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采用黑白影调,营造历史感。紧接着开场便是如同上帝视角般的俯瞰,议会强烈提议从新选举首相。俯拍的镜头逐渐旋转,画面从水平到倾斜,气氛逐渐变得“紧张”起来。跟随着镜头,我们的视角逐渐下降,慢慢融入到那些“狂热”的政客中。
通过一个长镜头,营造出局面的紧张,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张伯伦主动辞职,首相一职空缺,而此时能胜任的任选似乎只有一个。温斯顿·丘吉尔。而我们即将上任的首相出场也是十分有趣。
导演刻意制造了悬念,并且也风趣的调侃了一下丘吉尔的“癖好”。后续的雪茄与浴缸更是他割舍不下的挚爱。丘吉尔幼年就很贪吃,这个习惯他一直保留着,同时,这家伙十分嗜酒,几乎天天醉醺醺的。
先通过一组特写镜头铺垫人物的喜好,尤其这些爱好很世俗,为后文的“亲民”首相立下了人设。当然,抓捕“噬元兽”这行为就更让首相接地气了。短暂的人物介绍后,影片一转,开始了对局势的展现。德国几乎攻陷法国,英国垂垂可危。
影中日期字幕做成了翻牌日历的样式,同时字幕所占画面比例巨大,尤其在影片后期,伴随每一次字幕日期变,气氛都会更加压抑。丘吉尔的故事从招募录入员开始,从这时开始,丘吉尔的“至暗时刻”步步推进。出场时的画面几乎身处暗室,这也隐喻了丘吉尔当时的境况。(曾经从政期间战略决策失误而被打入冷宫)
上任第一天,丘吉尔从挂满帽子的墙上拿了一顶帽子,一方面在真实历史中,丘吉尔和他父亲一样,属于“剁手”型政客(花钱太随意,爱好奢侈品),这种场景并不奇怪;另一方面挂满帽子的墙加上丘吉尔对自己的评价“一个年轻时就该掌权的人”,使得帽子(身份)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渴望,或者说着挂满帽子的墙就象征着丘吉尔的野心。
上任接见王子的过程也显得不太顺利。画面中大面积阴影和阴阳脸的打光处理,突出了丘吉尔的前景似乎并不明朗。影片的主线涉及到了丘吉尔的几次重要演讲,其中年5月13日的就职演讲《热血辛劳眼泪与汗水》在当时使丘吉尔获得了全票通过。
而影片为了突出“暗”的基调,将情节设计为丘吉尔在投票阶段被潜规则,张伯伦用手帕作为暗号,引导了所在党派的成员不进行投票。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一场包含隐患的演讲。当然电影是允许虚构的,一帆风顺也确实不是丘吉尔的人生主旋律。
但是不得不说,看完这段情节,确实感慨丘吉尔被剧情杀,因为这段就职演说实在是太震撼了!令人无法反驳!此时,派系暗中已分明,丘吉尔是主战派,张伯伦与哈利法克斯组成了主和派,而王子偏向于谈判,甚至背后准备伺机撸掉首相,这些构成了剧情的主要矛盾。同样的,我们的首相修改演讲稿的环境也是这样的:
战时的内阁所在地是这样的:将人物处于画面中进行中心构图,处在远端的人物与光影使画面形成了无形的框架;远景鸟瞰,人如蝼蚁,如同斗兽场一般的辉煌建筑,如今却成了困境,我们的首相到底要怎样才能突出重围?
战时内阁组成,但一直传来坏消息:一方面是德国攻势猛烈,另一方面内阁内部势力分散,面和心不和,元老众多,丘吉尔的意见根本得不到重视。
人物面部的大面积阴影侧面映射出所处局面的僵硬和心中的郁结。西欧将在几天内瓦解。于是,丘吉尔决定去法国鼓励老朋友斗争下去时,导演很聪明的给了一样一个段落:一个小男孩,从手中望向丘吉尔搭乘的飞机。首相就这样被一只手“框柱”。
画面暗示了后续的会面失利,也不奇怪,法国人最自豪的马奇诺防线失守早已让他们彻底失去了斗志。人生低谷,不过如此。溃不成军的法国人,仅靠一张嘴自然无法挽回。
但这并不影响丘吉尔翻盘。善于利用媒体的丘吉尔充分表现出他优秀的“营销”能力,一个错误的剪刀手也变成了胜利的鼓舞。后续,靠着必胜的决心和卓越的演讲,丘吉尔真的整顿了内阁和民众,并且得到了王子的暗中支持,贯彻了自己战斗到底的意愿,最终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离,为后续的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怜,弱小,又无助。生活处处皆暗时。接下来的内阁会议中,总被打断和质疑的首相终于爆发了。从这开始,他明白,只靠自己的文学功底(拿过诺奖)演讲喊口号是不够的。当然,观众也该看腻了,导演的叙事节奏也要变一变了。
丘吉尔开始上干货了。一是开始筹备“发电机”行动,征用民用小船组织敦刻尔克大撤离,这一点,我国的小米加步枪也创造了同样的奇迹,毕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嘛。三十万被困的英军就靠着老乡们的小船一批批地回了家;(可参考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
二是延续自己一贯的亲民路线,在一场雨天迟到的内阁会议前,丘吉尔乘坐地铁,开展了一场“民意调查”。这时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在后续片中为丘吉尔赢得了民众的好感。首相也非常善于自嘲来打开拘谨的场面。
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应该去战斗,抗争到底,这也符合丘吉尔的想法,深得民心的丘吉尔很轻松的在后续的演讲中,完成了绝地反击。在地铁中,有这样一个段落。当黑人小哥和丘吉尔共同说道:“为守护先祖的遗骨”时,丘吉尔流下眼泪。
个人对此的解读是,丘吉尔出身政客家族,其父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四十六岁去世。并且,丘吉尔的家族——马尔巴罗公爵的后世子孙们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这段时间里,再也没有过值得一提的功绩。
丘吉尔当然不愿意做家族的罪人,起码这种耻辱不能在自己身上重现(历史中的丘吉尔一直因为此前多次决策失败而遭到各界批判)这一次是他翻身的机会。
影片这一段落的处理更突显出丘吉尔“励志”的一面。随后,获得了民众支持的丘吉尔灵感爆发,无论在在内阁,还是议会的演讲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精湛的文学功底和演讲口才使反对党领导张伯伦也用擦汗的暗号表明了赞同。
全场通过!甚至一直反对丘吉尔的哈利法克斯也不得不称赞:丘吉尔终于打破了困境,与之前的镜头不同,这一次丘吉尔不再背对镜头行走,而是大摇大摆的走向了镜头,随着他身影的逐渐庞大,我们明白了,这一次,他真的“胜利”了。至暗时刻,至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