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肿瘤多学科(MDT)研讨会
年06月21日(周一)下午14:00-15:30,医院门诊大楼七楼第二会议室举办了胰胆肿瘤多学科第次研讨会,会议由普外科邵成浩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肿瘤科焦晓栋副教授,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病理科李彬彬主治医师,以及普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病理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会议共讨论胰胆外科4例住院病例。
病例讨论
一、施文珺住院医师:胰头占位1例患者76岁男性,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间断针刺样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无皮肤巩膜*染。于我院门诊查全腹CT平扫示:胰腺病变,胰腺炎可能。CEA7.34ug/L、CA.0u/ml。胰腺增强CT示:胰头病变伴胰管扩张,考虑恶性可能大,胰尾部囊性病变。患者自患病以来,一般状态良好,体重6个月来下降7.5KG,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睡眠无异常。患者糖尿病史17年余,近半年来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4.6s,D二聚体1.42ug/mL,CEA7.34ug/L,CAU/ml。胰腺增强MRI示胰头、钩突病变,考虑胰腺癌,伴胰管扩张;胰尾部小病灶,囊肿可能。
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胰腺增强MRI显示胰头、钩突部稍增大,其内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长约3cm,T1WI与T2WI均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胰腺体尾部萎缩,胰管扩张,考虑胰头及钩突部胰腺癌可能性大。另见胰尾部一长径约1cm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为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考虑胰尾部小囊肿可能。
胰胆外科刘安安副主任:从CT上可见胰头类圆形病灶有分隔,内有亦实性成分。患者我院超声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呈隆起型,超声内镜下未见异常。胰头部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区,范围约2.4×1.9cm,内部回声欠均匀,内部似可见细小管腔样结构穿行,病变后方胰管扩张,直径约6.4mm。胰体尾萎缩,胰尾部可见一多房性病灶,范围约11×10mm,似与胰管相通。因此超声胃镜提示不排除IPMC或胰腺癌可能。肿瘤未侵犯到胆管及周围动静脉,故可予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目前诊断基本明确,考虑胰头囊实性病灶,考虑胰腺癌或IPMC可能,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尾为一小囊性病灶,考虑胰腺小囊肿可能,该处可暂不予以处理。术前可予以行PETCT进一步明确占位性质及排除远处转移。
??
二、邱裕住院医师:梗阻性*疸1例患者46岁男性,于2年前反复发作左上腹疼痛,为绞痛,可自行缓解。医院,查肝功能示胆红素升高,MRCP示“胆总管下端结石可能伴胆总管扩张、胆囊炎”,于-07-23行ERCP术,术中诊断“胆总管下段占位:Ca可能”,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乳头)破碎粘膜组织,部分腺体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再腹痛,鼻胆管引流通畅,每日引流出*色胆汁-ml。后就诊于我院,鼻胆管造影未见胆道下端明显狭窄,于-08-08拔除鼻胆管,腹部B超、超声内镜、胰腺CT未见明显占位,患者好转出院。-09-16再次因腹痛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查超声胃镜示“胰腺钩突部片状低回声区:炎症可能性大”,出院后患者腹痛症状反复发作,疼痛为隐痛,余症状基本同前,未予处置,1月前间断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不详,持续时间约半小时,伴有畏寒、寒战,可自行恢复,亦未予相应治疗,现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WBC5.7×/L,N71.9%,TB37.1umol/L,DB9.9umol/L,ALTU/L,ASTU/L,γ-GTU/L,AKPU/L,AMS75U/L,CA.5U/ml,CA.69U/ml。胰腺增强MRI提示壶腹部肿瘤,癌可能。复查超声胃镜示壶腹部占位。
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入院后于我院复查EUS,内镜下见十二指肠乳头表面呈颗粒样改变,超声内镜下扫描查十二指肠乳头至胆胰管汇合处呈实性低回声改变,范围约22×14mm,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病变累及胆管及胰管末端,以胆管内为著。胰腺增强MRI提示肝内外胆管、胰管增宽,胆囊增大,壶腹部见2.0cm肿块,呈“渐进式”强化。结合患者病史,考虑壶腹部癌可能性大。
肿瘤内科焦晓栋副教授:患者影像学上肿瘤与胰腺关系密切,考虑壶腹来源可能性大,但当时EUS+FNA未查见癌细胞,因此亦不排除胰腺来源可能。患者因行EUS,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加上可能年肿瘤较小并未发现,因此出现反复胆道感染。本次影像学检查见肿瘤明确,请胰胆外科评估是否可行手术治疗。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重新回顾患者年检查,与本次影像学检查变化很大。不排除年已有病变,但由于当时肿瘤偏小,并未发现。患者有反复胆管炎发作病史,近期体温基本回复正常,血象降至正常范围,但仍处于急性期,不宜立即手术。需继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待患者炎症消退后,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
三、罗溪住院医师:胰头占位1例患者51岁男性,于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恶心,疼痛在呕吐后自行缓解。而后症状反复发作,出现背部放射、乏力。为明确诊断,患者于-06-03医院检查,上腹部MRI示:1、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并胰管及胆管扩张,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可能;2、胆总管下段鼠尾样改变并强化;3、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炎;4、双肾多发囊肿。-06-09PET/CT示:1、胰头形态饱满并密度欠均匀(局部FDG代谢轻度增高),另胰头背侧囊性灶(FDG代谢缺失),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考虑为胰头恶性肿瘤病变可能大(病变局部包绕胃左动脉);胰腺体尾部略萎缩。2、胃体小弯侧多枚淋巴结,FDG代谢轻度增高,需警惕转移性淋巴结可能。胆源性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上腹部增强CT示:1、胰头占位,癌可能。2、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胰头占位收入院。患病以来,一般状态良好,体重减轻15公斤。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轻度*染,余无异常。TB74.8umol/L,DB45.5umol/L,Alb37.7g/L,ALT70U/L,AST65U/L,γ-GTU/L,AMSU/L,CEA6.94ug/L,CA.9U/ml。超声内镜示胰头部占位伴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Ca?IPMC待排;胆总管内胆泥淤积,胆囊增大。
影像科钱懿主治医师:患者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部乏血供占位伴胰管、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胆汁淤积,考虑胰头癌可能大,与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关系较密切;胰头钩突部囊性灶考虑胰腺良性囊性肿瘤,胰头周围数枚淋巴结肿。胆总管下段未汇入壶腹部处,疑似胆总管有一结节,胰头占位与胆总管下段病灶不排除双原发病灶可能。
胰胆外科陈丹磊副教授:患者入院后于我院行EUS检查,内镜下见胰腺回声减低,胰头部可见一实性低回声病变,范围约32×2.6mm,边界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无回声区,病变内部可见胰管穿行。病变后方胰管扩张明显,最宽处约7.2mm,胰管内未见明显结节样隆起。结合PET/CT胰头部局部高代谢,考虑胰头癌可能性大,亦不能排除IPMN癌变可能。患者CT显示肿瘤与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关系较密切,在Henle干水平上下约1cm处肿瘤与之侵犯较重,术中恐难以分离,若手术需联合该处静脉切除。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基本明确,为胰头部占位,考虑恶性肿瘤,不排除壶腹部或胆总管下段多发肿瘤可能。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与肿瘤侵犯严重,术中尽量剥离,可能需联合静脉切除重建。同时CT显示患者肝总动脉存在变异,起源于SMA,术中分离时需注意保护肝总动脉。
四、郁景文住院医师:胰尾NEN1例?患者62岁男性,于1周前体检腹部B超发现胰尾占位病变,进一步行胰腺增强MRI提示胰尾占位,增强扫描强化较周围胰腺明显,患者无特殊不适。入院后查超声胃镜提示胰尾部低回声占位,PNET可能。胰腺增强MRI:胰腺尾部富血供病变,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肿瘤指标均未见异常。
肿瘤内科焦晓栋副教授:我院超声胃镜示胰尾部可见一类圆形低回声占位,大小约1.8×13mm,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胰腺增强MRI示胰腺尾部见长径1.5cm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考虑胰尾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性大,但影像学显示亦并非典型高信号富血供肿瘤。建议加做68Ga与18F双显进一步明确诊断及防止遗漏他处小病灶可能。
病理科李彬彬主治医师:与其他前肠NENs相比,pNENs并没有特殊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检查必须包括CgA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可选项目包括:CD56、特定激素、生长抑素受体2亚型、淋巴血管标记物和p53等。对于原发不明的NETs,如果胰岛因子1(Islet1)和转录因子配对盒基因家族8(PAX8)阳性,可以诊断为pNETs。NENs应当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标记率两项指标。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占75%~85%,患者多因肿瘤局部压迫症状或体格检查时发现,部分患者因肝脏及其他部位的转移,进一步发现原发病灶。该患者为体检时发现,无临床症状。同时患者肿瘤大小约1.8cm,我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广州)》中指出,局限的最大径>2cm的无功能性胰腺NEN:推荐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并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局限的最大径≤2cm的无功能性胰腺NET:若分化较好(G1级)或位于胰头部的可予密切随访,其他情况建议行手术治疗。而根据NCCN神经内分泌指南,长在胰腺体部的pNEN大于1cm而小于2cm时可以行局部切除或标准切除。因此,该患者可加做双显排除其余部位遗漏病灶后,行肿瘤局部剜除术治疗。
五、郁景文住院医师:直肠NEN伴肝转移1例患者46岁女性,今年3月出现一次便血,无明显排便习惯改变,无腹痛,无黑便,无反酸、嗳气,无里急后重感,无发热,遂于-03-19医院行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4cm处可见1.8×1.8cm隆起病灶,中央破溃,活检病理报告(K)示差分化癌。-04-01查外院肝脏增强MRI提示肝右后叶下段结节,转移可能,遂于-04-03按FOLFOXIRI方案行第1周期化疗,-04-14外院原发灶分子病理报告(D)示KRAS、NRAS、PIK3CA、BRAF基因为野生型,遂于-04-28、-05-10更改为FOLFOX+爱必妥方案化疗行第2、3周期化疗。-05-21医院会诊病理报告(T-)提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2,AE1/AE3(+),CgA(-),Syn(+),INSM1(+),Ki67(5%+)。现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直肠指诊∶距肛缘4cm(截石位右后壁,7点钟方向)可及一2cm*1.5cm粘膜隆起肿块,肿块活动度尚可,退指无血染。PET/CT-F18示直肠末端局部肠壁增厚伴代谢增高,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肝右后叶低密度灶,结合增强MRI考虑转移。PET/CT-Ga68示:直肠局部右侧壁增厚伴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表现;病变肠管右侧盆底部淋巴结转移;肝脏右后叶转移瘤可能大。复查电子肠镜示距肛缘4cm(截石位右后壁,7点钟方向)可及一2cm*1.5cm粘膜隆起肿块,表面糜烂坏死。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胰胆外科陈丹磊副教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肠镜、影像学检查,目前诊断明确,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右侧盆底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入院后于-06-16我院行CT引导经皮肝占位穿刺活检术+肝占位射频消融术,病理结果尚未反馈。目前诊断直肠原发灶,请多学科会诊,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肿瘤内科焦晓栋副教授:根据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不同分级与原发灶是否能够切除干净,其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若直肠肿瘤切除后,病理诊断为G1、G2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Ki%,可予以定期随访,无需术后药物治疗。目前患者已出现肝转移,则可根据肝穿刺病理结果,若分级仍较低,则可予以长效生长抑素治疗,若肝转移病灶Ki67指数较高,则可予以CAPTEM或是EP方案化疗治疗。
胰胆外科邵成浩主任:针对原发灶的治疗方案,倘若患者无肝转移,G1、G2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小于1cm,T1期,则可予以ESD、EMR,如肿瘤切缘阴性,则后续无需用药治疗;倘若切缘阳性,其后续可能发生转移可能性亦较小,无需后续补救性根治性切除,可予以定期随访。若肿瘤相对较大,大于2cmT1或T2期,则可根据情况予以局部切除或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后续无需化疗治疗。若为G3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则需经腹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追加CAPTEM或EP方案化疗治疗。因此该患者可予以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并请肛肠外科会诊行超低位保肛手术。目前肝脏转移灶已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可根据肝脏病灶活性决定后续是否需行肝脏病灶切除治疗。
前期回顾
第期病例一:胰体尾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予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评估后,于-06-09行联合腹腔干的胰体尾脾切除+近端胃切除+左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胃后壁与胰体尾之间已大小约12×10×6cm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包膜不完整,肿块侵犯胃后壁,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胰周可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恢复好。术后病理提示:胰体尾部低分化腺鳞癌,侵犯胃壁全层,并累及左侧肾上腺。胰周淋巴结(7/9)可见癌转移,各切缘均阴性。第期病例二:腹腔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于-06-11行异位嗜络细胞瘤切除+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中探查见十二指肠后腹膜一大小约9×6.5×5cm质硬肿物,侵犯十二指肠水平部,与下腔静脉粘连紧密。触及肿瘤时术中血压最高达/mmHg。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副神经节瘤伴大片坏死出血。第期病例三:胰头钩突恶性肿瘤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予晚上颅脑部术前评估,并于-06-26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胰头钩突部一大小约2.5×2×1cm质硬肿物,表面不光滑,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脏器及血管未见明显侵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恢复好。术后病理提示胰腺中分化导管腺癌,胰周淋巴结(1/5)可见癌转移,各切缘均阴性。第期病例四:胰头占位1例
病史及讨论内容详见第期报道,经MDT讨论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拟下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会议现场
作者:梁兴编辑:李居东
审校:陈丹磊总编:邵成浩
年06月2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