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那他在农村就失业了,靠租土地很难生活下去
我看了下他们乡建的实验,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唯一的。
同时你们农村的情况也不能代表全部,而且就我所知的很多农村在城里买房上学的移民,有很多其实还是农村户口,收入来源并不能完全靠城市,还是需要背靠农村产业的。
农业集约化,或者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工业化进程就是历史趋势,这没有任何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这种工业化是不是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
是大资本还是中小资本主导的工业化?
农业如果是资本主导,那么最终不过还是大地主模式的现代版而已,只不过用的是现代机械和现代技术而已。
如果雇佣劳动和资本市场占主体的生产关系不变,仅仅是生产力上的集约化改革,那么农业最终还是会面临严重的问题。
本人西南小城农村,村里父辈外出务工基本是相同产业(起初同村出去都是互相帮衬,故导致行业相同相关),且积累了部分财富,普通的低端制造加工,在农村完全可以搞,一个村的中年人群就是一个东莞。
西部地区很多中年人都是在沿海工作,从事中低端制造业,这部分人回流回乡办企业也能将中低端制造在国内留住,还能解决大部分没技术没钱的外出务工人员背井离乡就业的问题。
同时有可能能降低西部地区城市生活用品价格,提升产品质量。
资本主导农业的好处
这么做农村依旧可以哺育工业,也为国家留住中低端制造创造了可能。还解决了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留守儿童、春运等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主要是防范风险,城乡差别本质是个收入分配问题,城市一直维持高势差吸引人口,这是一个认为控制剪刀差造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造成了人涌向城市,农村支付了代价,但同时也意味着风险集中了。
一旦遇到危机,城市要出大乱子,所以现在是想要找平衡,适度的吸引人口回流,办法只能是让农村收入更高一点,但又不能提高基本粮食价格,只能开发其他产业来增收,比如生态养老产业,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
城市缺乏组织是制度跟不上时代的结果
现行基层制度确立的那个年代城市和现在完全不同,反而是农村保留了大体框架,这本质上并不能说明农村比城市更好治理,只能说农村政策不需要做大手术而城市政策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
农业产业化,农村空心化会出现土地兼并,进城农民在两代之后大多会沦为城市贫民。
温老大概的想法是提高农村配套设施,部分产业自给自足,顶级人才去北上广深,次级人才到省会,一般人才回老家建设乡村。
中国也许不会有巴西印度那样的平民窟,但不可避免的有部分人员肯定没有工作,陷入赤贫。
在温铁军教授的观点中,更多强调的农业的生态化,我家南京远郊高淳,农村的衰败已经是事实,平常农村基本看不见人,能看见的基本都是老人,孩子都少,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都集中的区中心城区。
抛开温教授的办法,温本人算是很有良心的学者了,不像现在学术界里那些披着人皮的动物,他们既不关心未来,也不关心农民。
当然对于温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我保留意见,毕竟农村有很多事情积重难返,现行规则下不会发生质的改变。
如今的农村
现在农村的情况又有变化了,承包土地山地的农民如今面临销售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养鸡的,种大众果树的,同质化严重,钱不好挣了,确实存在温教授说的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
温教授只是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且他说的这些东西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在浙江等地区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他出来讲只不过是对一些地方经验的总结而已,
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思路和方向还是对头的
。
乡村振兴不是都写入工作报告了嘛。
为什么反对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必须把土地集中起来,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那他在农村就失业了,靠出租土地的钱很难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