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千万别再小看东北了东北其实才是中国经济
TUhjnbcbe - 2025/3/15 18:29:00
白癜风治好需要多少钱 https://m.39.net/disease/a_5390504.html

开篇先问一个问题。现在面粉多少钱一斤,大米多少钱一斤?如果价格翻上一倍、两倍,中国经济将会怎样?

据联合国预测,年、年由于受气候、疫情和全球供应链不畅影响,全球将出现更大规模粮食短缺。

国际粮价飙升。小麦价格的国际指标——芝加哥期货价格已经从年疫情之初的美分/蒲式耳左右(约合2.元/斤),涨至目前的美分/蒲式耳左右(约合3.76元/斤),价格上涨接近70%。

同时,再加之运费高涨,美国小麦到中国的口岸完税价格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中国国产小麦的价格。相比于年,年中国进口小麦数量已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对于现代经济来讲,除了石油,就是粮食。如果中国在全球粮荒、粮价暴涨的情况下,出现粮食减产、供给不足,那么中国经济,以及通胀水平将会有一番怎样景象?

因此,在年中国先后遭遇疫情、南方水灾;年,河南、山西遭遇大雨、南方经历高温少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的关键时期,东北再次“立功”了。东北的粮食增产稳定了全国粮食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最新数据显示,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亿斤,比上年增加亿斤,增长2.0%。其中,增产的亿斤粮食中就有70.3%来自东北三省及内蒙古。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东北和内蒙四个省份的粮食产量就已经占到了全国粮食产量的26.8%。仅黑龙江一省的粮食就已经接近江苏、湖南、广东三省的总和。

原来常说“湖广熟,天下足”、“南粮北运”。现在,我们早应该转变观念了。中国的粮食格局已经变为“东北丰收,全国安定”、“北粮南运”。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在河南今年因遭水灾粮食减产4.31%、安徽增产仅有1.71%、山东增产也只有0.99%的情况下,黑龙江实现了粮食增产4.3%,整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总计实现粮食增产5.4%。

更重要的是,东北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能够外调全国、直接供应粮食市场的比例最高。东北粮食商品率为35.2%,其中东北国营农场的粮食商品率高达60%,几乎是其他粮食主产区的2~3倍。

东北的粮食除了少量本地消费外,大量粮食可以直接供应市场、平抑粮价。

仅武汉疫情期间,据中国铁路沈阳局数据显示,东北地区1个月零14天就向南方紧急抢运粮食约万吨,折合全国平均每人近10斤的粮食。

无论从供给总量,还是从供给保障的强度上来看,东北无疑挑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大梁。

因此,千万别再小看东北了!相比于金融、地产、高科技,以及GDP增速而言,东北其实才是中国经济得以稳定和高速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

即使从市场竞争本身出发,东北的粮食经济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地位。

从单产来看,东北三省(黑吉辽)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达到,.94公斤、.1公斤和.4公斤。东北粮食的单位产出并不低于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湖广地区。

年由于北方降雨偏多、积温较高,东北三省在粮食播种面积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分别实现了增产4.33%、6.21%、8.54%的大丰收,大大高于全国粮食平均增产2%的水平。

东北农业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并且,东北与中原、江淮、江汉等粮食主产区形成了地理、气候上的互补和风险对冲机制。无论是遭遇水灾、旱灾,中国的粮食安全总能得到总体稳定的保障。

此外,东北由于地广人稀,尤其是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都极为适合大面积的现代化、规模化农业发展。仅黑龙江一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就达到1.45万公顷,接近湖南、湖北、江苏三省的总和。

黑龙江旱作区农场,留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户均耕地~亩。一块地的面积一般都有~亩。相比于南方碎片化的耕地分布、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东北的农业生产在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上都大大优于南方。

例如,在南方乡村,一个农业服务中心通常只有大约5~6个人,除了应付、处理行政事务外,很难为农民提供实质性的农业生产服务。而在黑龙江的农场则有着~人左右的专业农业管理团队,管理着2到3万公顷耕地,有的农场甚至达到0人之多。

在东北的农场,无论是农机、农具,还是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土壤分析、天气预报等,都有着专业的管理。这使得东北农场的单位粮食产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5%。

如果粮食市场也是采用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那么,东北的粮食产业无疑将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这种情况就如同,美国的机械化大农业“引领”全球粮食市场一样,中国东北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同样有着巨大的潜力。

只不过,中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通过压低粮食、原材料价格,以提高工业品利润,提高工业品出口竞争力的做法。

通过工农“剪刀差”,内销与出口产品的价格倒挂,固然可以快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加外汇储备、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是同样也制约着中国内生经济动力和需求的释放。

这种做法一度使得中国农村,尤其是东北农业陷入衰败。

在重工业坍塌,轻工业丧失先机、农业、林业、矿业受到政策束缚的情况下,东北经济逐步开始落后于全国。

一方面地广人稀的东北,难以形成人口红利,难以通过农业积累来支撑轻工业、支持消费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东北缺乏外贸经济的支撑。相比于依靠港商、台商、侨商起步,自古拥有海洋贸易传统的南方沿海地区,东北既缺乏现代商业意识,更缺乏“海外关系”。

内生的经济增长和外来的经济动力都被束缚住了,东北经济犹如被困住双手的人,被一下子扔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东北。

当中国经济逐步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外贸型经济过渡到“内循环”为主,从效率优先过渡到“共同富裕”之后,东北又将会怎样?

仅以粮食生产为例,从国内来看,随着政府开始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加大对于粮食的补贴,逐步提高农产品、自然资源的价格,就像日本、韩国对本土农业进行大力扶持和保护一样,东北的农业优势将被发挥出来。

从国际上看,一旦全球供应链“打结”难以解决,以石油、化工、政府补贴为基础的美国式农业陷入长期困境,国际粮食市场出现短缺、国际粮价难以下降,那么,东北作为全国粮食安全,乃至整个经济“定盘星”的地位也将被进一步凸显出来。

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作为中国粮食、能源、化工、矿产、林业、重型装备的生产基地,东北经济将被重新启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万别再小看东北了东北其实才是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