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你是脾胃湿热还是肝胆湿热
TUhjnbcbe - 2020/12/11 16:16:00

湿热重是很多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胃病、湿疹、脱发、前列腺炎、阴道炎、胆囊炎等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个重要的原因——体内湿热重,湿热体质的人群占到了日常人群的四分之一。湿热症中最常见的就属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了,由于两者引发的症状相似,很多人常常傻傻分不清楚,脾胃湿热还是肝胆湿热,中医教你如何鉴别。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

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甚至面目皮肤发*如橘子色,舌苔*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肝胆湿热


  主证: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臭,外阴搔痒等。
  辩证: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注,故尿短赤,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带下*臭,外阴搔痒。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芩,大*,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连等。
  如何治疗: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芩,大*,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连等。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甚至面目皮肤发*如橘子色,舌苔*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一、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湿阻得运,启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小结: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有哪些异同

两者的相同之处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酿湿生热所致。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3、二者可有*疸的症状,*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到而外溢肌肤所致。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腻湿热之象。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

两者的不同之处

1、首先湿热偏重点不同脾胃湿热偏重于湿,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偏重于热,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2、肝胆湿热还有湿热下注的症状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3、肝胆湿热还兼有胁肋胀痛的症状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4、脾胃湿热的脾胃症状更加明显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肝胆湿热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导致,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取、升降失常所致,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5、治疗侧重点不同肝胆湿热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利胆,利尿退*为主。用药以龙胆草,柴胡,茵陈等为主。疗程短,但容易发作;脾胃湿热治疗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健脾祛湿为主。用药多用*连,栀子,薏苡仁,陈皮等。疗程较长,但愈后较少复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是脾胃湿热还是肝胆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