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世卫组织癌症专家表示,年确诊癌症的患者数达万人,万人死于癌症。目前,全球1/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罹患癌症,并且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预期寿命增加,癌症将会更加常见。
影响癌症生成的因素有很多,光是遗传性的癌症已经发现的就有50多种,此外,饮食等生活习惯,接触致癌物等外部环境因素也不可避免。更有研究表明,人体正常体温平均为37度左右,是容易引起DNA发生损伤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癌变的可能性降低,但这样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也将难以维持。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只要活着,细胞的癌变就不可避免,也可以说,生命活动的本身就是一条癌变之路。
“与癌共生”成为了人类未来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存状态。其实癌症研究的目标之一,也是防止患者在某一年龄段之前因患癌而死。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某位患者可能会在40岁时死去,而如果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这位患者的寿命可能会延长到80岁。延长生命,使患者能寿终正寝,即实现“天寿癌”。
随着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现行医疗体制的一大弊端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在一项针对癌症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目前在医疗中最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时,90%的患者回答是“有一个能畅所欲言谈论癌症的地方”。
无法应对癌症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和烦恼是癌症治疗的一大问题,如何消除这种隔阂,探索实际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才是解救自己的主体
作为日本癌症病理研究的先驱,吉田先生强调“微观的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机理,同样发生在宏观的人间社会”。
他创新性地提出了“癌症哲学门诊”的概念,医院的门诊概念不同,更接近于来自他人(包括专业医护人员以及广大医疗志愿者)的无条件的关爱和守候,癌症哲学门诊是志愿医护人员与癌症患者及家属对话的场所,大多采取预约制一对一地进行。
在医疗沙龙中,时间大致设定为一两个小时,由患者、家属以及参与运营的志愿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所有参加者分成小组,边喝茶边分享各自的经历与困惑。没有强制性的发言,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保持沉默。
癌症患者通常生活在混乱、不安与绝望之中。他们都希望医生能解决问题,但非常遗憾的是,对于某些种类的癌症、晚期的癌症,医生无法提供“治愈”这一解决方案,或许最多只能提供一些可能性。
患者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偏偏是我?”“我还剩多少时间?”“从今往后我该怎么办?还能做什么?”这些都是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专家严肃地列出数据试图说明也没有太大意义。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算是使用数据、使用专业术语仍然是无解的,只会使患者徒增烦忧。
即使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仍然有缓解的余地。所谓缓解是指降低所烦恼的事情在生活中的比重。优先顺序靠后了,有些烦恼就不用再纠结了。而面对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患者需要的是“爱”,无条件的爱。
吉田富三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是电脑时代,还是宇宙时代,人体的构造以及情绪的发生自古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些超现代的,所谓超意志的人,一旦得病面对死亡的时候,便又回到了远古时代。他们对医生的诉说,注视着医生的眼神,不是超现代的,不是超意志的,而是寂寞的、无助的、哀伤的,和自古以来的人们应该没有什么两样。这时能帮助他们的是在身旁陪伴他们的良医。”这便是癌症哲学门诊的精神。
以“人”而不是“患者”的身份生活
患者有自己的主治医生,日常生活中有亲人和朋友,此外还有病友会等,为什么还会感到癌症的话题无处诉说呢?这里隐藏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患者到底希望从“能谈话的场所”中得到什么?
先从医生的方面来看。本应倾听患者烦恼、帮助患者缓解忧虑的主治医生往往忙碌不堪,没有足够的时间听患者诉说。有些患者甚至感到很难与主治医生相处,医生的一些细微的言行都会令患者不安。医生工作繁忙,虽无恶意,但确实存在没有足够体谅患者心情的地方。
在日本,有关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理解与关怀的重要性已被列入《癌症对策基本法》。全国有医院设立了癌症咨询支援中心,有专业咨询人员为患者服务。但这里能否成为患者“能谈话的场所”呢?
这些场所通常被认为是咨询有关癌症治疗的地方,但患者的烦恼涉及生活的多个方面,他们希望被当作“人”来对待,而不只是“病人”。医院内的癌症咨询中心往往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再从亲友、病友方面来看。与医生相比,通常认为患者比较容易与亲友或其他患者朋友建立亲密的沟通关系,但实际上很多患者感到沟通困难。正因为是亲人或朋友,很多患者倾向于避开癌症的话题,以免增加亲友的不安,影响他们的情绪。
而同样作为癌症患者的病友,因为病情千差万别,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考虑到谈论自身经验可能会对他人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出言谨慎。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患者很难找到一个场所,可以安心地谈论癌症,倾诉烦恼。当然这样的场医院、家庭、朋友关系或病友会组织等。
癌症哲学门诊之所以能弥合医患间的隔阂,为患者提供“能说话的场所”,是因为它不仅倾听患者的诉说,更是医患之间的对话;不仅安抚患者的心灵,更能促使患者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
一般的心理咨询大多仅限于倾听来访者的诉说,总结并引导和督促患者进行内心的反省,这对缓解不安、烦恼的确是有效的手段。癌症哲学门诊的谈话时间约为1小时,前半部分与一般的癌症咨询相同,以倾听为主。但重点是后半部分,会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这是双向的沟通,希望借此能找到适合患者的有核心力量的箴言。
透过癌症哲学思考人生
常常有患者问及:“为什么人会得癌症?”其实“细胞癌变的过程,就好像自己的孩子长成了不良少年一样。”如何与癌细胞相处,与如何面对不良少年所要求的心态是一致的。
孩子开始我行我素,父母感到苦恼困惑,不知如何规劝孩子反省重生。但如果父母能后退一步,客观地观察、分析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歧途的,那看待孩子的角度就会改变。
客观地俯瞰事物的全局,就不会被孩子一时的言行左右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一味地斥责孩子。也许还会领悟到“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当时我要是......就好了”。父母的客观冷静最终会改善与子女的关系。
对待癌细胞也是如此。癌症不是来自外部的传染,它产生于患者身体内部,要求患者对自己的境遇有客观的、全局性的把握。来癌症哲学门诊的患者的病情以及对治疗的态度各有不同,对话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患者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处的境遇。
在表达的过程中,很多患者会领悟到其实自己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多少都有偏差或误解。对境遇的客观把握本身会大大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
帮助不良少年重新做人与面对癌症治疗一样都要求对所处的境遇有客观全面的认识。目前癌症的5年生存率整体已经超过50%,大量患者都有可能与癌症共生并颐养天年。这样的时代也正需要患者保持客观的理性。
那么从癌细胞发生、发展的特征探讨做人的道理又是什么意思呢?
人体内据称大约有60万亿个正常细胞。细胞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癌症,但成长为临床能检测到的癌症有时需要若干年,甚至长达20年。
癌细胞可以被看作“大器晚成”,人的成长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失败之后而能有所成就的人,他的言语有足够的说服力,也会给他人带来足够的信任感。
众所周知,癌症是一种有很强转移性的疾病,这种特性可以称为癌细胞的顽强生命力。不同于普通的细胞,癌细胞在营养不足的饥饿状态下也能转换地点,从外部夺取营养继续生存下去。这种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入乡随俗”的能力,支撑着癌细胞的生长。
人通过面对困境,不断滋养生命力,不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被诊断为癌症虽然是人生的苦难,但同时也是反省生活方式、思考人生意义的契机。在对话中,可以看到患者以坚韧的态度承受着癌症所带来的痛苦,并获得升华生命、完整人生的希望。思考癌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生命的本来意义。
面对病魔需要良好的心态
试着改变你的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不是一朝一夕就会改变的,但表情是传递感情、表达想法的媒介,在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变换表情也就是认真考虑如何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例如对来看望自己的亲友,真诚地说声:“谢谢你远道而来。”因为疾病的折磨而倍感痛苦的患者,通常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