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基础理论之肝胆的生理功能
TUhjnbcbe - 2020/12/11 1:40:00

爱瑞思中医培训特训营第六季课程内容回顾,以便同学们复习。

肝胆课程讲义

肝胆的生理功能通过足厥阴肝经来调控,肝经可查症、调理与肝胆相关的疾病.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

一、肝主疏泄(疏泄气机,调控情志)

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


  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机的运动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肝主疏泄在养生美容领域以调节情志活动方面尤为重要:

肝主疏泄之调节情志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一是疏泄不及

疏泄不及,即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

疏泄不及往往导致肝气下行,肝气下行成寒,女性来讲寒在肝经则入胞宫,导致女性内生殖系统(子宫,输卵管,卵巢等)的生理功能的低下和女性生理期的各种不适,如痛经、月经延期甚至闭经、经血颜色黯黑、血块、白带色白清稀、性冷、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等宫寒症状,长此以往引发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恶性妇科病症发生。

疏泄不及引起病症的发展状况

肝郁气滞→乳腺增生→气滞血瘀→寒滞肝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二是疏泄太过

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

疏泄太过亦指肝气上行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肝气上行成怒,怒耗肝血肝阴,则出现眼干涩,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迎风流泪,脾气急躁,女性出现月经量少,入睡难、睡眠障碍等。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或肝阳上亢等。

疏泄太过引起病症的发展状况

肝火上炎→肝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肝胆湿热→肝经湿热

肝主疏泄可助脾胃消化吸收


  人体的消化功能,包括对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输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过程。这些生理活动,虽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泄的促进作用,方能维持消化的过程顺利进行。归纳起来,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肝胃不和

肝主疏泄可促进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气、血、水等物质在体内处于不停的流行状态。气、血、水流行通利状态,除了和心、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活动有关外,还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气是血的运行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这里所说的气,除了与心气的推动、肺气助心行血、脾主统摄血行等作用有关外,还与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环则保持通利状态。若疏泄失职,通利作用失常,则出现体表血瘀等种种病症,如胸胁刺痛,并积肿块,月经不调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进水液代谢、保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调节水液代谢,主要体现在调畅三焦气机,维持三焦水道通畅,使水液易于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职,气机失调,不但影响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且气滞则血瘀,瘀血阻滞脉道,进一步阻遏气机,而致水湿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留而为饮,凝而为痰,痰气互结,又可形成痰核、瘰疬。如水湿停留于胸腹腔,则形成胸水和腹水症。

肝脾不和


  肝主疏泄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的。例如,情志障碍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样又可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胆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碍也可影响消化功能。情志不调,又可影响气血、水液的运行,反之,气血运行不利,也可影响情志活动。所以,这三个方面是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结合全面去看,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肝主藏血(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后,一部分运行于全身,被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到肝脏而储藏之,以备应急的情况下使用。

人卧则血归于肝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必须随人体的机能状态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调节。例如,人体在睡眠、休息等安静状态下,机体各部位对血液的需求量就减少,则一部分血液回归于肝而藏之。当在劳动、学习等活动量增加的情况下,人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对增加,肝脏就把其储藏的血液排出,从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环量,以适应机体对血液的需要。


  正因为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为血海的说法。所以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皆与肝有密切关系。如果肝脏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仅会出现血液方面的改变,还会影响到机体其它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虚少,则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减少,不能满足身体的生理需要,因而产生肢体麻木,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

肝血虚肝阴虚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如《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因此,肝的血液充盈,筋膜得养,功能才能正常,从而使筋力强健,运动有力,关节活动灵活自如。故又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若肝有病变,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可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不灵或肢体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中医学认为,爪甲是筋延续到体外的部分,故又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常反映于爪甲。肝的阴血充足,筋膜得养,则爪甲坚韧,光泽红润,富有华色。若肝血不足,爪甲失其滋养,则爪甲苍白,软薄,或枯而色夭,容易变形,脆裂。

四、肝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滋养。故《素问》指出:肝受血而能视。由于肝与目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常常可以从眼目中反映出来。


  目虽为肝之窍,但其它脏腑之精气盛衰亦可从目上反映出来。故《灵枢》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目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双目明亮有光,则反映脏腑精气充盛。

肝与胆相表里。

胆的生理功能

胆贮藏并排泄胆汁,解血*;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贮藏胆汁为精汁,故胆又属奇恒之府。

贮藏排泄胆汁

《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清·吴鞠通在《医医病书·小便论》中说:“胆无出路,借小肠以为出路。”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中脂类食物的消化,若饮食过程中的脂类物质能够完全分解,则不会有血脂血胆固醇在血液中存留,脂类血*即可被清理出血液系统,因此胆有排血*的功能作用。

血液三高: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脂肪肝→肝硬化

胆囊炎→胆结石

胆主决断

胆的决断,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由于正气对外邪具有抵抗作用,所以胆气的壮与弱,标志着人体正气的盛与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人有决断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处于旺盛状态;如果决断不出,其生理功能就处于平静或低下状态。

肝病辨证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寒滞肝脉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导致肝气下行成寒,寒入肝经,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性欲减退、甚则闭经。

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穴位查证:太冲穴

(二)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是指肝疏泄太过,致使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慢性疾病、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本证一般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虚火上炎,则面部烘热;虚火内灼,则见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液亏虚不能上润,则见口咽干燥;筋脉失养则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调理重点:注意夜晚不过耗阴,调理下肢,温补肾阳后调脾胃

配合套盒:关节调理套、肾元三宝套、脾胃平和套

(三)肝火上炎证(实证)

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脉弦数。

本证一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表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要点。肝火循经上攻头目,气血涌盛络脉,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不安,以致失眠,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壅滞肝部灼热疼痛,热盛耗津,故便秘尿*,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衄血。舌红苔*,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调理重点:重点疏通胆经,温补肾阳,后调脾胃。

配合套盒:关节调理套、肾元三宝、脾胃平和套、肝胆疏泄套

(四)肝阳上亢证(上实下虚)

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

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调理重点:肝阳靠肝胃来补,疏通下肢经络,先泄少阳经的火,火泄后脾胃生化气血的能力越好,所以只要泄了肝火,就是扶了脾土了

配合套盒:关节调理套三天一次,肾元三宝,三天一次。重点疏通环跳至中渎段,脾胃经重点疏通,配合家居合理饮食,半个月后视情况调肝胆

(五)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本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定志,故夜寐多梦;目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盲。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则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跳动等虚风内动之象。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所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舌白脉弦细,为血虚常见之征。

查证穴位:血海阴包

调理重点:疏通下肢经络,温补肾阳、脾阳。脾胃经重点疏通后(刷不出痧时刷红即可)艾灸太白、公孙、太溪、三阴交

配合套盒:关节调理套三天一次,肾元三宝,三天一次。脾胃平和套五天一次。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的病机,常可互相转化,如肝气久郁,可以化火;肝火上炎,火热炽盛,可以灼烁肝阴;肝阴不足,可致肝阳上亢;而肝阳亢盛又可化火伤阴。所以在辨证上既要掌握其各自特征,又要分析其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准确判断。

(六)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患者出现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征候。

临床上常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

1.肝阳化风证

肝阳化风证,是指肝阳亢逆无制而表现动风的证候。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暴发。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四证鉴别表

证候

性质

症状

舌象

脉象

肝气郁结

实证

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急,易怒,妇女月经不调、、性欲减退

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

薄白

肝火上炎

热证

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易躁易怒,不眠

舌红苔*

弦数

多梦,胁肋灼痛,便秘尿*,或耳内肿痛流脓,或吐血衄血

肝阴不足

虚证

眩晕耳鸣,胁痛目涩,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

舌红少津

弦细数

或手足蠕动

肝阳上亢

本虚标实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舌红

弦而有力

腰膝痠软,头重足轻

或弦细数

眩晕欲仆,头摇而痛,项强肢颤,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喉中痰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

本证一般根据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风内动的症状为辩证要点。肝阳化风,肝风内旋,上扰头目,则眩晕欲仆,或头摇不能自制;气血随风阳上逆,壅滞络脉,故头痛不止;风动筋挛,则项强肢颤;肝脉络舌本,风阳扰络,则语言謇涩;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故手足麻木;风动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所以步履不正,阳亢则灼液为痰,风阳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则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痰流窜脉络,经气不利,可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阻舌根,则舌体僵硬,不能语言;痰随风升,故喉中痰鸣。舌红为阴虚之象,白苔示邪尚未化火,腻苔为挟痰之征,脉弦有力,是风阳扰动的病机反应。

2.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高热神昏,躁热如狂,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或绛,脉弦数。热极生风证,是指热邪亢盛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多由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闭心神而发病。

本证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热邪蒸腾,充斥三焦,故高热。热入心包,心神昏愦,则神昏,躁犹如狂;热灼肝经,津液受烁,引动肝风,而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筋脉挛急的表现。热邪内狂营血,则舌色红绛,脉象弦数,为肝经火热之征。

3.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是指阴液亏虚引动肝风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热病后期阴液耗损,或内伤久病,阴液亏虚而发病。

本证的临证表现,证候分析属外感热病所致者,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属内伤病所致者,详见“肝阴虚证”。

4.血虚生风证

血虚生风证,是指血虚筋脉失养所表现的动风证候。多由急慢性出血过多,或久病血虚所引起。

要证的临床表现,征候分析详见“肝血虚证”。

小结肝风四证鉴别如下:

常见治疗方式:

肝风四证鉴别表

证候

性质

主症

兼症

舌苔

脉象

肝阳化风

上实下虚证

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音謇涩,或舌

头痛项强手足麻木

舌红苔白或腻

弦而有力

强不语,或卒然倒地,不省人事,偏瘫

步履不正

血热生风

热证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红绛

弦数有力

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阴虚动风

虚证

手足蠕动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

舌红少津

弦细数

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血虚生风

虚证

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

不利肢体麻木

爪甲无荣

凉血息风:美容院治疗过敏常见用冷喷或激素类或消炎寒凉性药物(原理在于寒、冻、凝)

行血息风:(艾灸血海、三阴交)

养血息风:可配合刺风技法

刺风部位:

大椎:众阳之会

肩井:少阳之会

膈腧:血之会

肺腧:主全之气

上肢可刺风穴位:

曲池:大肠经

曲泽:心包经

尺泽:肺经

下肢刺风部位:

膀胱经:委中承山

胆经:风市、中渎阳陵泉

(以上刺风视不同体质和症状操作)

(七)寒凝肝脉证

寒凝肝脉证,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寒邪而发病。

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本证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肝脉绕阴器,抵少腹,寒凝经脉,气血凝滞,故见少腹牵引睾丸冷痛。寒为阴邪,性主收引,筋脉拘急,可致阴囊收缩引痛。寒则气血凝涩,热则气血通利,故疼痛遇寒加剧,得热则减。阴寒内盛,则苔见白滑,脉沉主里,弦主肝病,迟为阴寒,是为寒滞肝脉之证。

(八)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中焦湿热)肝经湿热(下焦湿热)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

胁肋胀痛,或有痞块,口苦,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数。或寒热往来,或身目发*,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浊阴痒、赤白带、五色带、异味等。

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舌红苔*腻为辨证要点。显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或见痞块。肝木*逆侮土,脾运失健,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舌红苔*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疏通下肢经络,重点疏通肝经

(九)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疏泄失职,生痰化火而引起。

头晕目眩耳鸣,惊悸不宁,烦躁不寐,日苦呕恶,胸闷太息,舌苔*腻,脉弦滑。

本证一般以眩晕耳鸣或惊悸失眠,舌苔*腻为辨证要点。胆脉络头目入耳,痰浊上扰故头晕目眩、耳鸣。胆为清静之腑,痰热内扰,则胆气不宁,故见惊悸不宁,烦躁不寐。胆气郁滞,则见胸闷善太息。热蒸胆气上溢口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泛恶呕吐

舌苔*腻,脉象弦滑,为痰热内蕴之征。

☆☆☆☆☆☆---------------☆☆☆☆☆

※点击右上角的按键分享本文章到朋友圈转发好文章,分享健康、关爱健康,快乐生活。让爱传出去!感恩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之肝胆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