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病原学
华支睾吸虫属于吸虫类。外形似葵花籽仁,虫体狭长、扁平状,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大小约(10~5)mmx(3-5)mm,半透明.雌雄同体,有口腹两个吸盘。雄性生殖器官有1对分支状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后1/3处。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分叶状的卵巢,位于睾丸之前。其虫卵是寄生人体最小的蠕虫卵.大小约(7.3-35.1)μmx11.7-19.5)μm,*褐色,形似灯泡状,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卵前端卵盖明显,卵盖周缘隆起呈肩峰状,后端有一逗点状突起,卵壳厚,内含发育基本成熟的毛蚴。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内的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蚴、雷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在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因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蚴在人或哺乳动物胃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继而从胆总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脏,在肝内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产卵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30年。
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如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约85%病例在中国。我国除西北地区尚未见报道外,已有4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的发生或流行,以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北各省多见。根据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道.我国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40%,推算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为万人。部分高发区域,综合感染率可高达13%~0%。
(一)传染源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猫、犬、猪等)和人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如麦穗鱼或虾而感染。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但多因生食淡水鱼、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共至饮用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率高低与居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密切关系,而与年龄、性别、种族无关。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华支翠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中小胆管,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般为数十条至数百条。感染轻者.无肉眼可见病变.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
发病与虫体机械性阻塞、虫体以胆管的上皮细胞为食并且吸血.从而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虫体代谢产物和虫体直接刺激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及宿主的年龄、营养、抵抗力以及其他疾病的并存等有关。
病变主要在肝内中、小胆管。早期或轻度感染可无明显病理变化.感染较重时.胆管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管壁增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感染时.管腔内充满华支睾吸虫和淤积的胆汁。病变以肝左叶较明显,可能与左叶胆管较平直,童虫易于侵入有关。本病一般不引起肝硬化,但是严重感染的病例,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儿童尤甚.如同时合并营养不良,可发展为肝硬化,成为死亡的原因。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1-个月。
轻度感染者不出现症状或仅在食后上腹部有重压感、饱胀、食欲缺乏或有轻度腹痛,容易疲劳或精神欠佳。
普通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缺乏.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痛、腹泻较常见。4%~96.3%的病例有肝肿大,以左叶明显,表面似有不平.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营养不良和水肿等全身症状。
较重感染者除普通感染者症状外,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疸。
严重感染者常可呈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6天。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体温高达39°C以上,呈弛张热。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等。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时,可出现*疸及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并发症
(一)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疫区居住旅游史且生食鱼(虾)史的患者,粪检即使没有发现虫卵,也不能排除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的胆管炎.
(二)胆结石
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形成两者有明显的关系。虫卵、死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或诱发结石形成。
(三)胰腺炎及糖尿病
成虫阻塞胰管可引起胰腺炎.少数患者伴有糖尿病。
(四)肝癌及胆管癌
长期成虫寄生可诱发肝胆管癌。原发性肝癌尸检,其中约3%有肝吸虫寄生,并确定系由肝吸虫引起的原发性肝癌。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在10%-40%之间。个别病例出现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可有轻度贫血。
(二)肝功能试验
肝功能轻度损害。多为轻至中度转移酶升高.*疸少见。在重度感染者及有肝、胆并发症者,特别是儿童营养不良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虫卵检查
粪便和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诊华支睾吸虫病的直接依据。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发现虫卵机会多于粪检。但前者操作较为困难,临床多不使用。因虫卵较小,直接粪便镜检阳性率较低,临床多用集卵法检查。并多次检查.至少每天1次,连续3天检查粪便。
(四)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感染程度较轻者.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成虫纯C抗原皮内试验(ID)、间接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因有假阳性存在,不能排除既往感染.不应仅根据抗体阳性进行现症诊断。
(五)其他
超声波检查、CT和磁共振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其他改变如胆管炎症表现。但影像学改变多属非特异性,不能作为明确诊断的依据。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居住或到过流行区,有生食或食未煮熟淡水鱼虾史。
.临床表现当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及头昏、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并伴有肝大或其他肝胆系统表现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确诊有赖于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虫卵。IHA、ELISA等免疫学方法,可作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异形吸虫病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这些吸虫也是通过生食或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而感染.虫卵与华支睾吸虫卵极相似.可通过粪检虫卵鉴别。临床上,当反复投以驱虫药后.虫卵仍不转阴时.可考虑进行十二指肠液引流检查,如未获得虫卵.应考虑异形吸虫感染。
.病*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明显,病*性肝炎血清抗原抗体阳性.粪检找不到华支翠吸虫卵可鉴别。
3.单纯性消化不良单纯性消化不良患者,无生食或食未煮熟鱼虾史.食后胃部不适,亦伴有腹泻,但多无肝大.粪中无虫卵.但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4.胆囊炎、胆石症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囊炎、胆石症应与胆石症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炎相鉴别.它们]的临床症状相似.但后者感染中*症状多较为明显。粪便检查是否发现虫卵是最重要的区别。
预后
轻症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合并病*性肝炎者.可加重肝炎的症状.延长病程,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重度感染和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出现肝硬化、腹水或伴有病*性肝炎等合并症时,治疗比较困难,但经驱虫治疗后,一般情况和肝脏病变也可好转。
治疗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重症感染并伴有较重的营养不良和肝硬化患者.应先予以支持疗法.如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待全身情况好转时再予以驱虫治疗。
(二)病原治疗
1.吡喹酮(praziquantel)是本病的首选药物,具有疗效高.*性低.反应轻.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优点。治疗剂量为每次0mg/kg,每天3次,连服-3天。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轻微而短暂,但当胆管内华支睾吸虫被大量驱出时,有时可引起胆绞痛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虫卵阴转率几乎达%。
.阿苯达唑(albendazole)又名肠虫清,对本病亦有较好疗效。每天10~0mg/kg.分次服,7天为1疗程。虫卵阴转率可达95%以上。
3.外科治疗患者并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梗阻时.即予手术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加用抗菌药物,术后应继以病原治疗。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应开展对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治疗患者及病畜,以控制或消灭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便及水源管理,不用未经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不随地粪便;不在鱼塘上或河旁建厕所。应禁止用粪便喂鱼,防止虫卵污染水源。
(三)保护易感染者
开展卫生宣教,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食生的或未熟透的淡水鱼、虾。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诊断学老年护理实践指南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