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好孩子是怎么被我们一步一步教育坏的
TUhjnbcbe - 2025/4/8 18:1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 http://www.znlvye.com/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欢迎理性讨论

父母:(个位上)八减九,不够减,应该怎么办?

子女:……

父母:不得向高位(十位)上借一吗?

子女:要是高位不借怎么办?

父母:高位必须借,不借也得借。

。。。。。。

网上这种辅导“熊”孩子作业的段子和短视频很多,我相信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也很多,每个人多少也都遇到过。

但是,我要说:这些根本不是孩子笨不笨的问题,也不是孩子学习能力好不好的问题,更不是孩子是不是学习的料的问题

根本原因出在家长的辅导方式上,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学习的好材料,但绝大部分家长、也包括很多老师都不是教学的料,名师不一定能出高徒,但“熊”师,一定教不出高徒。在这方面,很多所谓的“熊”孩子,实际上是在替老师和父母背黑锅,这可能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冤屈的事。

记得小时候看《笑傲江湖》(金庸武侠剧),当时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句台词很好,于是就记住了,然后在人群中,时不时地就会说出来;但是当我知道那句话的意思以后,就再也不说了,那句台词是:“欲练神功(辟邪剑法),挥刀自宫”。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不会说话的,也听不懂大人的话,然后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大人话的意思、再慢慢地学会说话。

一个中国婴儿,如果在英语社会中成长,那么它的第一母语是英语而不是汉语;同样,出生在中国的外国孩子,说汉语会比说外语更流利;

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范围,受限于他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见识等;

一个农妇觉得皇后每天可以睡到日上三杆、皇上出游时皇后会烙很多大饼、还可以放很多葱,虽然有些夸张、有些搞笑,但认真思考一下,这才是一个没读过书、也没见过世面的农妇最正常的、也是最应该有的想法;

我的家乡是以面食为主的,虽然离开家已有将近二十年时间,但到现在为止,我妈妈仍然觉得我在外面不吃馒头就会被饿着。

回到小孩教育的正题上。

我们不会让一个儿童去做只有成年人才能做的事,比如搬扛重物、开车盖楼等,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小孩子还不具备这些能力。

同样道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非常弱的,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大多来源于生活,对很多言语的理解尚处在懵懂阶段,更不可能达到像词典中的释义那样精准的程度。

就拿数学减法中“低位不够减,要向高位借一”这一原则中的“借”字来说,小孩子对这个字的理解,基本上都来源于生活场景:以前经常出现的家庭之间的“借粮食”、“借工具”等,现在可能遇到的“借钱”、“借车”、“借电脑”等,包括孩子之间的“借笔”、“借橡皮”等;

有时候能借到、有时候借不到,这些都是常见的、正常的现象,而能说出“如果高位不借怎么办”的孩子,说明这个孩子对生活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对“借”这个行为的判断是准确的,因为“不借”就是一个正常的结果之一;

而家长看似非常正确的“必须借”、“不借也得借”的解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孩子对“借”这个字的理解,又没有给出能合理的、能让孩子理解的新的解释,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向高位借一”中的“借”字,它是一种通俗说法,在新华字典对“借”字的释义中,没有一个释义能完美地用到这个语境中;如果把它理解成“借东西”的借,但它又不符合“有借有还”的基本原则;

所以,“向高位借一”里的“借”,实际上应该用“拿”,就像让孩子去“拿剪刀”、“拿吃的”一样:“低位不够减,要向高位’拿’一”;个位上每个“一”都代表一个“一”,十位上的每个“一”代表一个“十”,百位上的每个“一”代表一个“百”,依次类推。

这样,小孩子就能够准确理解,首先,“拿”不用还;其次,“拿”的主动权在自己,可以不征询别人的意见;现实中也有很多情况并不存在“高位不让拿”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可以再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要把个大小、颜色等都一模一样的苹果装进箱子里,每十个苹果装一小盒(十位),每十个小盒装一个大箱(百位),这样可以装满一箱(里面十盒)两盒,还剩三个。

然后有人来买苹果,如果只买一个(或两个、三个),我们直接从三个没装起来的苹果中任意选一个卖出去就可以了(相当于个位够减的情况);

如果有人要买9个,那就需要打开箱子子外面的两盒中的一盒(相当于向高位“借”一),从十三个散装的苹果中拿出9个卖掉(相当于个位不够减的情况);

如果有人要买十个,直接从箱子外面的两盒中拿一盒卖掉(相当于十位够减的情况);

如果有人要买三十个,那么就需要打开一个大箱,然后从十二盒中拿出三盒卖掉(相当于二倍不够减的情况)。

在刚上学的孩子的认知里,没有任何数学的原则、规律等,老师或者家长,就是要把这种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数学规则传输给孩子,填鸭式的强行灌输,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适得其反;而是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孩子传达孩子认知范围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快速接受。

而像“必须借、不借也得借”这种成人之间的沟通“法则”,并不适用于孩子。

孩子没有成人的力量,成年人的举手之劳,一个孩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可能做不到;

孩子也不具备成人的学识和认知能力,成年人觉得简单的、显而易见的知识或道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不同语言的人沟通时,一般都需要翻译,或者一方说另一方的语言;

学术大拿,也只会在自己的圈子里讲专业的知识;让世界第一的天文学家给世界第一的心理学家讲最前沿的天文学知识,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对牛弹琴、一个听天书;教者生气,听者发怒,与前面父母辅导孩子作业的场景无异。

所以,我们要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用成人的语言与孩子沟通;

而现实中,很多成年人,尤其是父母,既觉得孩子什么都做不了,又觉得无论大人说什么、怎么说,孩子都应该能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

同样,很多老师,也是把学生当成与自己有同等学识、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然后直接给学生讲很多模型、套路、诀窍、结论等,又不解释为什么,最后还埋怨学生“笨”、“不努力”等。

也许,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就是做个孩子和学生,最痛苦的也是做个孩子和学生,最冤屈的也是孩子和学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孩子是怎么被我们一步一步教育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