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常按五穴中医认为,癌痛多由气机失调、瘀血阻滞、痰凝积结、湿邪内阻、虚衰失调等引起经络不通所致。穴位按摩可通过畅经络、调气血的功能发挥止痛作用。肿瘤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血海、列缺、委中、神门、截根五个穴位进行按摩。血海穴(屈膝大腿内侧)属足太阴脾经,脾经所化之血在此聚集,有化血为气、补血养肝的功效;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有疏风解表、补肺益肾的作用;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按揉此穴可分清降浊;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为心气的动力源泉,按压此穴有助改善睡眠,提高全身免疫力;截根穴又名截癌穴,主治功能广泛,可防治喉癌、咽癌、肺癌、乳癌、胃癌、食道癌等。中医认为,以上五穴并用,能缓解改善肿瘤患者疼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日常用手按揉时可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施力,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受到损伤,一般采用大拇指按压5~10秒钟后松开后揉搓,每日如此反复5次。血压高的人不宜急躁,按揉6个部位,对缓解血压高有帮助1、耳后降压沟位于耳廓背面,用手摸时可以清晰地摸到一条凹沟,每天搓揉50次。2、按揉胸锁乳突肌用左手的2、3、4指,按揉右侧胸锁乳突肌,右手按左侧,交叉进行,颈动脉经过这里,每日1~2次,每侧按揉3~5分钟。3、擦小腿内侧小腿内侧是脾、肝、肾三条阴经循行路线,从上往下来回揉擦,力量柔和,微微发热较好。4、点揉风池拇指点在“风池”,每次可做10~20次。可松驰颅外血管,避免颅外动脉痉挛,改善颅外血液循环。5、点按百会、四神聪用中指或食指点按,双目微闭,放松心情,可醒脑开窍,有降压与保健之功。6、擦足底足底去趾,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接点,足跟前凹部向足心擦,有涌泉,常擦此处可通水道,滋阴补肾,对血压有调节作用。泡脚完之后,擦热足底为佳。这五个穴位,关键时刻或可应急,收好,以备不时之需!1、胆囊在膝外下方,腓骨小头斜下缘筋骨间(阳陵泉),再直下2寸(约患者3横指宽)压痛处。左右各1穴。本穴为胆囊炎急用穴,主治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消化不良、胆结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麻痹或萎缩。以拇指向下按压(与皮肤垂直)30秒后放开,重复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左右各1穴。头痛、偏头痛、颈项痛、咽喉肿痛、胃痛、痛经、下腹痛、牙痛、上肢疼痛、滞产、婴幼儿抽筋痉挛、月经不调、鼻病、脸颊肿大、口眼歪斜、耳聋、便秘等。凡身体上各种疼痛,尤其是上半身问题,都可按压本穴而获得改善。以拇指向下按压(与皮肤垂直方向)30秒后放开,再重复几次。左右穴都做。孕妇禁用。3、足三里在小腿外侧,屈膝时外膝凹至外踝尖的连线上,约外膝凹处往下3寸(约患者4横指宽),再由胫骨前缘往外,约患者1横指宽处。左右各1穴。腹痛、胃痛、腹胀、胁痛、膝痛、胫痛、脚气、腰酸背痛;中风瘫痪、腹泻、痢疾、呕吐、打呃不止、气喘、咳嗽、失眠等。凡身体上各种疼痛,尤其是腹部及下半身问题,按压本穴后都能迅速获得改善。以拇指向下直按30秒后放开,重复按压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孕妇禁用。4、内关在前臂前区,由腕掌侧远端横纹正中往上2寸(约患者3横指宽),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左右各1穴。烦躁、癫狂、癫痫、胸闷缺氧、心痛、心悸、肘臂痛、胃痛、呕吐、恶心、打呃不止、失眠等。以拇指向下直按30秒后放开,重复按压几次。左右穴都做。孕妇禁用。5、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3寸(约患者4横指宽),胫骨内侧后缘。左右各1穴。月经疼痛、经血不止、腹痛、腹泻、腹胀、阴部痛肿、滞产、小便不畅、疝气痛、头痛、眩晕、失眠等。以拇指向下直按30秒后放开,重复做几次。左右穴都做。孕妇禁用。学会这四穴,身体更健康!位置:在膝外下方,腓骨小头斜下缘筋骨间凹陷处。左右各1穴。主治:肩臂痛、关节痉挛肿痛、下肢麻痹或萎缩、髌骨肿痛、半身不遂、脚气、口苦、呕吐、*疸、胁肋痛、胃溃疡、白带、月经不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小儿惊风痉挛。按摩方法:以拇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位置: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左右各1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心悸、心动过速、脉管炎、手腕手臂疼痛、腕肘无力或疼痛、头痛、偏头痛、牙痛等。按摩方法:以拇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位置:在小腿外侧,外踝尖往上3寸(约患者4横指宽),腓骨前缘。左右各1穴。主治:脊髓炎、中风、半身不遂、下肢麻痹或萎缩、小腿痉挛疼痛、腹胀、胁痛、颈项痛等。按摩方法:以拇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由脊椎向左右旁开1.5寸(约患者2横指宽)。左右各1穴。主治:骨结核、颈椎病、肩胛酸痛、腰背肌痉挛、肺结核、肺炎、咳嗽、发热、扁桃体炎等。按摩方法:以拇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或握空拳敲打数分钟。左右穴都做。四时养生保健穴中医四时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的生理和病理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穴位保健。01春季养“生”立春,舒肝养阳正当时。“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以养肝为先,春季是发散的季节,最有利于肝气舒发,这时候养肝最佳。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属足厥阴肝经穴,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风池穴:“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受外邪引起的各种疾病。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按压风池穴配合太阳穴还可以缓解疲劳。02夏季养”心”《*帝内经》:“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故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内关穴: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穴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穴、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穴对于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重按内关穴还可有效防治晕车。03长夏养“脾胃”长夏属土,主脾胃,脾恶湿胃恶燥,湿又有黏滞之性,故长夏多患脾胃病,致使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调养之法宜清热祛湿,健脾和胃。足三里穴:人体保健第一大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等。脾胃是后天之本,经常按揉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也是艾灸的常用部位,“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可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强身,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发病后及早艾灸可有助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大巨穴配合治疗。
04秋季养“阴”秋季是燥气主令,“燥胜则干”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伤肺,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故秋季养生重点在于防燥护阴。合谷穴:清热解表、镇静止痛,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较快退烧.列缺穴: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其补肺益肾的功效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05冬季养“肾”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肾阳不足可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酸软、乏力、小便失禁等症状。所以冬季理应滋养肾脏,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疾病,还可以增进健康。涌泉穴: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命门、肾俞:命门者生命之门,是人体的后丹田。中医养生注重“精、气、神”的保养,肾者藏精,气在气海,命门位于后背两肾之间,与前面的神阙相对,为两肾所生的元气出没督脉的门户、生命气化的根本。肾俞是膀胱经的穴位,按摩命门和肾俞可以壮腰强肾、舒筋活络,是强肾健体的好方法。把两手掌对搓发热,紧按腰眼,用力向下推摩到尾骶部,然后再向上反复按摩,这样不仅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持之以恒坚持锻炼还可温肾壮阳,增强性功能,治疗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带下等各种病症,还可强肾固体,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风湿病等,迅速恢复体力。肾好人强壮,身体自带的养肾大穴,一穴配一丸,16个大作用,给你重振雄风的机会!太溪穴为肾水汇聚处,此穴的畅通与否,会影响整条肾经的气阳荣衰。太溪穴能干什么?1、诊生危:重病预后,观肾气胜衰,触此穴,脉动无力,肉陷不弹回,难治,个体医生拒接之。2、头晕脑胀:肾髓为之脑,肾精不足,脑空耳鸣人眩晕,灸之有效。3、牙痛:肾之余为骨,骨之余为齿,牙松齿动,灸太溪,左灸右,右灸左。4、打嗝:久病体虚犯呃逆,胃气不顺气机上窜,按摩灸太溪,可降之。5、忧郁症:不爱言语,整日昏沉嗜睡,当调节内分泌,太溪配三阴交解之。6、视物重影:身体之精皆注于双眼,补太溪即补先天之本,眼疾当去。7、咳喘:肺为肾之母,子盗母气则咳喘,咳则尿遗,太溪配合谷,当效之。8、咽干喉痛:太溪为水脏水府之原穴,灸此可清热、利咽、止痛。9、性冷淡:灸太溪,调节内脏达到稳定神经的作用。10、不孕:灸太溪,留住肾经的气血,强肾生精,精足子有继。11、膝痛:膝为筋之府,肝肾同源,太溪灸之,可壮骨缓痛。12、腰痛:腰为肾之府,每天用艾灸太溪,一次30分,可强肾壮腰。13、房事痛:人到中年,津液减少,肾气亏虚,灸太溪补肾水滋肾阴。14、精遗房事不举:精不固为肾气亏,补太溪补肾之原,则可。15、前列腺:灸太溪补肾精肾水,解肾亏之本象,过程需坚持持久方可。16、发白谢顶:发为血之余,脑为髓之海,灸太溪,配黑芝麻丸,可解之。中医认为,肾为水脏,水性属黑,黑色食物能入肾。黑芝麻丸,五种入肾的食物:黑芝麻、黑豆、黑米、核桃、桑葚,磨细,晒一次,蒸一次,反复九次,加入土蜂蜜,搓成丸,久用人更好。血海穴——一个益养气血、调理皮肤病的要穴血海穴,足太阴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也。何为血海穴简介:血海穴,隶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调理一切气血生化运行疾患的要穴,例如贫血、肤色黯沉、肤质枯燥等气血问题,也是治疗皮肤瘙痒、风疹、湿疹等皮肤疾患的常用穴位。穴位位置: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快速找穴:采取坐位,屈膝成90度,用左手掌心对准右膝盖骨的上缘,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形成90度夹角,大拇指尖下即为血海穴,同法取左侧血海穴。作用功能详解主治:风疹、湿疹、皮肤干燥、皮肤瘙痒、湿痒疮*等皮肤疾病。治疗贫血、血瘀、肤色黯沉多斑、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等气血生化问题。治疗膝关节疼痛、大腿内侧肌肉拉伤、腿膝酸软乏力等肢体病症。现代医学临床经验: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贫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膝关节疼痛等疾病。
运用方法:自我按摩及针刺配穴:配内关穴、曲池穴、合谷穴、风市穴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疾患。常配犊鼻穴、阳陵泉穴主治膝关节疼痛;配三阴交、阳陵泉、风市、膝关穴可治大腿肌肉拉伤。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可调治贫血、月经诸症、经期头痛等症。(温馨提示:针刺需要临床资质证明,以及中医辩证,请谨慎操作!)2.艾灸:隔物灸时长为30分钟~60分钟;艾条悬灸时长为:10~20分钟;艾炷灸时长为5~7壮。(注:身体烦热、舌苔*腻等一派热症者勿灸!)经典中的血海穴《百症赋》:妇人经事常改,自有地机血海。《胜玉歌》: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针灸大成》:主气逆腹胀,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气不足,灸太阴脾经七壮。穴位密码-中脘穴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中脘也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位置:中脘穴在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最早见于《*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太仓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主要治疗作用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腹痛《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体现了在《*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呃逆《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血症《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手上有这3个强肾穴,一按一个准,常按堪比补肾药!补肾的方法数不胜数,其中按摩穴位是最方便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藏在手上的补肾穴位,长时间坚持按摩便能起到很好的补肾效果。1、鱼际穴位置: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第一掌骨中点,掌后白肉隆起(大鱼际肌)的边缘(赤白肉际处),按压有酸胀处,即为鱼际穴。鱼际穴是肺经上的重要合穴,从中医理论来看,肺经属金,而金生水,肾又属水,所以经常对鱼际穴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补肾的作用。按摩方法: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鱼际,按摩1-2分钟即可。2、尺泽穴位置: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手掌向上,肘部稍微弯曲;用一手指食指沿肘横纹从外侧向内侧触摸,在肘弯正中可摸到一条粗大的筋腱,这条大筋的外侧凹陷处。尺泽穴是肺经合穴,可清肺热、养肺经、滋肺阴,达到降火的目的。“尺泽”,从名字上来分析,有灌溉之意,而“尺”字又暗指肾脏,因此本穴有补肾之功。它的原理是通过降肺气来达到滋补肾脏的目的,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按摩方法:指腹按压尺泽,每次左右各按压1—3分钟。3、商阳穴位置: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甲角0.1寸处。坐位,伸指俯掌。沿手食指爪夹底部与桡侧缘引线的交点处,距甲角0.1寸。商阳穴是强肾的重要穴位,位于手部食指尖端的位置处,没事的时候经常对商阳穴进行按压能很好的促进肾脏精气的升发,使得肾脏之气更加充盈,从而达到不错的滋养肾脏、强身养生的作用。按摩方法:可以在闲暇的时候用另一只手指尖对商阳穴进行按摩,每次按摩时间保持在2分钟左右,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