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伤寒论》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2)原方组成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根据东汉时期的计量与现代的计量换算关系,东汉一两约为现代15g,此方药物剂量为柴胡g,桂枝45g,干姜30g,*芩45g,牡蛎30g,瓜蒌根(天花粉)60g,炙甘草30g。
煎服法:本方与小柴胡汤一样,加水ml,煎煮至0ml,去渣,再煎至ml,每次温服ml,分3次服,每日1剂。
(3)临床用量及煎服法
重剂:柴胡g,桂枝45g,干姜30g,*芩45g,牡蛎30g,瓜蒌根(天花粉)60g,炙甘草30g。
中剂:柴胡90g,桂枝30g,干姜25g,*芩30g,牡蛎25g,瓜蒌根(天花粉)45g,炙甘草25g。
小剂:柴胡65g,桂枝25g,干姜18g,*芩25g,牡蛎18g,瓜蒌根(天花粉)30g,炙甘草18g。
以上为成人用量,分为小剂、中剂和重剂,以50kg体重为标准,小儿按体重数折减。
煎服法:加水16小碗(约0ml),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再将药液煎煮半小时,分6次或3次温服,每日3次,每日或每2日1剂。关于大、中、小剂量及服法运用,临床可根据年龄、体质强弱、疾病的缓急灵活应用。柴胡剂中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煎服法相同,一是煎煮时间长,可能与柴胡用量大,用生半夏等因素有关;二是去渣,再煎煮药液,是取“和法”合煎诸药,协同发挥作用,临床值得深入研究。
(4)方解
伤寒五六日,医者已发汗而又用下法,使津液受伤,胃阳受损。下后表邪内陷于少阳半表半里,出现“胸胁满微结”。“胸胁满微结”,是言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胸胁痞满不舒。因既无结胸证之胸胁、心下硬满、痛不可近,又无阳明证之腹满腹痛,躁屎之重证,因此,虽误用下法,但邪未入阳明,无阳明里证。“小便不利”,一方面因汗后及泻下伤阴,另一方面因误下后,致气上冲,亦不利于小便外排,因此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因汗后、下后损伤津液,故渴;胃中无停水,故不呕。“但头汗出”,因气上冲,热往上行,迫津外出,故只有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为少阳郁热之表现。“此为未解也”,是言不但有表证未解,同时还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综上述:此证为表证汗后、误下伤津,表邪未解,少阳邪热,气机不利,津液不足,胃阳受损,其脉应为脉弦细或弦细数,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本方由小柴胡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瓜蒌牡蛎散等方化裁而成。小柴胡汤治往来寒热、心烦,其中柴胡散结气,治胸胁满微结;加*芩清热除烦;去人参、大枣,因无中气虚证,且两药不利于解胁满。无呕吐,故不用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有表证未解,气上冲,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治气上冲。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以生津液,如《伤寒论》第29条言: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即是此意。瓜蒌牡蛎散,可生津止渴。
(5)功用及主治
本方由柴胡、*芩、桂枝、干姜、牡蛎、瓜蒌根、炙甘草等药组成。有小柴胡汤、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瓜蒌牡蛎散之意,诸药合用,治表邪未解,邪入少阳证之寒热往来,心烦,胸胁满胀满;津液亏损致口渴欲饮,小便不利,大便干燥;胃阳不足致背心冷,大便稀溏,乏力等。临床常用于风湿痹痛、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糖尿病、慢性胃肠炎、老年习惯性便秘、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抑郁症失眠、青光眼、痤疮、低热,年老体弱者外感等。
(6)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涉及太阳表证、少阳证、太阴里证(甘草干姜汤),兼有津亏者。因此,常用于太阳少阳并病或合病、少阳太阴并病或合病、太阳少阳太阴并病或合病者。凡有表证,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证,疲惫乏力而渴,小便不利,大便干燥或稀溏者,均可单独使用本方,或与它方合用,现分述于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主治本方证兼血虚、血瘀者,见口干口苦,乏力,口渴欲饮,小便量少,腰酸背痛,胁满微痛,小腹隐痛等。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盆腔炎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物汤,主治本方证兼贫血者,见面色少华,乏力,失眠多梦,头晕,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小便不利等。用于慢性病低热、月经不调、抑郁症失眠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主治本方证兼血瘀、痰饮者,见头晕头痛,心悸,口干口苦,心烦欲饮,小便不利等。用于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脑梗死、脑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月经不调、痛经、乳腺增生症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吴茱萸汤,主治本方证兼胃虚内饮上犯者,见头痛头晕,眼睛胀痛,口干口苦,渴欲饮水,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小便不利等。用于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青光眼、慢性胃炎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防已*芪汤,主治本方证兼表虚水饮者,见面部浮肿,恶风汗出,口干口苦,小便不利等。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水肿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四逆散,主治本方证兼气郁不舒者,见胸胁满痛,小腹疼痛,腰酸背痛,大便干燥等。用于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腰肌劳损、慢性盆腔炎、附件炎、便秘、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麦门冬汤,主治本方证兼气阴两虚者,见胁下心下隐痛、咳嗽胸闷、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欲饮、少便不利等。用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肺结核、习惯性便秘、糖尿病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术附汤,主治本方证兼风湿寒痹者,症见关节隐隐疼痛,腰颈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口渴欲饮等。用于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葛根汤,主治面部丘疹,口干口苦,口渴欲饮者。用于面部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本方证合三泻心汤方证,见胸胁胀满,心下痞满,恶心欲呕,肠鸣,大便不爽,口干口苦,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等。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咽炎、慢性直肠炎、复发性口腔炎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连汤,主治本方证合*连汤方证,见口苦口干,上腹胀痛,呃逆反酸,大便干燥或稀溏不爽。用于慢性胃炎、反流行食管炎、慢性肠炎、肠道功能紊乱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八味肾气丸,主治本方证合少阴肾气不足证,见口干,夜间为甚,大便干燥,小便不利或小便多。用于肠道功能紊乱、老年性便秘、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等。
(7)临床验案
唐某,男,53岁,仪陇县二道镇人。以“上腹及右胁下胀痛,小便量多1年,加重1月”,于年1月4日初诊。
刻诊:1年前,出现上腹及右胁下胀痛,呃逆反酸,下肢冷,夜尿多,每晚3~4次,经当地医生治疗效差。近1个月,上述症状加重。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舌质淡紫,苔薄白,双寸、关脉弦细,双尺沉弱。经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改变、前列腺增生。
中医诊断: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合病。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连汤合金匮肾气丸(汤)加减。
柴胡60g,*芩25g,筠姜45g,桂枝尖30g,生牡蛎30g,瓜蒌根45g,炙甘草30g,*连30g,生半夏(洗)45g,*参30g,大枣12枚,蒸附片30g,干生地*45g,山茱萸45g,茯苓30g,泽泻30g,牡丹皮30g,春砂仁20g。
上方加水16小碗(约ml),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3剂。
1月11日二诊:服上方后,上腹及右胁下胀痛减轻,偶尔打呃,不反酸,小便每晚2次左右。效不更方,继守原方5剂。
1月22日三诊,:服完5剂后,上腹及右胁下胀痛消失,小便每晚1次。用中成药逍遥丸、金匮肾气丸,服用1个月以巩固。
陈某,女,46岁,仪陇电力公司职工。以“上腹胀痛连及两胁,双乳胀痛1年多”,于年12月27日初诊。
刻诊:1年前,患者因胆结石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上腹胀满疼痛,连及两胁,伴双乳房胀痛,在我院做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乳房B超提示:双乳腺增生。曾在院内外多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欠佳,经人介绍来我处求治。症见上腹部(胃脘)胀痛,呃逆反酸,两胁胀痛,背心冷痛,两乳胀痛,舌质边尖红,苔薄*,左脉弦细,右脉沉弱。
中医诊断: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兼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双乳腺增生症。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连汤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65g,桂枝尖30g,筠姜45g,*芩25g,生牡蛎30g,天花粉45g,炙甘草30g,*连30g,生半夏(洗)45g,*参30g,大枣20g,赤芍30g,川芎30g,全当归30g,茯苓30g,薄荷10g,生姜30g,春砂仁20g。
上方加水16小碗(约ml),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4剂。
年1月8日二诊:服上方后,上腹满痛、呃逆反酸、两胁胀痛明显减轻,乳房胀痛有所好转。现背心仍冷,乳房痛,遇热减轻。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连汤合麻*附子细辛汤(麻*30g,北细辛30g,蒸附片30g)。煎服法同前,再进4剂。
1月17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消失,效不更方,上方再进5剂。后期服用中成药桂枝茯苓丸、桂附理中丸、逍遥丸,服2个月后复查乳房。
谢某,女,55岁,仪陇石佛青松村人。以“腹胀,消瘦1年,加重1个月”,于年1月5日初诊。
刻诊:1年前,患者出现消瘦,饮食减少,面*,被我院诊断为“慢性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经门诊中西医治疗,病情稳定。1个月前,出现皮肤及巩膜*染,不思饮食,牙龈出血,腹胀腹痛,双下肢凹性水肿等。住我院消化科治疗,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症”,经多种治疗,效不显,故出院求中医治疗。症见面部及巩膜*染,神差,消瘦,不思饮食,口干口苦,不欲饮,牙龈出血,腹胀如鼓,双下肢凹性水肿,小便色*,大便干燥,小便细小,解之不利爽,舌质淡,苔薄白,中间裂纹少苔,舌下静脉瘀滞、粗大,脉弦细或细数,双尺脉沉细。
中医诊断:少阳、太阴、少阴合病,兼气滞血瘀、水*证。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香砂理中汤合当归芍药散合金肾气丸加减。
柴桂65g,*芩25g,桂枝30g,筠姜30g,炙甘草30g,生牡蛎30g,天花粉45g,木香15g,春砂仁20g,炒白术30g,红参20g,全当归30g,川芎15g,白芍30g,茯苓45g,泽泻45g,蒸附片30g,干生地*45g,淮山药30g,山茱萸45g,牡丹皮30g,炙龟板25g,炙鳖甲25g,磁石30g,大腹皮50g,厚扑50g,茵陈60g,猪苓45g。
上方加水16小碗,将药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次少量温服,每2日1剂。共5剂。
1月20二诊:患者精神转佳,皮肤及巩膜*染减轻,双下肢轻度水肿。食欲转佳,能食米饭1小碗,牙龈出血减少,腹胀腹痛明显减轻,小便*色变浅,口干口苦减轻,大便每日1次。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数。效不更方,前方再进5剂。煎服法同前。
2月11日三诊:由于患者经济困难,病有好转后自行改为每3日1剂。现精神转佳,面部及巩膜*染基本消除,饮食好,牙龈未再出血,大便正常,每日1次,小便变为淡*色,腹不胀不痛,双下肢水肿消除。B超提示:肝缩小,门静脉增宽,脾大,未见腹水。肝功能:各种酶略高出正常值,白蛋白正常。双小腿转筋,仍乏力,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少苔,脉沉细。继用上方去茵陈、猪苓,重用白芍,加天麻、枸杞子。
柴胡65g,*芩25g,桂枝30g,筠姜30g,生牡蛎30g,天花粉45g,炙甘草30g,广木香15g,春砂仁20g,红参25g,炒白术30g,全当归30g,川芎15g,白芍60g,茯苓30g,泽泻30g,蒸附子25g,干生地*45g,山茱萸45g,淮山药30g,牡丹皮30g,天麻20g,枸杞子30g,厚朴30g,腹皮30g,生谷芽30g,生麦芽30g。
上方加水16小碗,将药浸泡1小时,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服,每日3次,每2日1剂。共10剂,以进一步巩固疗效。门诊随访,精神佳,饮食尚可,二便正常,病情稳定。
陈某,女,67岁,仪陇县城人。以“上腹胀痛,呃逆反酸,头晕头痛1年”,于年12月7日初诊。
刻诊:1年前出现上述症状,经我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回声紊乱,考虑慢性胆囊炎;CT检查提示:颅内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西医治疗效果不显,后经人介绍来我处中医治疗。症见情神差,面色憔悴,上腹胀痛,不思饮食,食后即胀,呃逆反酸,头晕头痛,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大便不爽,黏稠细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兼血瘀证。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脑梗死。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连汤合栀子厚朴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柴胡65g,桂枝尖30g,筠姜30g,*芩25g,生牡蛎30g,天花粉45g,炙甘草30g,*连30g,生半夏(洗)45g,*参30g,大枣12枚,栀子20g,厚朴65g,枳实30g,香豉15g,赤芍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桃仁15g。
上方加水16小碗,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5剂。
12月25日二诊:述服上方后,上腹胀痛明显减轻,呃逆消失,有时反酸,头晕头痛减轻,无心烦,已能入睡,大便每日1次,解便爽利。夜尿频多,每晚3次左右,耳鸣。上方去栀子厚朴汤,加金匮肾气丸。
柴胡65g,桂枝尖30g,筠姜30g,*芩30g,生牡蛎30g,天花粉45g,炙甘草30g,*连30g,生半夏(洗)45g,*参30g,大枣12枚,蒸附片30g,干生地*45g,山茱萸45g,淮山药30g,茯神30g,泽泻30g,牡丹皮30g,赤芍30g,桃仁15g,春砂仁20g,炒谷芽30g,炒麦芽30g。
上方加水16小碗,浸泡1小时,中火煎煮1小时,去渣,分6次温服,每日3次,每2日1剂。4剂。
年1月4日三诊:服上方后,上腹胀痛消失,饮食正常,头晕头痛明显减轻,能入睡,夜尿1次,耳鸣减轻。效不更方,上方再进4剂,煎服法同前。门诊随访,诸症消失而愈。
选自《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
注:需要购买书的朋友可以到淘宝搜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下单直接购买,淘宝现有优惠*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