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炎黄子孙,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标志,比如龙、孔子、关羽等,而最让外国人感兴趣的无疑就是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极大的辉煌,但后来却逐渐没落,变成了体育表演的套路花架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前世
正所谓“止戈为武”,“止”通“趾”,是奔跑的意思,戈是夏商周的流行兵器,止戈意思就是举着戈挥舞奔跑。从武字的含义就可以看出武术是源于战争的搏杀技术,与现在流行的以色列格斗术和拳击不同,是真正的杀人利器。战国以前,武术是只有贵族才能掌握的技巧,战斗也是贵族才有的荣誉特权。但随着战国七雄战争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平民入伍为兵,为了提高军队战力,武术这一垄断资源也就流入了民间。随着武术的普及流行,武术也得到茁壮发展,到了隋唐以后已经拥有了严密的十八般武艺体系。即使如此,武术也是地主家庭的人才习练的功夫,而贫寒子弟只求金榜题名,这就是老话常说的“穷文富武”。武术之门真正向底层民众开放却是明清之际:当时清兵入关,顾炎武提出民族沦亡不同于过去的改朝换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潮激发了汉人的反清情绪,许多的武术高手也挑选忠义的贫寒子弟传授武艺,正是这样的社会运动产生了咏春拳这一后来名扬四海的拳术以及天地会这样的反清复明组织,至此中国武术发展到顶峰。
二今生
由于清朝入关遭到了江湖人士的阻碍,清朝颁布禁拳令禁止民间习武防止天地会等组织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尽管如此,民间依旧有许多人以游戏的形式秘密练拳,这也就是剪刀石头布的起源。到了清末时候,民间依旧能产生义和团这样的练拳组织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依旧留有余晖,比如刀挡子弹的大刀王五和用两把菜刀缴盐局税警20多把枪的贺龙,习武人士对近代革命和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后,全民都投入满怀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运动之中,民间练武人士逐渐减少,习武的更多是戏台上的艺术人士。戏台上的武术缘于元朝杂剧的武术指导不愿泄露武术秘诀而发明的套路,即花架子,毫无实战功能。二战结束后全球掀起体育竞技风以消解战争的阴霾,新中国也积极参与世界潮流,戏台上的漂亮“功夫”被推入体育运动和表演的范畴,演变成了今天的中国“舞”术。而另一方面,武打明星李小龙则将真正的武术咏春拳名声推向世界,但也开创了影视武术相结合的传统,和“舞”术一样,影视武术也是纯粹的娱乐艺术而非武功。
三未来
在武术的传承发展方面,邻国日本对剑道的继承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果能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和强身之术有所重视,武术复兴不是难事。可随着现代生活的加快,无论时间或者精力都不再适合全民习武,中国武术路在何方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