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分为肥胖和非肥胖两种类型。主要由遗传易感性、高热量饮食、缺少运动、向心性肥胖等而致高血糖,以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单独或共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为主要病因。
一、临床表现
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最常见,起病急,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2.患者胰岛功能基本丧失,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3.血糖显著升高,反复出现酮症;4、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年龄在20—48岁,患者消瘦易出现大血管病变。
Ⅱ型糖尿病:1.家族遗传史;2.起病隐匿、缓慢,无症状的时间可达数年至数十年;3.多数肥胖或超重;4.多在查体中发现;5、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
2.OGTT中,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
3.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随机血浆血糖≥11.1mmol/L。
4.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才能确诊。
三、糖尿病的常规治疗
一、Ⅰ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或与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双胍类降糖药联合使用。
二、Ⅱ型糖尿病(肥胖型):首选二甲双胍(减少外源葡萄糖吸收及糖原异生、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降低胰高血糖素)。
1.Ⅱ型非肥胖型有良好的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可应用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美脲):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2.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作用于胰腺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水平快速的降低,起效时间为0-30分。
3.格列喹酮:能防治微血管病变,口服:开始30mg,早餐前及午餐前(或晚餐前)各1次,也可15mg,一日3次,三餐前服。
4.血糖不稳定时可考虑二甲双胍合用,使血糖波动性降低。
三、单纯的餐后血糖高: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则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使碳水化合物水解产生葡萄糖减慢,明显降低餐后血糖。
四、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餐前血糖轻度升高:首选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贝唐宁: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并能改善与胰岛素低抗有关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五、老年患者用药:因为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应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代表药物:沙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甘精胰岛素注射等。
四、中医分型治疗
中医学中,将糖尿病分为四个类型:1.燥热炽盛型、2.气阴两虚型、3.阴阳两虚型、4.瘀血阻滞型。
1.燥热炽盛型
症状:烦渴多饮。
中成药:消渴降糖胶囊、消渴平片。
中药应用:葛根+石斛,养阴清热,除烦止渴。
2.阴两虚型
症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
中成药:六味地*丸。
中药应用:可先用西洋参,*芪,枸杞,麦冬,以茶代饮。对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有良好的功效。
中药食疗:山药桂圆粥山药30克、桂圆15克、荔枝10克、五味子10克、粳米克,做成药膳,用于气阴两虚,心悸失眠的糖尿病患者。
3.阴阳两虚型
症状:形寒肢冷,遗精早泄。
中成药:温肾滋阴药,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中药应用:*参10克、枸杞20克、*芪15克,以茶代饮,能增强和修复胰岛功能。
4.瘀血阻滞型
症状:动脉闭塞,微血管及视网膜病变。
中成药:石斛夜光丸,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
中药应用:川芎、当归、三七、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脑动脉血流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