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心静自然凉,晚睡早起午休躺,暑伤津气炎热防,切忌饮食过寒凉,神清气和胸宽畅,户外防晒讲着装。“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表示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而且随着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继续升高,就进入大家常说的伏天了。1夏应养心夏至阳气最旺,生要注意保护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不要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要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如果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对身体不利。稽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就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意念中想像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2饮食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夏至时节人体出汗较多,相应的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孙思邈曾说过,“五月,肝脏气休,心正王,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卧起惧早。”这个时节还要多喝水,除白开水外,也可以适当选择凉盐开水、绿豆汤等清凉解暑的饮品。3运动养阳夏季炎热,宜晚睡早起,夏至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以养阳为主。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适当的运动也是夏季养生必不可少的,在运动方式上,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强度过大。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不利于养阳。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宜在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锻炼。4夏至过后防暑防暑,古代的斗茶、凉汤都是极好的防暑品。饮食凉粉、酸梅汤,服用冰块。此时又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赏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是夏至季节的重要佳品。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葱、大蒜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此外,凉亭赏夏也是人们盛夏中进行的一项防暑活动。养生食谱推荐1荷叶茯苓粥配料:荷叶1张(鲜、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克,白糖适量。做法:先将荷叶、茯苓煎汤去渣,把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煮为粥,出锅前将白糖入锅。功效: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亦有疗效)。2凉拌莴笋配料:鲜莴笋克,葱、香油、味精、盐、白糖各适量。做法:莴笋洗净去皮,切成长条小块,盛入盘内加精盐搅拌,腌1小时,洋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匀。将葱切成葱花撒在莴笋上,锅烧热放入香油,待油热时浇在葱花上,搅拌均匀即可。功效:利五脏,通经脉。3冬瓜虾仁配料:瓜克,虾仁50克,以及精盐、鲜汤、水淀粉、味精等调料。做法:将冬瓜去皮洗净,削成片,入沸水悼过后捞出备用。虾仁洗净沥干水分,用盐、淀粉抓匀。将冬瓜片、虾仁放在大碗内,加盐、味精、鲜汤,放入锅中蒸熟即可。此菜用蒸法烹制,使得菜肴既能软烂,又能保持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减少其营养成分的流失。功效:冬瓜清热解*,生津除烦。虾仁壮阳补虚。此药膳适合于夏天胃口不开,伴有头晕心悸、尿少赤*者。夏至穴位按摩防三滞民谚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之后夏天的“烤”验才真正开始,气温会继续升高,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一定的不适,中医提醒这个时候要注意情绪、饮食以及睡眠等方面的养生保健,注意预防“三滞”。下面推荐几个穴位,可以很好的缓解情滞,寒滞和食滞:1点按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调理脾胃的要穴,足三里位于膝盖下面约4指宽的凹窝,距离胫骨外侧约1横指尖的地方。按压时,用左手按左足、右手按右足,用食指顶住大拇指第二指尖的关节,用大拇指推按穴位。一般推拿两到三次,每次49下,对于脾胃虚弱导致食滞的人群有较好地促进消化的作用。2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由上往下,随呼吸缓缓下压2~3秒,然后快速撤离,操作2~3次,会有气往下行的感觉,则胃胀自消。部分人操作后有排气、排便感,此为正常反应,效果更佳。3按揉大陵穴大陵穴位于人体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这个穴位在五行中属土,对应脾胃,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个穴位来调理。一般以按揉有酸胀感为度。夏至过后话本草:不得不说的半夏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半夏:属天南星目,块茎入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常用半夏为,法半夏与姜半夏。关于半夏,有2个著名的方剂,一个是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一个是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我们由半夏这位单方药入手,看看这两个方剂分别适合哪种病症,适合哪些人群。“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烧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杂病论》1半夏泻心汤方药组成:半夏9克*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连3克大枣4枚方药适宜:小柴胡汤证误用攻下以后的三种变证。柴胡证仍在,仍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服药后,如正邪争斗激烈,可出现战汗而解。如出现心下满而硬的,可能变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如出现心下但满而不痛的可能,变为痞证,如属寒热夹杂痞,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消化系统疾病,不论诊断为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或慢性胆囊炎,辩证见寒热夹杂者均可应用,再随症适当加减。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伤寒杂病论》2半夏厚朴汤方药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方药适宜:咽中痰凝气滞而咽如炙脔的证治。妇人自觉咽中如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于饮食无碍,称“梅核气”。临床应用:治疗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气管炎等属于气滞痰凝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