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梗阻或胆总管梗阻、细菌感染或化学刺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症性疾病。约有95%的急性胆囊炎系因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并继发感染所引起。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重且进展快,易发生胆囊坏死与穿孔。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因长期或间断地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明显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及功能障碍。多慢性起病,亦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其中无急性胆囊炎发作史者为原发性慢性胆囊炎。
在目前治疗方面,对于急性胆囊炎多以早起手术为主,因胆囊的坏死和穿孔发生率较高。对于慢性胆囊炎则以内科治疗为主,西医主要应用以解痉止痛、利胆为法的药物,但其疗程较长,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而中医在治疗慢性胆囊炎方面有独特之处,疗效确切。
谢师在诊病过程中,尤为重视中医传统辨病手段:望闻问切四诊,并根据传统理论指导,进行系统遣方用药,对该病论治实践。谢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胆囊炎的病因病机归纳如下: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饮食不节、湿热蕴结四方面。本为先天脾胃虚弱,受损而运化失司,生湿酿热,与肝胆气郁之火兼杂;气瘀血凝见瘀血之征。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但与脾胃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病理产物为气滞,痰饮,湿热,瘀血。
诊治经验
1、重视情志因素谢师认为五脏的正常生理活动是情志发生的基础,并与气血运行及调节息息相关。若情志受到强烈刺激,超过人体脏腑能够承受的生理应激力的情况下,会导致脏腑失调,气机动乱,从而致病,特别是引发肝脏经脉之病症。谢师认为应保持情志调达,预防情志致病,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在配伍理气疏肝药物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消除疑虑,帮助其恢复信心,减轻心理负担,效果甚佳。
2、重视扶正固本胆囊炎之发病,尤其是胆石症,虽多由气郁和湿热痰瘀阻滞肝胆,疏泄失常所致。故谢师在辩证诊治过程中,始终强调人体为本: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强调顾护脾胃,益气健脾和胃扶正,正气抗邪助药物发挥其作用,脾胃得缓缓资助健旺,是人体在自身机能恢复同时抗邪外出。
3、清热利湿导滞谢师指出,此病之发生多因邪*犯肝,或嗜酒虫积结石,或情志久郁等,皆能致邪壅肝胆,气机滞郁而生湿化热,湿阻气机,热耗阴血,胆汁不利,脉络不畅,失于疏泄,出现胁痛胀满,口苦咽干,肩背酸沉等症状。谢师重视“湿热之邪”在本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治疗中,在针对胆囊炎本身,应用疏肝利胆之法的同时,尤其加强对清热利湿导滞之法的使用,使阻遏肝胆经脉之邪出有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