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原阳,扶正祛邪。
???谈艾灸之前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
???
???山西灵石煤矿井下工人靳某,21岁。年11月1日22时许,在井下作业时,忽感脚背麻如电击,有一股冷气从双小腿内侧中线直冲至阴茎根部,随即全身寒战,嘎齿有声。头汗喘促,阴茎阵阵收缩人腹,恐惧异常,于2日晨送急诊入院。
???
???内科急用镇静剂但不能控制,然后邀请李可老中医会诊。四诊未毕,患者病情突然发作。仓促之间,急令患者卧床解衣,随即以患者工友手中的纸烟头,对准关元穴着肤火灼,约2秒钟,立解其危。
???有人能猜到什么原因吗?为什么一根纸烟立解其危呢?
???这是因为矿洞内阴寒潮湿,中医叫阴寒直中厥阴,肝主筋,其脉过阴器,寒主收引,故阴茎收缩入腹。缩阳症。
???邪气直入肝经。
???这根香烟起的就是艾条艾灸的作用,我们古圣先贤通天彻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从而造就了伟大的中医。
???此案例采用的是古灸法中的直接灸,烫灼皮肤。而现今的灸法已改良成温和灸,悬灸。因为不会破损皮肤,造成疼痛疤痕,所以日渐成为主流。这也是古灸法失传,弃灸用针,继而弃针用药的原因。
???还有一个我自己的案例:上个月我出差外地,但家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开始发烧,体温38.4。我问明情况是饮食问题,于是让妈妈推腹,按揉足三里,曲池,合谷,历兑穴。到晚上十点体温下降到37.8。这时我在电话里就放心了,嘱咐孩子多喝水,早点休息。到第二天早上,孩子体温已经恢复正常,可以上学去了。
???整个治疗过程并没有吃药打针,既恢复快捷又节省了时间精力,这就是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带来的好处。
???这两个案例,一个用烟头取代艾灸,一个用手指代替针具。非常典型的中医疗法的灵活运用。
???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也是最早关于灸疗的医学典籍,也说明灸法早于*帝内经,早于十二经脉理论,早于“灵枢”针经。至于先有灸还是先有针,确实还值得商榷一番。
???在讲灸法之前要谈一下针药和华夏文明的起源。
???现今很多医生的针灸之法是有问题的,希望有一天,失传的灸法,针法能够重建光明。
???在讲灸法之前要谈一下针药和华夏文明的起源。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必然要遵守天地规则。这是不需要用科学去证明的真理,科学不等同于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中西医之争,需要的是实践,需要的是真理。不能假科学之名毁谤真理。天地规则即是真理,医疗技术必须在真理的框架下得以验证,因为比较敏感在此不再发散了。
???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天爷,说明华夏文明以天地为常,顺天应人的世界观。因此呢,中华民族属于无神论,我们祭拜的是天地宗亲。
???在上古,华夏先辈通过观察天与地的运行规律,总结出一套天文历法体系,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四时一岁,一岁二十四节。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银汉星河,天下九州尽在其中。观天成象,落地成形,演文造字,传承古老的华夏文明。
???由此华夏农耕文明轰轰烈烈的蓬勃发展起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法天地,道法自然。人类的自然寿命一般是岁,但很多人由于疾病战乱无法颐享天年。随之而来的医疗技术于是日益成熟。
???现在人类的普遍寿命是七八十岁,离天年还差的很远。
???这时阴阳,五行,精气等学说产生了。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阳下阴,昼阳夜阴,火阳水阴;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风暑湿燥寒;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有不懂的地方大家可以文后留言提问。
???五行,广义的可以理解为五大行星的本气流转,对天地气机的影响。我们以木火土金水来表示五行。
甲骨文:右为立杆测影之卜干,以测日数据为中,以飘带做准绳,天地上下互为镜像。左为先天之水。
???冲气,冲和之气。阴阳可以化生万物,离不开冲气。地形显要,要冲。冲击,冲劲,冲喜。“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古人观天,立杆测影。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本意有:“在天之中,在水之间的意象”。这个冲字在道家思想中非常重要,值得研究。
???一个人生病了,说明阴阳失衡,五运盈亏,精气神衰弱。这时我们需要用相应的术法调和这些因素,使人恢复健康。
???这些学说论述疾病有一个最重要的字“气”。阴气,阳气,木气,土气,精气,神气,脾气,心气,酒气,香气。。。。。。所以调疾即是调气,这一点对理解中医,理解疾病非常重要。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生气旺盛是健康长寿的保障,生气郁怒是疾病缠绕的主因。气的舒张和郁抑产生的结果大不相同。
???中医正确的叫法是传统医学,包括的术法大致有针灸,砭石,导引,按跷,汤药。中医治未病,也就是提前预防疾病。如果生病了可以首选针灸砭石,次之才会服用汤药。
???针灸类似激光制导武器,精准快,不伤人体正气。汤药类似机关枪扫射,一扫一大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因为对面还有自己人呢。
???比如太阳中风发热,我针刺大椎,合谷,曲池穴,调和大肠经和督脉的气血盛衰,即可热退病止。汤药一般用桂枝汤证加减,汤药入腹,这个气机升降涉及的经脉气血不太好讲清楚,一般的说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这样对比是说明疾病的治疗,需要对术法进行优选,不能一味的使用汤药,各种术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应用。
???大医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针刺“十失论”,技法失传也是针灸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介绍艾灸。至于张仲景对灸法的点评,请浏览我以前的文章:《艾灸:安全实用的中医技术》,这里不再展开了。
???艾灸可以补虚,祛寒。体虚则邪气入,寒凝则不通。不通则痛,痛病相连。那么,艾灸则是解决虚邪寒凝对人体造成的病痛,疏通经络气血,强健体魄的作用。
???既然艾灸如此高大上,怎么满大街都是艾灸项目呢?这就需要和他们加以区别的。很多艾灸店其实是保健项目经营,很难解决人体真正的问题,搞不好还会造成人体气机混乱。最后患者因此生病了还不知所以然。
???针与灸的保健与治疗,主要针对孔穴以及穴病相连的反应点进行,艾热必须作用在孔穴之点,才能发挥疗效。那些大灸盒,全身灸如同暖炉取暖,只有面的作用,绝无点的功效。这些项目不建议常做,容易乱气横行。
少商,合谷都可以用做急救穴。
???艾灸的灸材主要是艾绒。我们主要介绍温和灸和间接灸。
???用艾绒制成艾条进行温和灸是普遍用法,温和灸没有灸疮,温和舒适,易掌握,便捷廉效,贵在坚持。
温和灸
???温和灸法多为手持移动法。即点燃艾条,手持对准孔穴或患处,移动熏烤。有雀啄灸,回旋灸等。但均不如手持艾条固定一穴功效佳。“灸”字从火从久,施灸必须作用集中持久,才能热力均衡,灸透病除。很多人艾灸不见效果,就是方法不对,使灸效不能透达患处。
???再有就是间接灸法,隔虫法(虫乃血肉有情之物),隔布法(雷火神针),隔纸法(万应点灸笔),隔药法。
???主要介绍一下隔药法。
???1,生姜灸:老姜为佳,适用寒痰咳喘,呕逆,腹痛及风湿疼痛,并可解表发汗。
???2,附片灸:附片用酒,醋浸软再用,培元固本,益气扶阳。
???3,大蒜灸:独头大蒜切片最佳,散痈肿恶疮,去寒湿泄痢,去蛇虫蛰附。
???4,隔盐灸: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急腹痛,呕吐,头晕,中风等。
???还有很多间接灸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间接灸的艾绒不宜太大,一般把艾绒搓成一分硬币大小的艾塔即可。
麦粒灸
???直接灸可供参考的有麦粒灸,药线灸,这些对手法要求比较高,就不详细介绍了。
我是小小分割线
???
???下面介绍一下艾灸的辩证。
???汤液与针灸辩证的相同点,前者是理法方药,后者是理法方穴。
???汤液与针灸辩证也有很大的区别。
???阴阳同治与阴阳分治的差异。
???针灸最大的优点是双向调节,阳虚扶阳,阴亏救阴。扶阳不伤阴,救阴不伤阳。特别是灸法,更是阴阳不分,虚实不辨。特点鲜明:“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火就燥之义。”而八纲辨证强调的是虚实寒热,而灸法是不分虚实寒热的。
???异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差异。
???治病求其本,治症识其标。八纲辨证的辩证施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施治。类似于见症治症,不出异病同治的范畴,都是临床施治的基础。而针灸是见症治症,直截了当,简洁明快。也就是说,同样都是对症治疗,针灸重在直观,汤液重在推理。
???下面针灸的三种辩证方法,其他辩证方法暂略。
???1,经脏辩证取穴,治脏以俞募穴为主,治经以五输穴为先。
???2,气血辩证取穴,病在气分,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右互取。病在血分,随病之所在而取之。如郁热在表,取手太阴阳明,大椎与风池等穴。如伤阴动血,则足太阴厥阴,以及血海期门等穴。
??3,压痛辩证取穴,五脏俞募及其附近的压痛反应,大体上是与所属脏腑的病变相当。如胆囊炎多在右肋下缘出现压痛,阑尾炎压痛点多在右下腹背面的阑俞。
???辩证时需注意局部与整体机能相结合。如麦粒肿,在背部会有压痛及小红点反应。
???抽象推理必须与临床病理有机结合。辩证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治疗手段,针灸汤液互相补充。
???艾灸取效有其独特特点。循经感传作用在灸法中尤为重要。
???灸感的主要作用是循经行走,当灸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感应即开始循经前进。有时也会出现灸处酸麻胀痛等与针刺相同的得气感应。所以艾灸又有火针之称。
???灸感以热感占多数,也有先热后凉,先凉后热。也能有红线,白线,湿疹样线。痛感极少发生,一般都是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等感应。
???循经感传可以分为潜伏期,传导期,维持期,消退期。
???感传时间与疾病的轻重程度有关。短则数分钟,长则几小时。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治疗。
???1,感冒:以局部症状为主,流涕,喷嚏,鼻塞,咳嗽,咽痛,流泪等。全身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疼头昏,四肢腰背酸痛等。
???中医属伤风,伤寒范畴。多因风邪乘虚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四时之“风寒署湿燥火”时令之气也能杂感为病。
???取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风池,风府,大椎,肺腧,太阳,上印堂等区域。
???2,原发性痛经:症状多有下腹坠痛,坠胀,拌腰酸,头疼,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疼等。大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引起。
???取穴以腰腹部,腰骶部离小腿内侧位高发区,多出现在关元,中极,子宫,次髎,三阴交等区域。
???3,失眠:症状多为入睡困难,睡眠障碍,影响白天工作生活质量。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
???本病属中医“不寐”,因外感内伤等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以致夜不能寐。
???取穴多以头面,腰背部及小腿内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百会,至阳,心腧,脾腧,胆腧,三阴交等区域。
???4,过敏性鼻炎:症状如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病程半年以上。
???本病属中医鼻鼽范畴。内因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及先天缺陷有关,外因多为风寒热燥等邪气侵袭鼻窍。
???取穴以头面,腹部及腰背部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大椎,肺腧,上印堂,神阙,肾腧等区域。
???5,颈椎病:症状为颈部活动受限,肩颈肌肉僵硬,头颈受限和局部压痛点。伴有头晕,心慌,恶心,胸闷,手足麻木,四肢酸胀,甚而引起中风等症状。
???中医属痹症,痿症,项强,项筋急等范畴。多因气血不能濡养筋骨,或颈部创伤等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取穴以颈项部,前臂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颈夹脊,百会,大椎,至阳,手三里,阳陵泉等区域。
???留下个小问题:在这几个常见病的治疗中,哪个穴位出现的最多,为什么?欢迎小伙伴们文后留言,有问题也可以扫码联系。
欢迎点赞转发
扫码可以私人订制养生服务
百草传家赞赏之下必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