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
TUhjnbcbe - 2020/12/6 21:50:00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10261.html

李振华教授

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年5月经国家两部一局评为国医大师。李振华出身于豫西乡村的一个中医世家,随父学医,成为一名普通中医。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而由乡到县,由县到地,由地到省,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从事医学教研工作,以至担任中医学院的校长,最终成长为国医大师。

李振华教授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李老遵循“重医术,更重人品,医学乃仁人之术,真善为本”的准则,时时以患者为主,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业,体现了中医的优良传统和国医大师的德艺双馨风范。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用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

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得范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熟谙四大经典,精通中医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顽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疗效卓著。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李老治疗本病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李老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1病机阐微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董璐璐等认为是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转输失常的病理基础及气滞、痰凝、寒热互结病理因素和病理改变。白家温等认为本病多是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原因,使脾胃气滞,升降功能失常。

其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刘翠霞等认为本病病变在脾胃,但与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激化,肾阴又有濡润脾胃阴液的功能。

因此,本病多伴有肾气虚衰。吴东昆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虚弱,气血瘀结,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使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干初等认为本病多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究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寒湿痰浊内生,久郁化热;或外邪入侵,邪*交结,化热入里,热寒错杂,痞阻中焦,升降失常;或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肝胃不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胃络,凝结日久为本病。

田泽民也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而李老认为,本病虽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停滞为常见病因,但多是由于为病久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而致。

2治则探幽

对于本病的治疗,石爱伟宜用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补肾和胃三法来治疗。祁丽杰针对本病的病理基础,认为主要应以活血理气、温中养胃为主。陈建雄等认为治疗宜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姚杰良认为治疗宜针对不同病因,分别采取疏肝和胃、健脾益胃,清肝和胃、活血化瘀等法;丁家祥等认为据“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本病宜从肾治胃,通过滋肾阳而养胃阴。

因为肾中所藏之真阴,乃诸阴液之本,亦为脾胃阴液生化之源。任世玉认为治疗本病宜用补气升阳、甘寒濡润、辛开苦降之法;文明峰针对本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特征,认为宜采用养阴益胃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治疗。

而李老认为,本病多见于胃病后期,多为气阴衰败居多,治宜从益气补阴入手,以酸甘化阴,益气和胃为法。

3方药撷萃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吕文亮认为应运用方证对应原则来治疗,在临床分为藿香正气散方证、干姜泻心汤方证、香砂六君子汤方证、连枝饮方证、沙参麦冬汤方证等;王玉得认为宜用叶天士“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扁豆、甘草)治疗。

本方既能清胃火而生津液,又能防止滋阴之品助湿碍胃,是一剂比较理想的滋养胃阴的方剂;马彩兰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胃脉瘀阻。治疗关键在活血益气化痰。

常用自拟验方胃复丹治疗,方中红参、香茶菜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作用,能改善胃黏膜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消除炎症,修复胃浅表黏膜,促进黏膜再生的作用。而枳壳功能理气化痰,消积除痞,既可防滋补之气之弊,又有加强活血散瘀之功。

任丽霞认为,治疗本病选方用药意在顺其升降之性,通常有升举、升清、升提得意思,常用药有:升麻、天麻、*芪、人参、桔梗等;降有肃降、降泄、下气、下瘀、降气、降逆、降痰等.常用药有川牛膝、沉香、枳壳、陈皮、厚朴、旋复花、苏子、半夏、槟榔等;周来兴认为,治疗本病用药特点要针对脏腑特性和病机特点,宜燥润同用、升降同施、寒温并治、补通结合,同时宜注意升之勿亢,降之勿陷,燥之勿刚,润之勿腻,温之勿燥,清之勿寒,以达“中和之道”及“度”字,即阴阳平衡之理。

郭楠认为,治本病宜用和胃化瘀汤,药用*参、炙甘草、佛手片、当归、焦山楂各10g,丹参、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g,血竭末2g,炙甘草5g。赵琳等认为可用*芪建中汤加减(*芪30g,桂枝20g,白芍15g,*参15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0g,木香10g,砂仁1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柳中全[21]在临床上常用参芩化瘀汤,

药用:*参、白芍各15g,茯苓、白术各12g,甘草4g,陈皮、蒲*、五灵脂、刺猬皮各10g。伊书红等在临床多喜用半夏泻心汤收功。罗桂香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主要是通过其有效成分*芩来降低机体的TNF-a的含量,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感染、抗炎作用,这也是半夏泻心汤治疗本病的机制之一。

4验案欣赏

王某,女,58岁,退休工人。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述有5年的胃病史,3年前外院经胃镜确诊“萎缩性胃炎”,各医院多方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近日加重,遂来中医科就诊要求服中药,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胃腕痞满不舒,有时隐痛,饥不欲食,勉强食后胃脘胀满益甚,伴有口干舌燥,倦怠乏力,心慌气短,舌质红光无苔,脉细数。辨证属胃阴虚,胃失濡润和降,治宜酸甘化阴,益气和胃。

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白术15g,石斛15g,沙参15g,杭芍药15g,乌梅10g,山药15g,枸杞子10g,谷芽15g,竹茹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9剂,胃脘痞满、隐痛、饥不欲食、口干舌燥明显好转,精神好,欲思食,自觉病减去大半,继服上方1个月,诸症消失,食欲增加,活动较前有力,舌质转红润已生薄白苔,为巩固疗效,将上方化裁改配丸剂,又服2个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食欲正常,体重增加2公斤,5个月随访无复发。

5大师心法

5.1治病求本益气养阴

从李老调治本验案可以看出,脉证合参,当为胃病日久,气阴双方。因病位在脾胃二脏,宗“太阴脾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脾喜则燥,胃喜柔润”。之旨。结合本证病机,当从益气养阴并举,太阴阳明同调。故李老在方中首先选用了气阴双补的各方生脉饮。

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各有特性,太子参补气养阴生津、麦冬三药各有侧重,相得益彰。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和胃生津之功。脾气健胃阴复则病因得降。

5.2胃阴枯竭酸甘化阴

本验案为胃阴枯竭重症。胃为水谷之海,胃喜润而恶燥。本证虽为气阴两虚,但胃津耗伤太重,从而使胃失濡润和降而出现胃阴虚的一系列症状。故李老在益气养阴的同时,又配伍了乌梅、北沙参、石斛这三味药。中医认为,苦寒相合则清热泻大,甘寒相合则滋水养阴,酸甘相合则生津化阴。

乌梅味酸微涩性温,既与沙参、石斛共担酸目化阴之任;同时本验案又有心慌气短等心肺阴亏,阴不敛阳,心气浮越之证,而乌梅酸甘化阴的同时,又能收敛心肺之气。故《本草经疏》曰:“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

而沙参甘寒微苦,守而不走,能入胃清热生津而强阴,退热保胃以生气,为养胃阴、退虚热、生胃气之要药;石斛又是救胃生津之上品,徐究曰:“石斛功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夫肺胃为温热之邪必犯之地,热邪灼津,胃液本易被劫。如欲清胃救津,自非用石斛之甘滋轻灵不为功”。胃阴得复,则津血丰盈,脉络畅利,诸症自消。

5.3久病及肾脾肾双补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气阴亏虚,日久穷必及肾。故李老在补益脾胃气阴的同时,又根据先天和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方中配用了白术、山药、枸杞子以脾胃同调。白术可健脾胃助其化源,山药一药而具补脾养胃、益肺固肾、养阴生津之功。《本草正》曰:“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而配用枸杞子,寓意更深,本品味甘气平,质地滋润,能补肝血、益肾精、扶阳气、壮筋骨、润五脏,为养血补精之要药,固肾强脾之上品。故《本草经疏》曰:“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本草正》也曰:“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脾肾得补,胃气自复,阴津自固。气阴复,胃络充,则诸症自消。

5.4不荣则痛和里缓急

中医认为,疼痛的原因,大多责之于“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但也有阴血亏虚,筋脉失濡,不荣则痛。从本验案方证可知,很显然之疼痛当属气阴亏虚,气虚则脉络失煦;阴虚则筋脉失濡而致。故李老用仲景《伤寒论》各方芍药甘草汤以治之,本方是治疗气血不和之腹痛、筋脉挛急效果很好的方子。方中白芍味酸性寒,能补能泻,补肝血、敛肝阳、疏脾土、调肝血以缓挛急,可健脾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可补益脾胃,和中缓急。二药合用,共奏酸甘化阴,敛阴和血,解痞止痛之功。

5.5顺其升降养胃和中

由于脾胃位于中焦,职司升降。脾胃气阴亏虚,常可致升降失司。故李老针对脾气以升为和,胃气以降为和之脏腑特性,在方中配用了竹茹、谷芽这两味药物。竹茹体轻微寒,味苦而甘,清胃泻胆而不伤中,开郁降气而不伐脾,去实邪不伤正,清邪热不化燥,为和降胃气之良品。故《药品化义》曰:“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而谷牙具去发之性,善启清阳以助气化,消壅滞而降浊逆,能快脾胃、益消化、下滞气、和中州,其性缓和,有消而不伤正的特点。故《本草纲目》曰:“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二药相伍,升降相因,相辅相成,故奏功独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李老治此案辨证精心,配伍缜密,用药巧妙。全方甘寒相配,酸甘相合,升降相因,轻灵清透,补而不腻,行而不散,润而不凉,通而不泻,故疗效卓著。药进9剂,诸症大减,后稍事调理,竟收全功,堪称匠心独运。

难得一见的中医绝学,请一定收好了!好东西值得传阅~

麦冬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广大执业中医师及患者打造的中医药药事服务及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诊疗及药事服务的主体功能,解除中医师及患者痛点,打造中医师的移动中医馆及患者“空中药房”,让医患享受中药到家的便捷服务。

麦冬中医能为患者带来什么?

友情提示:麦冬APP现已登陆苹果APPstore及安卓各大手机应用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