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苏建(化名)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肛肠科跟父亲成为病友,多亏家人的坚持,让他“躲过一劫”。
“我好好的,做什么肠镜!”
苏建的老父亲在不久前刚刚做完肠镜,还在检查过程里找到了10多颗息肉并在肠镜下切除了。
老爷子自己越想越害怕,于是叮嘱50岁的苏建也去做肠镜检查,被他拒绝了好多次,原因无外乎“太忙了!”“能吃能喝做什么肠镜!”。
几个月下来,实在拗不过老人家,苏建来医院肛肠科就诊。
“医生,我除了有发过阑尾炎肚子疼,没什么其它毛病,我就是想做个肠镜。”苏建进门就急着跟医生解释,“我爸催我来,医院做肠镜发现有10几个息肉,听说肠息肉可以遗传,现在他疑神疑*觉得我也有息肉,一定要叫我来……”苏建显得很无奈。
抱怨里的线索,追问下的症状
这句抱怨让接诊的肛肠科副主任医师张秀峰意识到,这是位有肠息肉家族史,又从没做过肠镜筛查的患者。于是开始询问患者的大小便、腹痛情况,很快有了新发现。
苏建说自己半年前开始经常感到右下腹隐隐的疼,阵发性,虽然不厉害,但是反反复复发作,也影响生活。平时大便很有规律,没有便血,这种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对活动体位也没有十分敏感。
“去医院看过几次,医生检查后考虑阑尾炎,因为每次都不厉害,用点消炎药后总是恢复的很快,也就没太重视。”
“如果医生不是特地问我,我几乎不会想起来还有肚子不舒服。”苏建说完自己的病情就开始有点害怕,会不会肠子里真的查出问题……
镜下惊现“四朵金花”
其中一朵成了“活瓣”
“他自己回忆完了我都没怎么说话他就主动要求去做肠镜了!”张秀峰医生说虽然苏建此前一直很拒绝做检查,但是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年龄、遗传、腹痛间的联系,于是希望能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几天后的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一切顺利,在肠镜行进至肛门口16cm时,第一枚直径2cm息肉出现了,“有点像在肠子里开了一朵花,表面光滑、有分叶。”经过电切治疗后用钛夹夹闭创面。肠镜往前推进后,又出现2枚直径1cm的长蒂息肉,像一根棒子上栓了个肉球。
肠镜缓慢前行至盲肠,竟然在阑尾孔附近长了一枚息肉,直径约1cm,就像从肠粘膜上长出来的蘑菇。“哎呀这个太少见了,怪不得老是阑尾炎!”
可能这就是苏建阑尾炎的病因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平时如果堵塞容易引发阑尾炎。盲肠是整个大肠腔最宽、最薄的部位,加之肠内容物的挤压,这枚息肉就成了一个锚在阑尾口的活瓣,并在阑尾口反复摩擦,容易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从而导致阑尾炎反复发作。
如果息肉继续长大,不仅可能出现癌变,还会进一步堵塞阑尾孔,导致阑尾孔引流不畅,阑尾炎就会发作的更频繁。而局部肠腔的薄弱也给阑尾孔息肉摘除增加了难度,张医生在肠镜下微创摘除后,为减少术后肠穿孔、出血风险,两枚钛夹夹闭创面。
钛夹是金属的,会不会戳破肠子?
钛夹很小,大约只有0.5cm左右,在创面结痂后会自动脱落,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有点像婴儿的脐带夹,不会对肠腔造成损伤。
感叹幸好做了肠镜
可是为什么“父子”都长息肉?
麻醉苏醒后的苏建知道了自己的大肠里居然长了4枚息肉,害怕之余庆幸自己听了父亲的话前来检查。
“这个病会传染吗?”苏建想到不久前父亲的手术,“我跟他住在一起,怎么会他得了我也得?”
医院肛肠科主任沈忠医生解释,大肠息肉的诱发因素有许多:
1.遗传因素
大肠息肉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若父母、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有大肠息肉、肿瘤病史,则患大肠息肉风险明显增高。
2.饮食习惯
这是肠道“夫妻癌”“兄妹癌”“父子癌”的主要原因,生活习惯相近,常年进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增加患病风险。
3.基础疾病
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肠道基础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也会引发大肠息肉。
4.其他因素
高龄、男性、肥胖等都与大肠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大肠息肉并不会传染
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传染”
临床也遇到许多夫妻、同住的父母子女同患的病例,看似这个疾病“因为住在一起就传染了”。
所谓的“住在一起就传染”,其实是因为生活在一起的亲属生活习惯很相近,如果其中一方有可能导致大肠息肉的不良生活习惯,便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危及双方健康。科学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大肠息肉、息肉癌变非常重要。
平日,应适当多食用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的食物,不吃不新鲜的水果。
此外,还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息肉究竟会不会变成癌?“我要是这次不切掉,是不是就得癌了?”
肠镜后苏建一个劲地问医生:“这个不切是不是早晚要变成癌?我这是不是癌前病变了?”焦急的样子跟术前像变了一个人。
沈忠主任解释,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只要大肠息肉及时肠镜检查发现摘除,就可以阻断它癌变的进程,避免发生大肠癌。
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
我们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在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终于有一天会癌变。
1、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
2、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
3、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
4、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
而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40岁前至少有过一次肠镜检查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至30岁
肠镜检查是针对大肠息肉、大肠癌较快捷、直观、经济的筛查方法。
“一般的肠镜体检患者有超过3成以上都检出大肠息肉,如果是高危人群筛查,基本检出率在5成以上。”肛肠科张秀峰副主任医师说,随着大肠癌肠镜筛查这一观念的普及,现在每天的肠镜患者人数约有4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大肠息肉的检查,经常“息肉套到手软”,成了名副其实的“采花大盗”。
仅4月份一个月,医院肛肠科就进行肠镜治疗、检查余次,息肉治疗余人,无痛肠镜人数是普通肠镜的一倍多,可见大多数患者对做肠镜虽然恐惧但是并不抵触。
找找符合哪几条
把肠镜筛查提上日程!
起始年龄:40岁
目标人群:所有有便血、黑便、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结直肠报警症状的人群;重点筛查50-74岁的无结直肠癌报警症状的人群。
高风险人群(有以下任意1条者即是):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本人有癌症病史;
5)有大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2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一般风险人群:无上述任意1条者。
也就是说,40岁之前至少需要已经做过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高危人群,需要把时间提前到30岁左右。
记者金晶通讯员陈旭婷编辑张煜锌监制徐芳
▼往期精彩▼12岁男孩胃里长出7cm*7cm大肿瘤医生推测跟他这两年爱吃的这些食物有关三胎*策来了!年龄不是问题,但要注意这个浙江权威产科专家说生三胎注意点为看腰肌劳损,作家紫金陈被忽悠打了元一针的“小分子祛炎针”痛到无法站立!医院不到元!生殖大咖张松英:卵巢巧克力囊肿,别看它名字很浪漫却会导致30%-50%的女性不孕赤脚趟水过马路28岁小伙脚部发痒全身出现小红疹14岁男孩每个月都喊肚子痛没想到是脑部疾病惹的祸点“在看”,更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