考虑健康收益和风险。当然了,治病不如防病,对于正常人来讲,应该建立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年轻人,避免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形成更为重要。
专家介绍
于金宁
市三院普外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年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兼任大连医科大学(非直属)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学组委员,辽宁省创伤外科学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细胞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年曾获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恩德斯(内镜)医学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医师奖。曾先后于日本昭和大学,医院进修学习,大中华结直肠腹腔镜外科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自90年代末起在全国较早的开展了腹腔镜技术,在辽南地区率先独立开展了多项腹腔镜手术,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至今开展的腹腔镜手术例数达上千例。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