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结合案例屡试不爽的胃痛与腹痛辨证治疗
TUhjnbcbe - 2021/2/5 1:13:00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无论什么性质的胃病,有时都能出现一个共同的证状,那就是“胃痛”。胃痛一病,在最早的中医书籍中称之为“心痛”,古人认为,胃脘部即是“心”。

比如《伤寒论》一书中就有很多心胃不分的条文,如:“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连泻心汤主之。”这里的“心下”就是指的胃。又如:“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下之。”这里的“胃”就是指的肠。直到唐代仍是如此,如《千金方》就仍有九种心痛之说,直到宋代仍沿用着,清楚的标明“心口”痛就是胃脘痛,这是金元时代的事了。

对于急性胃痛,疼痛剧烈者,中医多诊为肝气克脾,也叫“土虚木乘”,我想这是不会有什么大错的,在治疗的时候也就多从“疏肝理气,平肝,抑肝”的理论来指导。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全面,假如急性胃痛同时又伴有呕吐者,即不能对证。有呕吐者,就应从胆论治,胆气宜降,肝气宜疏,正如脾气宜升,胃气宜降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平常说的木能疏土,其实就是胆气参与消化的过程,胆气息息下降,这是胆的正常生理,反之若胆气不降,必致上逆,则痛吐作矣。

故余治此证,若只痛不吐者,常用疏肝理气法,药如:枳壳、柴胡、白芍、甘草、川楝子、元胡等随证加减,但如兼有呕吐者,必当加用大*、芒硝、半夏、茵陈等以疏肝利胆,此所谓“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用半夏之类是为降胃气,因中医说,胆胃同气,宜降不宜升,胃气降则胆气也降是也。

1急性上腹痛验方

处方:川楝子 元胡 大* 芒硝 甘草主治: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证,急性胰腺炎等急性上腹疼痛。用法:水煎服,以大便泄下,一日二至三次为好。按:此方即金铃泻肝汤与调胃承气汤合方,我以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用来治疗胆道蛔虫证,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因暴饮暴食所致的消化不良性急腹疼,胰腺炎的急腹疼等,均有良效,常常1~2剂即愈。

临床应用宜随证加减,如有热者加龙胆草、茵陈、川连、*芩之类,呕吐者加川连、吴茱萸(左金丸)半夏,胆道症状明显者可加茵陈、郁金、栀子,气滞者加三棱、文术、青陈皮,肠梗阻症状明显的加枳实厚朴,平素体弱者大*芒硝宜少用,但治此病的原则是必须使腑气通畅,此所谓“通则不痛,痛随利减”是也,故不管便秘与否均用大*,一般说,能使患者大便一日二、三次为度最好,泻太多则体力不支,也不好,故大*芒硝的用量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我用此方治疗上述病证,病例很多,后来都没有一一记录,仅把第一次治疗的患者和此方使用过程简述于下:风西一队金顺子,女,年二十岁,75年11月份因在亮兵亲戚家住宿,晚间吃苞米查子饭有点凉,至次晨觉胃痛,到亮兵公社卫生院治疗,认为是胃痛,予胃舒平,酵母片等,服后无效,至晚间回来家中则疼痛更加剧烈,胃口偏左大痛难当,疼剧时满地翻滚,呕吐,体温37.5℃。

除静脉补液外,用青霉素控制炎症,并对证治疗,用阿托品止痛,用爱毛儿止吐,治疗一夜无效,我和护士李贞子二人坐守一夜,病势始终不减,天亮时,参阅内科急症一书中的处方,考虑是胆道蛔虫症,为开中药一付:

处方:

川楝子20克元胡20克青皮10克

香附15克茵陈15克郁金15克

大*15克芒硝10克甘草10克

干姜10克肉桂10克

水煎服,芒硝分二次冲服。

患者说:此药服后大便共泻下三四次,并泻出大蛔虫一条,腹疼也随泻泄次数而逐渐减轻,遂愈。

后来我临证渐多,觉得这个处方药味也太多,于是逐渐简化处方,最终以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便于掌握与应用。本证疼痛剧烈时单用阿托品之类止疼药往往无效,有时必须用度冷丁才能止痛,在农村条件下,根本没有此药,我用此方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病人如果呕吐厉害,可于呕吐之后马上服,但一次服的量不要太多,过一会再服,也可以把药放凉再服,采取这种分次服药法,常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胃脘痛

76年3月20日,风西五队李梅一,男,年六十多岁,胃脘冷痛兼胀已三天,诊脉沉细弱,苔白,询之证由感寒而起,当议温下:用温脾汤法。

处方:

炮付子25克*参20克干姜15克

白术15克甘草7.5克大*15克

二剂,香砂养胃丸每次10克汤药送服。

3月26日,患者来说,二剂服完病即愈。

3胃痛呕吐

亮兵宋红玉之子,年二十余岁,其父陪其来诊,请我诊脉而不言病,余诊脉沉缓,寸脉伏,观舌苔厚腻,别无明显体征,乃曰:观此脉证当为消化不良,应有呕恶或胃中疼痛之感。

患者说对,病已七八日,开始似感冒,后即呕吐腹疼,大队卫生所医生用静点药数日,病稍愈但呕吐不除,特来就诊,要求服中药。根据脉证我以为属于中焦寒湿。

用吴茱萸汤加减治之:

吴茱萸15克*参15克生姜15克

大枣5个半夏15克干姜10克

二付,后数日,我在亮兵遇其父,说药后即愈。

4虫积腹痛

亮兵中学邹老师之子,名邹广玲,年十一岁,其母代言:生病已二、三年,以前曾在明月镇住院治疗而愈,当时诊断为肝炎,胸膜炎等,出院一个月后,今又复发,因我与其三哥邹广义是同班同学,故来求诊。

现患儿面*肌瘦,饮食很少,自觉胸闷胸痛,肚子也痛,大便不调,脉柔弱无力,胸腹部按之呼痛。其母说:患儿白天不愿在屋里,如呆十几分钟便觉气闷,必须到外面才行,夜晚睡后,观其呼吸只能做半呼吸(浅呼吸),且每隔十几次呼吸之间,即有一次长呼吸,类似叹气状,就象大人有愁事一样。

就在我诊脉之间,患儿不时从兜中掏出锅巴来吃,其母解释说,从小已成习惯,约束不住。除以上见证而外,再无其他证状,因而我诊为饮食不节,致伤脾胃,形成痞积,处以鸡内金汤加减:鸡内金10克、白术10克、陈皮7克、柴胡7克、白芍15克、茵陈7克、胡*连7克、焦三仙各10克。四剂。

二诊:腹痛闷稍好,余证基本同前,考虑有虫积,原方加使君子仁10克,三付。

三诊,服前方,下大蛔虫二十余条,其证顿减大半,去君子仁,续服五剂而愈。

5芍药甘草汤治腹痛

沂南县建筑公司工人邱中森,病左下腹痛,连及腰背,予元胡止痛片,胃友,-2片,服数日无效。医院挂专家门诊,做B超等检察,未查出明显原因,医生为开中药三付,大意是舒肝理气之剂,如元胡、木香、槟榔等,问我可服否?我说可以。药服后病未愈,而原来的固定痛变为串痛。

复求余诊,脉象与舌苔也不见有何异常,听诊肠鸣音亢进,考虑属于肠痉挛,为开芍药甘草汤二付:白芍30克、赤芍30克、甘草15克。药进二剂,痛渐止而愈。

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篇,后世医家常用治腹痛,程钟龄称之谓治腹痛如神,历代医案中也常见用之,我以前用此方时,都在复方中用,效果怎样也无法评定,这次是第一次应用原方,方中赤白芍并用,也是见于后世的医案中,余乃学步而已,从这次的应用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论述,我的体会是,此方治肠痉挛性腹痛效果较好,用时量宜偏大,芍药用量在30克以上为好。

6温运中宫汤治中焦虚寒兼气滞性腹痛和胃痛

温运中宫汤是沈仲圭老中医介绍的一个处方,由*参(或用人参)、干姜、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茯苓、乌药。

方中以参姜甘草温中散寒,以砂仁半夏陈皮乌药理气疏散,辛温甘温以止痛,方中有二陈(汤)之意,和胃止呕,也有理中(汤)之意,旨在温中,凡正气不足,腹痛绵绵,有的可能是溃疡病,有的可能是结肠炎,以腹痛为主而偏于虚寒者,即可用本方以治之,如果证偏于太阴(脾),大便溏薄者,可加附子白术(合用了附子理中丸),偏于食滞有嗳腐者,可加槟榔内金焦三仙之类,本方配伍平稳,只要辨证属虚属寒者,都可应用。

我用此方治上述病情,收效很好,93医院时,曾连续治河南村三四个患者,都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最典型医院时治马牧池村一姓王的女患者,因在前面谈学习中医的文章中简单介绍过了,此处就不再重复了。我曾把此方的主证总结为:“正气不足,腹痛绵绵”八个字,为了便于记忆,曾编歌诀如下:温运中宫汤,理中加二陈,乌药广木香,更加春砂仁。

2清中汤治火郁腹痛

中医治腹痛(包括胃痛),一般辨证多属于中焦虚寒性的比较多,故临床上常见医生给病人讲病情时说:你是胃寒引起的。治疗时也多用理气散寒温中的药物,比如上面用过的温运中宫汤之类的处方。但临床上,属于热性的胃痛和腹痛也确实并不少见,如果诊见病人舌质红,苔*或燥,脉弦数有力,即可投以清中汤加味,往往效如桴鼓。

此方我见于《名医类案》卷六心脾痛门,方名是我为了便于记忆而起的。书中说:“江应宿治中年男子,患心脾痛,积十年所,时发,则连日呻吟减食,遍试诸方罔效,诊之,六脉弦数,(弦数为火郁)予曰:此火郁尔。投姜汁炒*连,山栀,泻火为君,川芎香附开郁,陈皮枳壳顺气为臣,反佐以炮姜从治(反佐妙)一服而愈,再与平胃散加姜炒*连山栀神曲糊丸一料,刈其根,不复举矣”。

按:类似此案的记载,在《续名医类案》和《齐有堂医话精华》中还有不少的病例,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从得此方之后,按此辨证以治火郁性的胃痛与腹痛,在我的记忆中,治愈者大约也有十几人,一般多在三付左右即愈。也可见此方疗效之好,而且此方也经得起临床的验证。

按此证所用治疗原则,正所谓“火郁发之,木郁则达之”之旨,方宗越鞠丸意加减而获效。此证临床上并不少见,仅用寻常理气活血或疏肝理气散寒等法则很难奏效,必宗此案之法效才显箸。为了便于记忆,我也曾自编歌诀如下:清中*连栀子君,川芎香附枳壳陈,炮姜反佐宜少用,六脉弦数热痛因。

8三合四合汤治胃痛

三合汤或四合汤是老中医焦树德先生介绍的验方,是由几个古代常用的小验方合起来的一个复方。包括如下几个处方:①良附散,由高良姜、香附二味药组成。②百合乌药汤,由百合、乌药二味药组成。③丹参饮,由丹参、檀香,砂仁,三味药组成。④失笑散,由五灵脂、蒲*,二味药组成。

如果只用前面三个处方,就称之谓三合汤,多用于病情比较复杂,临床上难于辩证的一些胃痛患者。如辨证兼有瘀血证状者,就加用失笑散,称之谓四合汤。这几个处方,在《汤头歌诀》一书中都有记载,它们的主治用法也都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曾用此方治过一二个患者,疗效也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据焦树德先生讲,这种用法是他家祖传的方法,为了便于记忆,曾编了一句顺口溜说:痛在心口窝,三合或四合。临床中如果遇到别的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不妨一试。三合四合汤我经常使用,疗效不错。其关键还在于痛且伴胀。否则,疗效不明显。临床上我常加仙鹤草30以扶中气。并且,常宗李可老中医之法,适当加入三畏汤。

李可论曰:“红参、灵脂、公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三对畏药,属十九畏药范围。历史上相畏药不入煎剂。至于丸散剂,远在唐千金方即已突破,山西名药定坤丹、龟龄集内亦已应用千年,未见不良反应。三畏相合,功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温肾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宽胸利气,定痛散结消癥。”

正是宗此意,随症加入一对或两对相畏药物,反见临床卓效,对李老之论,深以为谢。

本文来自郭永来先生的《杏林集叶》,对原创者深表敬意,

若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结合案例屡试不爽的胃痛与腹痛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