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
夏
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至者
极也
故曰夏至
夏至,夏天至。夏至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今年夏至为21日。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就进入盛夏了。高温酷暑大气时常出现,气温有时可达40℃上下。中医养生角度看,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自然界阳气升发,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所以在这一节气中,合理的养生保健宜顺时而养,护养体内阳气。
调息静心自然凉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告诉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应当调整呼吸,运用气功,使心神安静,心中像存有冰雪一样,才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不应当被炎热扰乱心神,使心境烦躁,这样会使身体感到天气更炎热。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做法,就是夏季养生法中提倡的精神调养。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
运动舒缓防过汗
过了夏至,出汗量大大增多。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认为汗液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而血液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因此为了更好地度夏,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减少出汗,加强防护。
饮食清淡尝点苦
夏季阳气盛于外。夏至过后,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夜卧早起午休好
夏至日虽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但人体内的阴气也开始出现,在养阳的同时还需养阴,以免身体因阴阳失调而患上疾病。在起居方面,应遵循自然界阳多阴少的规律,宜适当夜卧早起。尤其是夏至前后,更应注意睡眠,且应该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以避免炎热之势,恢复精力。
平衡阴阳莫贪凉
许多在空调房度夏的人群,立秋之时发生“疰夏”,体质虚弱的成人难以与大自然的变化相平衡,常常因为夏季出汗不足,体内代谢垃圾堆积而发生头疼脑热症状。夏日炎热,腠理开泄,容易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因此睡觉时不宜直吹久吹风扇、空调,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冬病夏治”三伏贴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而“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已在我院已开展多年,我们传承更悠久、更专业!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咽炎、扁桃体炎、虚寒胃痛、颈椎病、腰腿痛、痛经等疾病皆可以进行冬病夏治,扶助人体阳气,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扶正培本,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冬春季节发作或减轻不发作乃至不发病。
我院三伏天贴预约已经开始,市民可来我院门诊预约治疗。
年三伏天时间表
伏前加强:年6月19日——年7月10日;
初伏:年7月11日——年7月20日(10天);
中伏:年7月21日——年8月9日(20天);
末伏:年8月10日——年8月19日(10天)。
末伏加强:年8月20日——年8月31日。
医院治未病中心
我院治未病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单位。立足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调护”三个层次,以“孟河医派”学术思想为核心的“中医整体调治”诊疗理念。依托全院中医药特色和优质临床资源,打造集预防保健、传统疗法、体检、咨询、文化服务等于一体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中医健康服务项目。
诊疗理念:
以“孟河医派”学术思想为核心的“中医整体调治”诊疗理念。
具体诊疗范围:
1、亚健康调养
亚健康失眠状态调养、亚健康疲劳状态调养、易感冒、情绪改变、胃肠功能失调、记忆力减退、自汗、盗汗、反复口腔溃疡、痤疮、*褐斑及一般人群的体检与健康指导。
2、病前状态人群调治
高尿酸血症、糖调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胆囊炎、高血压前期、糖尿病前期、肥胖、代谢综合征(四高)、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等。
3、慢性疾病人群管理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炎、中风、肿瘤等常见慢性病进行全生命周期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
4、中医体质调治
针对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等八种异常体质进行汤药及膏方调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治未病中心
编辑:王唯
审核:王一
投稿邮箱:xly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