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出现了很多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比较著名的革命老区有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山西吕梁革命老区、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鄂豫皖大别山革命老区等。
在过去的革命年代,革命老区为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很多牺牲。如今革命成功70多年了,绝大多数的革命老区为什么依然很穷呢?
1.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
革命老区一般位于偏远山区或各省交界处,交通不便。正因如此,革命火种在这里才能生根发芽,老蒋和日本人都很难消灭革命根据地。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和平年代,交通不便的革命老区发展经济无疑更加困难。
以山东为例。连接省会济南和青岛港的胶济铁路是年开工建设,年建成通车,在铁路的带动下,沿线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南边穿越沂蒙老区的兖石铁路是年建成通车,比胶济铁路晚了81年,可想而知对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
2.当地精英人才流失,战争对当地的破坏更加严重。
革命老区的大部分精英都加入了革命队伍,随着革命队伍打遍大江南北。革命老区本来就属于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人才少,现在又流失一大批,对当地的发展肯定有负面影响。
革命年代,大部分革命老区经历的战争更多,人口、基础设施都遭到严重破坏,日寇和老蒋对革命老区的破坏十分严重,石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使得本不富裕的革命老区雪上加霜。
3.革命老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很少。
革命老区大多数为主农业为主的区域,交通不便利,不太适合发展工业。
建国后前三十年,利用工农业剪刀差来发展工业,革命老区大多是被收割的地区。中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革命老区却进步有限。
4.对革命老区的经济优惠太少。
年以后,国家给了东南沿海省份很多经济优惠政策,全国绝大多数的经济资源都投入到了东南沿海,东南沿海承担的发展工商业,搞活经济的任务,提倡先富带动后富,东南沿海就是先富地区。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内陆地区则承担着农业任务,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后富地区。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东南沿海的经济早就一飞冲天,但只见富豪移民国外,迟迟不见带动后富。虽然也有对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但远远不足以改变其经济状况。国家对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越来越大,对落后地区的投资越来越少,这样就形成了革命功劳大、牺牲大的地区反而受穷,革命功劳小牺牲少的地区反而更富的现象。革命老区享受的经济优惠跟东南沿海相比差了太远。
总结:革命老区本来就穷,在经济发展中又总是吃亏的对象,享受的经济优惠政策太少,所以一如既往地穷。
一家之言,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