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指由外感、内伤或外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腰部失于精血濡养,使腰之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西医学中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结核、腰肌劳损、脊髓压迫症、脊髓炎、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囊肿、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附件炎、前列腺炎等以腰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内经》对腰痛有大量的论述,特别是《素问·刺腰痛论》,对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痛变引起的各种腰痛症状,作了专题的阐述,并分别提出针刺治疗的原则与取穴。在病因病机方面《内经》所述,亦颇丰富翔实,诸如肾虚,外邪、寒湿、内伤,瘀血、时令,皆不乏绪论。如下:
肾虚 《素问·脉要精微沦》:……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外邪留着 经气不通。《灵枢·百痛始生篇》:……虚邪之中人,传舍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邪入太阳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腰脊强。”
寒湿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司天之*、气化运行后天、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
湿邪 《素问·五常*大论》:“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当其时反腰椎痛。动摇不便也。”
天时阳伤阴盛 《素问·脉解》:“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内伤 《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虚则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内伤七情 《灵枢·本神篇》:“肾盛怒而不上,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届伸。”
瘀血 《素问·刺腰痛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扑,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以上所述不过略示一斑,其余隐赜尚多,它如运气,经脉等篇.尤不乏明文,需深入研究,才能领悉全貌。
《金匮》为枣湿、肾虚腰痛设有方治。
《金匮要略》在论虚劳、水气,伏饮,五脏风寒积聚诸病中,皆曾提到‘腰痛’之证。特别是《五脏风寒积聚》中所说:“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描述寒湿腰痛病因,症状,病机,与水病鉴别,形象生动,说理切当。所立甘姜苓术汤温经去湿,至今尚有临床意义。至于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的八味肾气丸,亦为历代所尝用。
隋,唐之际,分类为五,治法重在温散《诸病源候论·腰痛候》指出,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肾虚),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肾着),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劳役),四曰肾腰,坠堕伤腰,是以痛(闪挫),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湿气)。这是对本病病因病机的初次汇总,其中首条肾虚是发病之本,其余风痹,劳役、闪坠,寝卧湿地则是直接致病因素。巢氏论点是以“肾经虚损,风冷乘之”作为总的病机指要。
《备急千金要方·腰痛第七》出论一首,方十八首、针灸导引八首。立论大意悉本《病源》之说,并循此论出通治四时五种腰痛之杜仲酒,汇集温经散寒之品,以治膀胱虚寒之证。肾着散则在《金匮》甘姜苓术汤之外,加强了壮腰实下,引气散寒之功,颇切寒湿挟虚之用。至于独活寄生汤,补虚去风除湿,风靡千载,素为医家所尝用,厥功可称伟矣!其余工5方中,用酒者(包括制酿、酒浸、酒送服、酒浸足等)13方。其余用药粗略统计有二十余味,以温通的桂、姜用次最多,其余杜仲、牛膝、鹿角、羊肾之补肾,苓、术、革藓、泽泻之祛湿,丹皮之凉血,亦所常用。其中较常用之干姜、白术,茯苓、杜仲、丹皮等药均用桂心相配伍(余药参、斛、地、豆、草、甘遂、桃花之次数不多),桂之用次最多。足见《千金》之治,仍旧着眼于温通、散寒湿,初未尝如后世之重滋补也。
宋、元之后,病因分类更详分内外,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批评《病源》腰痛有五之说,未称全备。而提倡三因分论。他说:“夫腰痛虽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该书论外因腰痛依据《素问·刺腰痛论》的六经分型,并总结。太阳少阴多中寒,少阳厥阴多中风,太阴阳明多中燥湿。此虽出自六经,故亦有指导意义。内因方面,分失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并各列辨证要点,对内伤腰痛的脏腑定位,巳近落实。至于不内外因腰痛,则分为肾着(劳作、衣湿引起),肾腰痛(坠堕闪挫引起),房劳、疲力(耗竭精力引起)三种。可称理致简赅,所出方亦颇有代表性,但对治法,则仅仅言要随病因汗下补泻施治,不无理法脱节之嫌。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腰痛》指出:“肾虚为腰痛之本,肾气有虚,凡冲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沥,气滞、水积、坠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递见而层出矣。并逐一辨其病因,辨别要领。是对本病的又一次汇总,义虽秉承《三因》,但已较为具体全面,也更突出标本。杨氏又说,“肝主宗筋,与肾同系”,脾资五脏,为“肾之仓禀……凡“郁怒伤肝则诸筋纵驰,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二者皆能为腰痛之寇”。对肝、脾与肾虚腰痛内在关系作了推究。
东垣指出外感中寒湿多而风热少。又谓膏梁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久则髓减骨枯,也可能发为腰痛,主用六味丸、滋肾丸,封髓丹之类,对酒色所伤的阐发,亦是要言不烦。
综观各家对本病论述,自《病源》,《千金》。腰痛有五,和《三因方》的“内外三因”分类,二度汇总之后,其病因病机已渐见明朗而趋于论定。大意以内因肾虚为本,外感六淫,邪阻经络、内伤情志,肝脾失调、病归于肾,以及劳役、房事太过,精气耗伤,闪挫坠堕,气滞血瘀等等,病因可谓繁矣。治法外感多主分经、审因为治,内伤多主治肾。迨及明季,多用新久虚实归纳,论治渐重理虚明季之后,针对上述病因,进行归类,为临床洽法提示指归,其大要多以虚实新久为别。
《景岳全书·腰痛》。凡积而渐至者皆不足,暴痛甚者多有余,内伤禀弱者皆不足,外感邪实者多有余”。李梃《医学入门·腰痛》。腰新痛宜疏外邪、清湿热,久则补肾,兼理气血。对辨证、治法之要领,皆有提示。景岳更认为,腰痛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之一二耳。此盖着眼于久腰痛而言,良由外感,闪挫等卒痛,倘其肾气不衰,取效不难,所有久痛,多因肾虚,故景岳之论有如此耳。
腰痛理论,迨此已较全面。近人郑树珪《七松岩集·腰痛》云;‘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凡言虚证者,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热之所侵,内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指出了虚为肾虚,实非肾实。阅此便知补泻之宜,补固以肾为舍,肾病多虚,务须滋补为功。泻实主要,则要针对风、寒、湿、热,痰、瘀……之不同,贵在宣通,去其凝滞,腰痛自已,未可以。外府”之言,专治肾脏。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此,且任、督、冲、带等诸经脉络脉亦布其间,故无论内伤、外感或外伤等,伤及于肾或痹阻肾之经络,均可发生腰痛。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
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热是外感腰痛的致病因素。但因湿性重浊、粘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或劳力汗出,湿衣裹身,或久卧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或当风受寒,或夏月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蕴久化热转成湿热,诸邪留于腰府经络,均可阻滞经络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腰痛。
2.劳累外伤劳累过度,跌仆损伤,腰部用力不当,损伤腰肌、脊柱,均可使腰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发为腰痛。如《金匮翼·腰痛》言:“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为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涩,经络壅滞”。
3.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或气郁化火,耗伤真阴,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发生腰痛。如《景岳全书·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所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此外,风、寒、湿、热外邪侵袭及外伤、劳累等,均可在肾虚的基础上诱发或加重本病。
二、病机1.发病外感腰痛和跌仆挫伤腰痛发病较急,内伤腰痛发病缓慢。
2.病位本病病位在肾及腰部经络。大抵外感多在经络,内伤以肾为主,但涉及脾、肝等脏。
3.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的特点。本虚是肾虚为主,涉及脾肝;标实常是风寒、风热、风湿、寒湿、湿热、瘀血、气滞等两者相因为患。
4.病势外感及外伤腰痛以邪实为主,病位较浅,在经在络,继则入血伤正,进而入肾,使病机复杂,病性由实转虚,逐渐加重。内伤腰痛病位较深,病在于脏,以肾为主,亦可影响到腰部经络,病由内而外,呈虚证或因虚致实而形成的虚实夹杂之证。
5.病机转化外感腰痛,初起以风寒、风热、风湿、寒湿、湿热之邪为主,经络受邪,阻滞气机运行,继可入血,产生气滞血瘀,进而伤正入脏。寒湿之邪,可损伤肾阳,湿热之邪可损伤肾阴,肾阳肾阴不足,又易导致外邪入侵肾之经络。内伤腰痛以肾精亏虚为主,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以行水,导致脾肾阳虚;肾阴虚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肾阴虚;进而致肝脾肾俱败,病机复杂,病情缠绵难愈。
一、诊断依据腰痛是一个自觉症状,根据病人自觉腰之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即可作出诊断。但要确定腰痛的性质,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证候、理化检查结果及放射线摄片等加以确定。
二、鉴别诊断1.痹病痹病患者可出现腰痛,但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而腰痛患者以腰痛为主要表现,可无肢体关节疼痛。2.淋病石淋、热淋、血淋等患者,有时腰痛剧烈,但多伴有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腰痛患者多无此症。
腰痛辨证,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说:“盖此证有表里虚实寒热之异,知斯六者,庶乎尽矣,而治之亦无难也。”大抵感受外邪或跌仆扭伤,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内、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客邪久羁,损伤肾气,或肾气久亏,卫阳不足,新感淫邪,或因虚致痰浊瘀血内停,均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临证当细审邪正之主次轻重。
内伤腰痛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气滞、血瘀、痰浊为腰痛之标;病初多实,久病多虚。实者泻之,当分辨邪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行气、活血、涤痰之法以祛邪通络;虚者补之,宜补益肾精,填髓壮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分清标本虚实的主次,标本兼顾。实证经治邪去,又当酌以补肾,方可巩固疗效。
腰痛多以外伤急发剧烈疼痛,为缓解疼痛可采用下列方法:1.针刺殷门、人中、委中、承山、阿是穴,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
2.耳钟腰椎、腰痛点、骶椎。3.服云南白药、七伤药片或跌打丸。4.地鳖虫,焙*研束,每服39,每日2次,*柏煎水冲服。5.七厦散或冬乐膏等外敷或外贴。
[寒湿痹阻]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寒湿之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时,因寒性收引,湿性凝滞,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湿为阴邪,得阳运始化,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疼痛不减;阴雨寒冷天气则寒湿更甚,故疼痛加剧;苔自腻,脉沉而迟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
[治法]祛寒除湿 温通经络[方药]甘姜苓术汤化裁 组成:干姜、茯苓、炒白术、狗脊、骨碎补、汉防己、炙甘草。
本证病机为寒湿停聚,治宜祛寒除湿治其本。方中干姜、茯苓、炒白术温脾散寒胜湿,脾主肌肉,司运化水湿,脾阳不振,则寒湿留着腰部肌肉,故用暖土胜湿法,使寒去湿化,诸证自解,故为君药,狗脊、骨碎补补、肾强腰,除湿壮骨,汉防己温经散寒通络,共为臣药;炙甘草缓中补脾,与千姜辛甘化阳,有利脾阳健运,又可调和诸药,故为佐使药。
寒邪偏胜,则冷痛为主,拘急不舒,可加附子、细辛以温肾祛寒;若湿邪偏胜则痛而沉重为著,苔厚腻,可加苍术、薏苡仁、川乌燥湿散邪;若冷痹日久入络者,可加白花蛇、乌梢蛇、千年健疏通经络,强腰壮肾;若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是兼有风邪,宜合独活寄生汤加减,以祛风活络,补益肝肾;若寒湿之邪,伤及阳气,而兼见腰膝酸软,脉沉无力等症,宜兼补肾阳,韵加菟丝子、补骨脂,以助温阳散寒。
临证参考寒湿腰痛的治疗,《症因脉治》认为:太阳寒湿应用羌活败*散加苍术;少阴寒湿应用独活苍术汤;少阳寒湿应用柴胡苍术汤;厥阴寒湿应用四逆汤加柴胡、独活;阳明寒湿应用苍术自芷汤;太阴寒湿应用《济生》术附汤、渗湿汤。对湿重者,治不效可用五苓散从分科小便治疗。
[湿热阻滞]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口干口渴,苔*腻,脉濡数。湿热壅滞于艘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经气不通故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热重湿增,故疼痛加重;牾动后气机有舒展,湿滞得减,故痛或可减轻;热盛伤津故口干口渴;苔*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祛湿清热 舒筋止痛[方药]四妙丸加减 组成:萆薢、*柏、苍术、薏苡仁、汉防己、牛膝、当归、炙甘草。
本证病机主要为湿热下注,痹阻腰部脉络而成,治当清利下焦湿热。方中萆薜、*柏清利下焦湿热为君药;苍术健脾燥湿,薏苡仁除湿和中.助君药清热利湿之功,为臣药;汉防已清热除湿,疏通经脉,牛膝强腰补肾,当归活血通络以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若腰痛重者,可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舒筋通络止痛之功;若舌红,口渴溲赤,脉弦数为热象偏重,可酌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若兼有外邪身痛,发热者,可加柴胡、防风、独活、羌活以疏散表邪;若兼有膀胱湿热者,可加猪苓、茯苓、木通、泽泻、车前草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若热盛伤阴,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当佐以滋补肾阴之品,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革等。
临证参考湿热之邪,难以清除,延绵难愈,久留于体内,易伤其阴而导致阴虚夹湿,用药宜权衡,需注意滋阴而不助湿,除湿而不伤阴,不可急于求功。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瘀血阻滞经脉,以致气血不能通畅,故腰痛如刺,而痛有定处,按之则痛甚;血属阴,故日轻夜重;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涩亦为瘀血内停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五灵脂、桃仁、红花、没药、地龙、牛膝、香附、炙甘草。本证由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当活血化瘀治其本。方中当归、川芎、五灵脂、桃仁、红花、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主药;地龙搜剔经络瘀血而通血脉,牛膝强腰补肾,香附调畅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共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腰痛引胁者,加柴胡、郁金;瘀血明显.腰痛入夜更甚者,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虫类药以通络止痛。
·瘀血腰痛,因外伤跌仆扭伤所致,重在活血通络止痛;久病入络者,宜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治疗原发病。
[气滞腰痛]腰痛连胁,腹胀善太息,因情志不遂腰痛加重,痛引少腹,舌黯苔薄白,脉弦。肝气不舒,气滞腰胁,故腰痛连胁,腹胀善太息,因情志不遂而腰痛加重;少腹属肝经所过之处,郁怒伤肝,诸筋纵弛,故痛引少腹;舌黯,苔薄白,脉弦亦为肝气不舒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 补肾通络[方药]沉香降气汤加减 组成:沉香、制香附、郁金、川楝子、枸杞子、延胡索、砂仁、炙甘草。肝气郁结,下焦气机不畅,经络气滞不通而成本证,治当调畅下焦气机,通络止痛方中沉香主降,调畅下焦气机而止痛为君药;香附、郁金、川楝子舒肝理气解郁,调畅三焦气机,为臣药;枸杞子补肾以养肝血,使肝能体阴而用阳,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砂仁降逆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腹胀者,加枳壳、厚朴;呕恶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口干口若者,加栀子、*芩;食滞不化者,加鸡内金、神曲。
临证参考本证腰痛多因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胁痛而牵引至腰部,治疗当以疏理肝气为主要环节。
[脾虚腰痛]腰痛日久,肢体沉重,面色不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或濡。脾虚水谷运化失司,则聚湿生痰,痰湿阻滞腰部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可发腰痛;痰湿泛滥于肢体,则肢体沉重;脾虚中焦化源不足,气血日薄则面色不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滑或濡亦为脾虚水湿不化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 利湿补肾[方药]防己*芪汤加减 组成:防己、*芪、炒白术、茯苓、苍术、狗脊、牛膝、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两药相伍,扶正祛邪之力更强,共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苍术健脾益气燥湿,狗脊、牛膝补益肾气,强壮筋骨;生姜、大枣补益脾胃,调和营卫;炙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
·脾虚湿甚,可用实脾饮;呕恶者,加半夏、生姜;湿滞不化腹胀者,力草果、槟榔。
脾虚日久多易损及肾阳而导致肾阳不足,可酌加温肾阳而利小便之药。
[肾虚腰痛]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咣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酸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均是虚证所见;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卧则减轻;阳虚不能煦筋,则少腹拘急,四肢不得温养,故手足不温;面色咣白,舌淡脉沉细皆为阳虚有寒之象;阴虚则阴不敛阳,虚火上炎故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偏阳虚者,温肾助阳;偏阴虚者,滋阴补肾。[方药]肾气丸加减
·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组成:肉桂、熟附片、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枸杞子、熟地*、山萸肉、山药、炙甘草。方中肉桂、附片温肾散寒,补肾助阳,杜仲、菟丝子壮肾阳,强筋骨,鹿角胶温阳补髓,共为君药;枸杞子、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以阴中求阳,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化裁。组成:龟甲胶、熟地*、山萸肉、鹿角胶、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牛膝。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补肾滋阴填精,龟甲胶、鹿角胶阴阳相合峻补精血,均为主药;辅以牛膝补肾强壮筋骨,菟丝子温肾助阳,又体现了阳中求阴之意。
·加减肾阳虚大便不实者,加*参、白术、苍术、车前子;肾阴虚五心烦热者,加丹皮、地骨皮。
临证参考肾虚腰痛多为其它疾病引起肾阳虚或肾阴虚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需考虑其它疾病的变化进行论治。
1.中成药(1)跌打丸(中华牌,中国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跌仆损伤,瘀血阻滞之腰痛。
(2)三七伤药片(X2鹤牌,上海中药制药二厂):每次3片,每日3次。适用于瘀血腰痛。
(3)健肾壮腰丸(灵山牌,北京市东升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4)健步壮骨丸(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
2.食疗(1)滋肾养肝汤西洋参6g,北沙参20g,枸杞子20g,*精15g,百合15g,冬虫夏草69,加水鱼,生姜4片,加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于肝肾不足腰痛。
(2)强筋壮骨汤海马8g,蛤蚧1对,鹿筋lOg,杜仲15g,续断lOg,核桃仁15g,大枣。加猪脊骨g、田鸡g、生姜4片,用水煲汤3小时,日1次。适用于肾亏腰痛。
(3)用猪腰1只,加青盐少许,煮烂,喝汤吃腰子。适于肾虚腰痛。
(4)虎杖根g,白酒1g,浸泡1~3周,适量饮服,每日2~3次。适用于风湿、血瘀腰痛。
3.局部用药(1)冬乐膏:外贴患处。适于外伤性腰痛。(2)寒痛乐:熨患处。适于风寒湿腰痛。(3)伤湿止痛膏:外贴患处。适于寒湿腰痛。(4)用肉桂、川乌、草乌、吴茱萸、生姜、花椒等,研末炒热用绢布包裹,熨痛处。适于寒湿腰痛及阳虚腰痛。
4.针灸(1)各种原因所致之腰痛均可针大椎、肾俞、承山、殷门、委中;寒湿、湿热者,配足三里、三阴交;脾虚者,配脾俞、足三里;肝郁者,配期门、行间;瘀血荐,配血海、人中。
(2)肾阳虚、脾虚、寒湿者,可用艾卷隔姜灸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等穴。
(3)耳针可选腰、背、肾上腺、内分泌等穴。(4)火罐疗法适用于寒湿、脾虚、肾虚所致腰痛者。
5.按摩先按痛处,后按周围穴位如肾俞、环跳、承山。急性外伤者暂不宜按摩。
6.穴位注射痛点处穴位注射维生素B12、野木瓜注射液。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特别是内、外、妇、骨等各种疾病导致的腰部疼痛,如能治愈原发病,腰痛会随之好转。但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痛久入络,气郁血阻,经络不通,肢节失荣,则可转化为痿证等,预后欠佳。
腰痛患者的护理,从总体来说要告知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式和体位,避免腰部肌肉过度紧张,避免久坐久卧,不可勉强持重,适当作松弛腰部肌肉的活动,坚持适当按摩患处,防止受凉及坐卧冷湿之地。肾虚腰痛者应节制房事,湿热腰痛者宜慎食辛辣、少饮酒浆,肝郁腰痛者应畅情志。对于腰痛日久不愈,或腰痛剧烈,伴有身热尿赤者,要及时进行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预防避免寒湿、湿热之邪外侵,勿坐卧湿地,勿冒雨涉水,身劳汗出后及时擦拭身体,更换衣服。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作后要适当休息,避免腰部劳损,节制房事,勿使肾精亏损,不可强力举重,不可负重久行,避免腰部跌、仆、闪、挫。
二、康复腰痛容易反复发作,因此腰痛缓解后应重视康复治疗,以促进疾病痊愈。由于肾虚为腰痛之本,故适量长服补肾壮腰中成药,如滋阴补肾丸、六味地*丸等以巩固疗效。肾虚腰痛亦可用猪腰子1只,加青盐少许,冬虫夏草适量,煮烂喝汤吃腰子。风湿、血瘀腰痛者亦可饮乌梢蛇酒等药酒。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可坚持从事多种有益于腰部活动的体育锻炼。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了肾虚腰痛为内伤腰痛根本,为后世对于腰痛的理解与治疗立下了权衡规矩。《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谈到相应的针灸治疗。此外,腰痛与腰部活动不利可能还与情志变化有关,《灵枢·本神》说:“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难经·二十九难》谓:“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仲景肾着之因,在于寒湿内侵,故有腰中冷痛,甘姜苓术法亦垂法后世。
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指:“凡腰痛有五;一日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二日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三日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臂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日寝卧湿地,是以痛。肾主腰脚,肾经虚则受风冷,内有积水,风水相搏,浸积于肾,肾气内著,不能宣通,故令腰痛。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这里巢氏关于腰痛病因病机的讨论是很详细的。
宋代《圣济总录》与《重订严氏济生方》与巢氏观点多相类同。又有宋代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强调女人肾脏系于胞络。若肾气虚,则外感、内伤,或产后、经中风冷客之,易致腰痛。元代朱丹溪总结说:“腰者,肾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转移阖辟者也。盖诸经贯于肾而络于腰脊,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又说:“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脉大者肾虚…脉涩者瘀血……脉缓者湿热”(《丹溪心法·腰痛》)。朱氏进而补充说:“又有房劳过者多矣”(《脉因证治·腰痛》)。说明房劳过度可导致并加重腰痛。后至明代张介宾亦奉此观点:“举世之人,每每醉以入房,欲竭其精,耗散其真,各快其心,恬不知养,其不虚者几希!”(《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
总之,腰痛辨证不外虚实寒热与外伤瘀滞,张介宾认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同上)。《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肾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浸,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
论腰痛之病位,《临证指南医案》谓:“内伤则不外肝、脾、肾三者之虚,或补中,或填下,或养肝,随病以治之,”而且从经脉脏腑方面探讨说,“腰者,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在外为太阳,在内属少阴,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话》强调说:“凡人之腰疼,皆脊梁处作疼,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
关于腰痛治则,明代医家龚廷贤认为:“大抵腰痛新久总属肾虚。新痛宜疏外邪,清湿热;久则补肾,兼补气血”。《临证指南医案》系统总结为:“夫内因治法:肾脏之阳有亏,则益火之本以消阴翳;肾脏之阴内夺,则壮水之源以制阳光。外因治法:寒湿伤阳者,用苦辛温以通阳泄浊;湿郁生热者,用苦辛以胜湿通气。不内外因治法:劳役伤肾者,以先后天同治。坠堕损伤者,辨伤之轻重,与瘀之有无,为或通或补”。
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撮其要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气血”。具体方药运用中,张景岳认为“凡肾水真阴亏损,精血少而痛者,宜当归地*饮(当归、熟地、杜仲、牛膝、山茱萸、炙甘草)及左归丸、右归丸为最”。
对于风寒湿滞之表证,凡阳证多热者,解散用正柴胡饮(柴胡、防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阴证多寒者,宜二柴胡饮(陈皮、半夏、细辛、厚朴、生姜、柴胡、甘草);湿而兼虚者,独活寄生汤;风湿相搏者,羌活胜湿汤;湿而兼热者,当归拈痛汤、苍术汤(苍术、柴胡、*柏、防风);湿而兼寒者,宜济生术附汤(白术、附子、杜仲);又有跌仆伤,血脉凝滞者,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肉桂、延胡索、乳香、没药之类;血逆之甚,大便闭结者,元戎四物汤主之(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大*、桃仁)等。
《临证指南医案》云:“有痛著右腿,肌肉不肿,入夜势笃者,先生断其必在筋骨,邪流于阴,用归须、地龙、山甲、细辛,以辛香苦温入络搜邪。有两足皮膜抚之则痛者,似乎风湿等症,先生断其厥阴犯阳明,用川楝、延胡、归须、桃仁、青皮、山栀,以疏泄肝脏。有饱食则哕,两足骨骱皆痛者,人每用疏散攻劫,先生宗阳明虚不能束筋骨意,用苓姜术桂汤,以转旋阳气”。
此外,腰痛治疗宜重视奇经用药。朱丹溪认为带脉肾着之病,当归温暖之药以散之(《丹溪心法·腰痛》)。《临证指南医案》谓:“有老年腰痛者,他人但撮几味通用补肾药以治,先生独想及奇经之脉隶于肝、肾,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角、当归、苁蓉、薄桂、小茴,以温养下焦”。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腰痛治法》:“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治斯证者,当用补肾之剂,而引以入督之品”,如狗脊、鹿角霜之类。
腰痛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腰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综合征,它可见于西医学许多疾病之中。现就中医药治疗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骨质疏松症的概况介绍如下:骨质疏松症是以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多病因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背部及下腰部疼痛、畸形和骨折。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对此病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中医药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补肾益精为主,并适当配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强筋壮骨、祛风除湿之药,必要时再配以药物热敷、针灸按摩等方法,临床观察表明,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缓解或消除症状并有效地延缓骨质疏松病变的发展,而且还具有疗程较西药短(西药常需1年以上),副作用少和远期疗效稳定的优点(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51~54)。
一、专方专药治疗的研究谢可永对5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后,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症状,其中肾阳虚者29例,肾阴虚者26例,对前者使用温补肾阳方,药用山药、补骨脂、菟丝子、杜仲、桂枝、附子、肉苁蓉、*芪,对后者采用滋阴益肾方,药用菟丝子、补骨脂、麦冬、五味、枸杞。结果获显效者32例,有效者16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87.3%(上海中医药杂志,,(11:30~31)。
梁立等应用补肾为主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患者58例,治以补肾为主的基础方,药用续断、龟胶、桑寄生、山茱萸、紫河车、骨碎补、熟地、巴戟天、五味子组成,对辨证属肾虚者就用此方。属阳虚型者,基础方加仙茅、杜仲、炮附子;属阴虚型,基础方加山药、*精、枸杞;属阴阳两虚型者,用基础方加炮附子、鹿角胶、*精、山药。结果提示患者肾虚症状的积分平均值较治疗前下降。桡骨1/3骨密度减少积分平均值也较治疗前降低,其治疗前后之差,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骨密度减少获得改善(中医杂志,,33(11):36~37)。
二、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对骨质疏松的辨证,除以肾虚为主外,采用辨证分型论治。*勇将53例骨质疏松后合并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分为4型:气滞血瘀型,用活血化瘀通络法,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加三七、土鳖虫、丹参、乳香、没药治疗。
肾阴亏损型,用补益肾阴法,六味地*丸加龟甲、鳖甲或用左归丸治疗。肾阳亏虚型,用温补肾阳法,桂附八味丸加鹿角胶、淫羊藿、肉苁蓉或用右归丸治疗。肝肾气血俱虚型,用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法,八珍汤加龟甲、鹿角胶、或独活寄生汤治疗。
结果骨质疏松明显改善,其中压缩椎体大部恢复,I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者29例;椎体压缩无加重,日常活动正常者15例,优良率为83%,随访3~5年,未见患者有骨折发生,且有28例患者骨质疏松征消失(中医正骨,.3):3).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