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健康离不开胆的帮忙。然而,由于不了解这一点,胆常常被忽视,最终导致胆道疾病高发。美国《癌症》杂志近期发布的《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发病率都在上升。
发病率30年上升八成
上述研究对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发现,~年,全球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生率增加了76%,死亡率增加了65%。虽然此次数据中,我国的总体发病率并不高,但上升很快,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30年上升了84%,死亡率上升44%。
“在我国,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介绍,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为3.8~4人/10万人,胆管癌发病率也在3人/10万人左右,并且每10万人约有2.86人死于胆囊癌;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高发;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比如最近统计显示,上海胆囊癌发病率为7.8人/10万人。
胆囊癌与胆管癌均为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3%。根据发生部位,胆管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及肝外胆管癌,后者进一步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周陈杰说,因为“肝胆相照”,发生在肝脏内部的肝内胆管癌约占肝癌病例的10%~15%,肝外胆管癌以肝门部最多,约占50%。
胆道癌症具有难发现、高复发、生存率低的特点。蔡常春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胆道癌症早期症状普遍不典型。通常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疸、腹痛、发热、两便异常等症状,都已经是中晚期了,因此整体预后较差,胆囊癌五年存活率为5%~15%,胆管癌则不足10%。第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胆道系统的精密程度不亚于脑神经系统,胆内癌细胞具有多种生长和转移方式,可沿着丰富的神经丛向多个方向扩散传播,甚至跳跃式传播,给治疗带来难度。第三,外科治疗效果有限。虽然根治性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但对中晚期患者而言,单纯切除胆囊远远不够,还需要对周边的肝脏组织、淋巴结,以及肝脏、胰腺、十二指肠等危及生命的器官进行手术,会带来很大的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风险。
坏习惯令人“胆战心惊”
胆道起源于肝脏,诸多肝内毛细胆管“溪流”慢慢汇聚成“主河道”——胆管,负责输送肝脏产生的胆汁。胆管连接着胆囊,胆囊负责收纳、储存胆汁。进餐后,机体会分泌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会将胆汁排入肠腔内帮助消化,尤其是脂肪类食物的消化。
好好的胆是如何癌变的呢?蔡常春介绍,85%以上的胆囊癌患者都合并胆囊结石,胆管癌患者中,有胆结石者的数量是无胆结石者的10倍。目前认为,胆结石刺激胆管和胆囊的黏膜,导致慢性炎症,胆囊壁增厚,不典型增生,从而更容易发生癌变。然而,不是所有结石都会发展成癌症,个胆囊结石患者中大概会有3%~5%可能癌变。
胆囊息肉也存在癌变可能。蔡常春解释,胆囊息肉是一个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病理上分为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往往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常见的息肉是胆固醇息肉,占60%~70%。脂质代谢异常,胆固醇结晶析出,就会形成息肉。这种息肉在影像学上并无表现,一般不会恶变。相比之下,胆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十分高,可达24.1%~36.4%。胆管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反流以及肠道细菌、病*感染等,都会导致胆囊息肉。两位专家表示,一些生活方式也会让胆道疾病高发。
高脂饮食。胆囊结石中最多见的就是胆固醇结石。果蔬摄入不足,常吃高油、高胆固醇食物,比如喜欢吃动物肝脏、肥肉、腌制熏卤食物等,使得体内胆固醇超过胆汁溶解能力,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
饮食不规律。人体每天要分泌~毫升胆汁,进入肠道排空,如果不按时吃饭,尤其是不按时吃早饭,会导致胆囊长期储存胆汁,无法消化排空,可继发胆囊结石、胆囊炎。
肥胖。全球范围内,20.6%女性和8.1%男性的胆囊癌和胆道癌相关死亡归因为肥胖。现代人吃得多,经常久坐,运动不足,造成脂肪肝越来越多,肝脏受损后,胆健康也堪忧。
坏情绪。所谓“忧思伤肝”“气大伤肝”,压力较大、情绪抑郁或经常烦躁易怒,都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
感染。周陈杰说,我国是乙肝大国,近1亿人感染乙肝病*,还有近8亿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无论是病*还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对胆道都是一大威胁。另外,大城市食用鱼生等较多,山区等地肝吸虫感染较常见,寄生虫病高发也会诱发胆道疾病。
遗传和家族史。直系亲属有胆囊癌的人,患病率相对高。胆管先天性畸形,比如先天性胆管扩张、胆管和胰管汇合异常等,也易形成胆管癌。
“胆大心细”不得癌
胆道癌症早期没有任何不适,待病情进展到中晚期,病人才会出现肚子胀痛、全身发*、体重下降等症状。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往往到医院看病。周陈杰表示,胆道癌症首推外科手术治疗,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但适合治疗的人群有限,只有5%~10%的病人对免疫治疗反应特别好,应注意甄别,避免滥用。
蔡常春强调,对于是否采取手术治疗胆囊息肉和结石,应该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要盲目切胆,也不要讳疾忌医。周陈杰认为,对于没有症状的胆结石,影像学检查发现形态好,无增厚,肿瘤标志物正常,大小和数量适当,可以不做手术,定期随访即可。单发胆囊息肉小于1厘米和多发息肉可以保守治疗,观察随访或服药治疗。若单发息肉超过1厘米,合并炎症和结石,可能有血供;单个胆结石超过1厘米,并伴有明显症状,局部胆囊壁增厚,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炎症,肿瘤标志物升高,一定要手术。当胆囊内充满结石或胆囊壁过厚无法收缩(钙化或瓷化)时,应当进行手术将胆囊切除。
目前,胆道癌症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早防早诊早治。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细心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一定要按时吃早餐,以免积存一夜的胆汁得不到及时排放;保持饮食清淡,少肉少油,少吃腌制品、鱼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禁止摄入酒类;不要暴饮暴食;注意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不宜久坐;保持心情舒畅,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人要学会疏解,必要时可求助心理医生;定期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及肥胖人群,通过定期血液检查、肝胆彩超、CT等检查手段,可以做到早期筛查;平时要多留意身体发出的疾病信号,若出现腹痛、腹胀、消化不良、胃部或胸口疼痛,甚至肩背酸痛时,在排除胃病、心脏病、肩关节疾病、风湿病后,应注意检查胆是否出了问题。
受访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蔡常春;医院肝胆二科副主任周陈杰
来源:生命时报
长按识别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