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差距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必然产物,已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显示,城乡经济差距会随着工业化接近尾声和城镇化的推广而逐渐实现无差异化。然而,不同于其他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城乡经济差距在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出现固化,因此当前阶段城乡经济差距的弱化过程表现出“刚性”特征,即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城乡经济差距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收敛迹象。
一、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与发展回顾
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与我国国情以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政策息息相关,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包括了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与固化阶段、城乡经济差距缓解的探索阶段、以城带乡的二元经济一体化机制建立阶段、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段,具体如下:
(1)城乡经济差距的形成与固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在后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施行了以城市为发展中心配置城乡要素的计划经济政策,计划经济的实行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使得农村经济增长受阻,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体制逐渐被建立起来。
该阶段的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农民由于切身利益损失明显而开始向城市迁移,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不强,而城市本事也面临就业问题,于是政府便通过户口方面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自此,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开始受到管制,国家于年正式建立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以控制城市户口数量,确保初步建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行。
至此,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均建立起了城乡二元体制,而户籍制度的施行进一步固化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经济差距增大程度。此外,该阶段建立了城乡区别的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制度型福利制度,而农民只能享受以“救济”为核心的福利十分有限的剩余型福利制度,两种不同的福利制度造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民基础生活的较大差异。
(2)城乡经济差距缓解的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
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计划经济体制也展现出不适合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此时我国一方面在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经济活动自主权,加强农业的内部激励,从而使得-年间农业产出呈现飞速增长,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有较大提升,城乡二元经济差距首次出现弱化,农民的增收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下降。-年期间,我国改革重心转向城市,并且由于之前粮食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农村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刚有减弱趋势的城乡经济差距又得到固化。
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出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直接打破了计划经济中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在年合同订购任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取消,农民开始直接进入市场,乡镇企业快速成长起来,不仅吸纳了此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到年为止,在乡镇企业辉煌发展的5年间,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也有所减小,城乡经济差距随之有所弱化,城乡经济增长不平衡程度出现短暂的减缓。然而,随着乡镇企业发展逐渐乏力,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而此时由于正是国家对国企改革的攻坚时期,农业发展弱化,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仍呈现下降趋势,城乡福利差距继续拉大。
与此同时,城镇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产生需求,以上原因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流动。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流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放宽限制,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依旧受到歧视与多种限制。由此,-年我国城乡经济增长失衡加剧。综合来看,相比改革开放以前,该阶段在缓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方面有所进步,但城乡经济差距依然在增大,户籍制度依旧存在也使得城乡的分割界限愈发分明,社会领域的二元体制使得城乡经济一元化的转换过程更加缓慢滞后。
(3)以城带乡的二元经济一体化机制建立阶段(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开始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年党的十六大即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次年的三中全会上更是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要求的首位。自年“三农问题”得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