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10次会议,提到“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而提到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一直以来的巨大难题。而随着今年“乡村振兴”提升为战略层面,这3大收入调节会对农业农村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差距是怎么形成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深刻总结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当时资源条件有限,于是制定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并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践行。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变化已日新月异,经济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以后,社会发展焦点就转变为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国民收入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与不协调的地方,而在这些差距中,城乡差距是最为突出的一个。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资源有限,当时采取的政策是“农村支撑城市、农业支撑工业”,农产品以“剪刀差”的方式支撑工业的发展,各类资源也优先向城市倾斜,农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后方。而由于户籍等限制,农村与城市分割开来,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正是这种“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与城市在后续的发展中差距越来越大。
二、如何调节?
在此次会议中,明确提到“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显然,因为农业收益普遍较低,因此在低收入人群中,农村人口占比偏多。其实关于农民及农业的增收,从近年的政策来看,主要有2大措施:
一是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帮扶小农户,形成合作组织,进行产业延伸。通过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来提升收入,这也是现在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化。从落户政策的放开,到保障进城农民的承包地以及宅基地的权益等,都是鼓励城镇化的重要措施。而且预计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将会成为城镇化密集发展的时期,这也意味着将是农村发生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三、农村各类保障有望提升
除了发展产业外,另一方面,农村各类的社会保障也并不完善。以医疗和养老来说,年农村陆续开启了新农合的试点,到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但个人缴费部分一直不断上涨,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家庭面临断缴。
再说养老。由于生育率走低,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便成为一大难题,而中国养老难题中的难题则是在农村。农村老人因为没有退休金,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到基础的养老金,但也仅仅只有元出头,虽然各地区对70或75岁以上的老人有高龄补贴,但金额普遍并不高。所以,真正的养老难题是农村老人在子女们逐渐城镇化以后,如何养老?
所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提升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各类社会保障措施。
四、农业农村发展的3个趋势
从近两年的政策中不难发现,农村农业的发展主要有3个趋势:
一是未来土地方面可能会出台相应政策。这并不是说土地可以直接买卖,或者农村土地能卖多少钱,而是指的是针对推动土地集约化发展方面可能会有相应政策出台,比如像之前的“三权分置”就开创性地解决了土地与活资金的难题。
二是金融开始进入农业。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今年许多政策中都提到了金融,无论是资本下乡还是扩大三大主粮的种植保险试点,都是涉及金融与农业的融合方面。
三是经营主体的扶持不断增加。以往针对经营主体的扶持并不少,后续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包括返乡创业人员的扶持力度就有增不减。
在4个现代化发展中,其他3个现代化已基本实现,只有农业还有较大差距。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底层支撑。尤其在此次疫情后,农业更彰显出了其基础以及保底的巨大功能,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乡村振兴”全面提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这两大政策下,相信三农的发展会更上一层楼。
更多农业政策解读,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