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也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阴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依据
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窜痛等。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血常规、肝功能、B超、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要点
1、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时可牵连胁背,尤其是肝气犯胃的胃脘痛,发作时常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2、胸痹心痛疼痛一般以前胸、心前区为主,呈刺痛或压榨样痛,多伴有胸部憋闷,常阵发性发作。
3、悬饮为饮停胸肋之病证,以饮停之一侧或两侧胸肋胀痛为主,疼痛一般持续不解,呼吸、咳嗽、转侧时加重。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邪侵犯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可伴有*疸、恶心、呕吐。内伤不伴表证,起病缓而病程长。
(2)辨在气在血:气滞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症状轻重与情绪相关;血瘀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持续痛且拒按,入夜尤甚。
(3)辨属虚属实:一般病程短,来势急,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者属实,见于气滞、血瘀、湿热;病程长,来势缓,疼痛隐隐而喜按,脉虚无力者属虚,见于肝血不足。临床多虚实互见。
2、治疗原则胁痛的基本治则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脏腑功能。
3、分证论治
(1)肝气郁结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而变化,胸闷,嗳气,善太息,苔薄白,脉弦。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北柴胡10g,陈皮9g,枳壳、制香附、川芎、延胡索各10g,白芍15g,甘草6g。
(2)肝胆湿热
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身*,目*,小便*赤,苔*腻,脉弦滑数。
清利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各10g,*芩20g,泽泻、木通、车前子各10g,赤芍20g,延胡索、当归各10g,生地*15g,北柴胡10g。
(3)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滋阴养血,柔肝止痛。
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20g,枸杞子15g,沙参15g,麦冬20g,当归10g,川楝子10g。
(4)瘀血停着
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尤甚,或面色晦暗,舌紫暗,脉沉弦。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各10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20g,桔梗6g,柴胡、枳壳、牛膝各10g。
4、针灸疗法主穴至阳、肝俞、胆俞、丘墟、太冲、支沟等,肝郁者加行间、期门,湿热者加阳陵泉、合谷,瘀血者加膈俞、三阴交,阴虚者加血海、阴郄。阴虚者用补法,其余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病情恶化。注意情志调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忌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适量的活动。
预防
注意调养心神,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活动,起居有常,调节劳逸,寒温适宜,饮食有节,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慎避外邪。
点击获取大量中医讲座视频、音频,电子书,共G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