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肝风内动”,是一个经常听到的中医名词。它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症状,比如头摇、眩晕、抽搐等,当然也有些奇怪的表现,也就形成了很多顽疾。今天就来学习郭子光教授如何从“肝风内动”治疗这些顽疾。
清代叶天士发现内风,认为“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
其后,张山雷更明确指出“内动之风,皆肝木之旺,木火生风”(《中风斠诠·中风总论》)。
近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肝风内动”,并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论述,将“肝风内动”的特点表述为:
凡具有头摇眩晕、昏仆、肢体麻木、拘挛、抽搐、半身不遂、角弓反张、舌强不语、两眼直视等,具“掉眩”、“强直”特征的证候,皆属“肝风内动”所致。
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除“肝阳化风”外,更有“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
不过,就“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特点而言,尚不止于“掉眩”和“强直”。
《素问·风论》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由此可见,风病的共性特点是“变”,即其证候表现变化多端;“动”,即其证候表现异常动态,且可发生于内外任何部位。
这就说明“肝风内动”的证候表现除“掉眩”和“强直”以外,还具有“变”和“动”的特点。
换言之,凡具有“变”和“动”特点的证候,都要考虑“肝风内动”的可能。这意味着“肝风内动”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郭子光教授在临床上经治了几种少见的“肝风内动”顽症,印证了古人关于风病的“变”和“动”的认识。
记录于此,以供参考。
1肝风内动所致
肠鸣音异常亢进、下血案
关于肠鸣音亢进的记载,早见于《金匮要略》两处条文,一是《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所载附子粳米汤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是寒气相搏所致;
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所载“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是水气相搏所致。
两者均无下血症状。
在后世文献中更未有“肝风内动”引起腹中雷鸣、下血的记载。
杜某,男,43岁,拉萨某医药公司经理,年12月25日初诊。
病史:自述数月前初觉腹中肠鸣亢进,沥沥有声,未予重视。病情逐渐增进,肠鸣音越来越大,乃至腹中整天无休止地“咕咚、咕咚”翻腾作响,甚至影响休息和睡眠,同时发现粪便变黑,但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医院,经多种检查,除粪便隐血强阳性外,B超、X线钡餐、肠镜、胃镜、CT检查等,均未发现异常,试用过西药抗生素、止血药和中医中药无效。
现症:患者“咕咚、咕咚”之肠鸣音清晰可闻。扪其腹部,腹壁较薄、柔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其肠之蠕动,犹如巨浪起伏翻腾不已。
自谓只觉腹中冲动难受,偶有轻微烧灼感,从无腹痛腹胀之苦,近日大便黑如咖啡发亮,小便清,口中和,饮食尚可,形体渐瘦,有疲乏之感,无烟酒嗜好。
察其形体瘦长,面色晦暗,性情偏激,精神欠佳,呼吸平匀,舌质淡、苔白薄润,脉沉细乏力。
辨治:肝之疏泄太过,内动肝风,扰动肠系,肝失藏血夹瘀滞。以平肝息风、通络逐瘀、凉血止血法治之。
处方:全蝎12g,地龙15g,僵蚕15g,白芍40g,炙甘草6g,*芩15g,地榆15g,生地*20g,仙鹤草30g,延胡索15g
每日1剂,浓煎分3次服。
12月30日二诊:患者服2剂后肠蠕动和肠鸣音明显减轻,粪便颜色变浅。
服4剂后,一日之中还有数次轻微的肠蠕动和肠鸣音的感觉,大便呈*色,但隐血试验仍为弱阳性。
效不更方,再加谷芽30g,确保胃气。
患者再服4剂后,乃持原方回家继续服10余剂停药。电话追访至次年5月4日,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患者性情偏急,肝之疏泄太过,肝为风木之脏,疏泄太过,势必内动肝风。
肝风内动,扰动肠系,使肠系蠕动翻腾,犹树欲静而风不止,故肠鸣亢进。
其病初,风不盛而未动血,继则风盛动血,使肝失藏血之职而引起下血。又因出血必有瘀,血瘀致出血,致使下血不断加重,脉络瘀滞日甚。
此种风瘀搏击,比之痰饮、寒气所引起之肠鸣亢进自然更胜一筹。
此状与肝风夹痰上扰、气血奔逆所致眩晕、抽搐、痉挛等症同理,不过一内一外表现不同而已。
还应指出,其瘀滞虽甚,可因强烈之蠕动而不断排出,故无腹痛腹胀之症状。
治疗着重平肝息风,抑制肝之疏泄太过,所选药品全具平肝抑肝之用。
其中芍药甘草汤平肝、柔肝、缓肝、敛肝,三虫平肝、息风、解痉、通络,*芩清肝泄热,地榆敛肝凉血,仙鹤草、生地*入肝凉血止血,延胡索入肝行气活血。
此种肝风内动,非风痰上扰,故不宜介类潜镇之品。
由于用药得当而一举中的。
2肝风内动所致顽固性呃逆案
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此病在《内经》、《金匮要略》乃至《诸病源候论》中皆称“哕”,直到元代《丹溪心法·呃逆》指出“古谓之哕,近谓之呃”。
其致之由,多责之脾胃,尤其是饮食、情志、寒热等引起胃气上逆动膈为多见。古今文献中尚未发现因肝风内动致呃逆的记载。
然而,其按肝风内动治疗收效的呃逆患者已有10余例,其中有的属多年呃逆的顽固性病例,并观察到肝风内动引起呃逆,大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李某,女,54岁,干部。年3月3日初诊。
病史:患者多年糖尿病,长期每天自注胰岛素维持,又有高血压,每天必须服降压药,同时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时发心绞痛,血脂偏高,血液黏度也高,还有慢性胆囊炎,时发关节痛风,每天服用药物达6种之多。
2年前出现呃逆,开始较稀疏,继则越发越频繁。
初服西药镇静剂或中药有效,久之则中西药效果均不明显,西医认为“神经性膈肌痉挛”,做心理疏导也无效果。
近来越发严重,以致晚间因呃逆而失眠,而胃镜及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出示中药处方一叠,不外丁香柿蒂、旋覆代赭、膈下逐瘀、*连温胆、桂附理中等方加味化裁,有的略有暂时减轻,大多无效。曾针灸治疗亦未能终止呃逆发作。
现症:患者频频呃逆,几天无休止,以至晚间不能入眠,胁下腹壁因呃逆牵拉作痛,从不呕吐、反酸,口中和,能进食,但不可过热过凉,过则呃逆更甚,同时还有胸闷窒塞时而隐痛之感,心累气短,乏力,常自汗,膝关节酸痛,二便尚可。
察其形体肥胖,腠理疏松,情绪抑郁,痛苦面容,面色淡白少华,呼吸平匀,其呃逆有声低微而不高亢。
舌质淡胖、两边有瘀点,苔灰白厚润,脉沉而细。
辨治:本例病情十分复杂,其心累气短、呃声低微是气虚之象,而情绪抑郁又夹气郁;其胸痛有定处、舌有瘀点为血瘀之征,而胸闷、体肥、舌胖又夹痰湿。
从整体观之,其气虚为本,气郁血瘀夹痰浊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
但当务之急为呃逆所苦,详辨其呃逆之因,当为风痰瘀三气相合所致。
盖“风以动之”、“善行数变”,肝风夹痰瘀,郁久不解,深入络道,引起时时呃逆,而与风痰瘀所致手足痉挛同理,此亦即叶天士所谓“久病入络”之机。
目前之治疗,当顿挫呃逆,然后再治其虚。用平肝息风、豁痰通络法,以通络三虫药合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化裁。
处方:全蝎12g(水洗、同煎),僵蚕、地龙、制天南星(先煎1小时)、法半夏、旋覆花(布包)、酸枣仁、丹参各15g,白芍40g,代赭石30g(布包),石菖蒲、甘草各10g
每日1剂,分3~4次服。
1周后,患者复诊,诉上方颇效,第1剂服下即明显减轻,当晚安然入睡;第2剂服完呃逆停止;又服完2剂,胸闷胸痛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乃转用针对气虚血瘀夹痰湿的病机,以治疗其冠心病、高血压诸疾。
按语:
把频频之呃逆视为肝风内动、络道受阻所致,与肝风内动所致之手足痉挛同理,为古书所未记载,正确与否,留给后贤探讨,因据之治疗收效,录于此以备稽考。
3肝风内动所致眼睑痉挛案
眼睑痉挛,即动眼神经痉挛,其发生之原因,古今医家有谓贼风内侵或痰火上炎者,有谓邪气闭塞或气血失调者,有谓劳瞻竭视、阴亏失于濡养者。
然而,肝开窍于目,肝主筋,肝风内动引起眼睑痉挛,却不被古今医家所重视。
郭教授认为眼睑痉挛、磨牙等以肝风内动引起者居多,以此论治多应手取效。
许某,女,61岁,医生。年11月14日初诊。
病史:患者陈述1个多月来发生右眼跳动但不痛,起初为间断性的跳动,继则越来越频繁,目前几乎整天不停止地跳动,以致使人心烦不安。
曾服几种镇静药均无效,而且越发越频繁,乃请针灸科医生配以针刺治疗,针刺时跳动减轻,起针后不久又跳动如故,已针刺10次没有改善。经介绍前来求治。
现症:右眼不断跳动,不胀不痛,晚间睡后则跳动停止,时有头晕,心烦易怒,眠食二便均可,血压不高。
察其形体略矮而偏胖,性情偏急,面色白润,舌质略淡而苔白润,脉弦细沉。
辨治:肝风内动,夹痰上扰,阻滞络道,使眼部肌肉失于濡养而抽动也。
当平肝缓肝、祛风豁痰、辛咸通络以治之。用三虫药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全蝎10g(水洗,同煎),僵蚕、地龙、制天南星(先煎1小时)各15g,白芍、菊花、石决明各30g,炙甘草10g
2剂,水煎服,每日1剂。
11月21日复诊:上方服2剂后跳动停止,又自配1剂服用以巩固疗效。察其舌正脉平,阴阳和调。告之不必服药,注意不要过分用眼即可。
注:具体治疗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郭子光临床经验集》,*学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5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