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蔡靓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起红色政权,写下了豪迈诗句。
而今,山林掩映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近百年光芒闪耀,给八闽大地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年10-11月,古田会议召开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最早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闽西永定太平区、丰田区、上杭北四区诞生。红色信用合作社从诞生起,就确立了“帮助群众解决剪刀差问题,为群众所组织,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的初心。
近百年传承荣光,让福建农信的普惠金融实践在当下焕发出怎样的时代气质?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在接受《中华合作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福建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多,党史事件、红色资源、革命先辈多,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农信机构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红色农信”基因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也是农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红色密码”。
“福建农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金融方针政策,将‘姓共’‘姓农’‘姓小’‘姓土’的‘红色农信’基因融入现代普惠金融,坚持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努力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者,聚焦主业、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贡献农信力量。”李卫民指出。
近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深入闽西,探访红色信用合作社旧址,探寻以龙岩农信系统为代表的福建农信传承红色农信初心的新探索与新作为。一幅农信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八闽大地徐徐铺开。
图为上杭农商银行金融助理送金融服务、金融知识进村。
“把心沉到村里”——
“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让金融服务扎根
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
路边的“红军理发店”,依稀透露着老区人民的红色情结。
继续前行,便是年10月全国最早成立的红色信用合作社——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营业旧址。斑驳的墙壁、久经风雨的瓦片,似乎讲述着“红色农信”的初心故事。
年10-11月,在中共闽西特委的倡导下,以“便利工农群众经济周转与帮助发展生产,实行低利借贷,抵制高利贷剥削”为经营宗旨的红色信用合作社在永定太平区、丰田区、上杭北四区成立后,长汀县、兆征县(今长汀境内)等闽西其他县区也相继建立信用合作社。
如今,已将“红色农信”基因融入血脉的福建农信开创了“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模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支农新活力。
“苏家坡穷山窝,地瘦人穷石头多;三餐稀粥地瓜饭,出门三步就爬坡。难见骑马扛过桥,世代无个读书哥。”在革命老区上杭县苏家坡村,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
“苏家坡村早已变成了‘三无村’——无贫困户、无五保户、无低保户。”上杭农商银行驻苏家坡村“金融助理”陈辉锋告诉记者,语气中透着自豪。
从贫困山村到美丽乡村,苏家坡村巨变的背后,不仅有村民勤劳勇敢的不懈努力,更有上杭农商银行持续不断的金融支持。
上杭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廖桥生介绍,该行针对苏家坡村产业发展特色,联合政府和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营贵妃鸡养殖的福欣牧业公司推出“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脱贫帮扶模式:福欣牧业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免费培训养殖技术,包回收、包销售;该行为贫困户提供贷款,通过优势产业为贫困户“造血”。
据了解,通过这一模式,上杭农商银行和福欣牧业携手帮助苏家坡村及周边村、镇的余户农户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要是只靠自己,致富想都不敢想。”苏家坡村村民雷大爷说,“是农商行和福欣牧业把贵妃鸡变成了‘致富鸡’。”
看到和记者一同来访的“金融助理”陈辉锋,雷大爷打开了“话匣子”:“陈经理是我们村的‘红人’!他每周一都来村委会办公,下了班也不走,给我们办金融夜校,特别热心,大家有什么事儿都找他。”
陈辉锋对苏家坡村每一户人家的生产经营情况、授信用信情况了然于心。谁家的鸡肥不肥、猪壮不壮,谁家有几辆车跑运输,他都一一道来。
“金融助理要把心沉到村里,才能为村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陈辉锋朴实的话里,蕴藏着为农服务的初心。这份使命感与责任感,正源于福建农信的红色基因。
目前,上杭农商银行共有85名金融助理,驻村数达个,实现了金融助理进村服务全覆盖,让村里的金融服务更便捷、更可得。截至年5月底,该行贷款覆盖面达53.9%,排名福建农信系统第一位,较进村服务启动前上升11.19个百分点;贷款户数5.6万户,较进村服务启动前增加近1.1万户,增长15%。
在村里“扎根”的陈辉锋,是福建农信金融助理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福建农信坚持党建引领,在总结多年与党政部门互动协作实践经验上,进一步探索与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益农信息社等深入合作,逐步形成了独具农信特色的“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服务模式,实现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社区,让优惠政策、金融资源真正下沉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线。
在大力推广这一服务模式的过程中,福建农信一些行社还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禀赋进行创新。例如,连城农信联社打造“冠豸山下·红色农信党旗红”党建品牌,金融助理组成“‘老乡亲’普惠金融服务队”,实施“5+3+2”工作机制(每周5个半天外出服务、每次外出服务3小时以上、每天加班2小时整理内务),切实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图为连城联社“‘老乡亲’普惠金融服务队”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目前,福建农信共派出金融助理名,与家益农信息社合作,聘任乡村振兴信息员名,覆盖全省个行政村。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金融助理们犹如“播种机”和“宣传员”,让“红色农信”的星星之火,在八闽大地广大乡村和社区形成燎原之势。
“不砍树也能富”——
“五福”融资让农村资产“活”起来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
村委会前,一块写有“全国林改策源地捷文”红色大字的石头颇为醒目。年,全国第一本明晰产权、包林到户的新版“林权证”就是在这个小山村颁发的。
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作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等重要指示。
年,“武平经验”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上升至国家高度。
“以前(收入)靠砍树,村民收入低,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现在不砍树也能富,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双赢’!”武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密结合林改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帮助林农通过发展林下种、养殖增收。以捷文村为例,林农平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全国首张“普惠金融·惠林卡”就诞生于武平。
年7月,为深化林业金融改革创新,解决林农亩数小、天然林无法抵押、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等问题,在福建省农信联社龙岩办事处、龙岩市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联合推动下,武平农信联社推出“普惠金融·惠林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突破了林业金融服务瓶颈。
武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阙臻介绍,打破壁垒是“普惠金融·惠林卡”的一大特色。林农可凭持有的林权证,直接向农信社申办惠林卡,免评估、免担保,农信社经过自行简易评估后便可向林农授信放款,极大地简化了手续,还降低了林农的融资成本,激活了林业发展活力。
“普惠金融·惠林卡”进一步激活了“沉睡”的林业资源,推动林下经济成为“聚宝盆”,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有惠林卡解决资金问题,我们便没有后顾之忧,只管放心干。今年计划把灵芝基地扩大到亩。”在武平农信联社的信贷支持下,武平县青山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广军信心十足。
图为武平联社金融助理把金融服务送到林农身边。
福建省农信联社龙岩办事处主任陈志扬告诉记者,“普惠金融·惠林卡”在武平试点成功后,已在龙岩农信系统得到全面推广,惠林卡的地市级林业贷款专项贴息配套政策在全国也属首创,已被中国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国土资源部列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做法”并全国推广。
年至年底,仅龙岩农信系统的减费让利就直接为林农节省贷款利息、年费、林权评估等费用超过万元;市级专项贷款贴息约万元。这不仅为林农带来了便捷和优惠,还推动了龙岩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放眼全省,福建农信主动服务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局,林业、林农和林权抵押贷款三项指标长期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金融不仅推动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也将成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推手。
事实上,以“普惠金融·惠林卡”“福林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创新,亦是福建农信激活农村要素、推动农村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举措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福建农信结合全省山、海、林要素禀赋,整合形成了“福农”“福林”“福海”“福商”“福工”等“五福”系列信贷产品,推动农村资产“活”起来。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推动福农综合战略,有效整合农业农村生产要素,主动对接共建县域要素平台,推动综合金融服务、支农惠企利民政策、资源资产信息、配套服务机制、农民行为记录、要素登记流转、参与主体协同联建等“七个上平台”,通过“政策+产品+服务”模式,撬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截至年3月末,福建农信资产总额突破亿元,存款余额突破亿元,贷款余额超亿元,均位居全省银行业前列。其中,涉农贷款金额.33亿元、占比68.6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08亿元、占比42.07%。支农、支小、扶贫、扶绿等多项服务乡村振兴指标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结语
92年前,“红色农信”的火种从闽西燎原。
如今,在这片“红色农信”诞生的热土上,传承红色基因的福建农信人,把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务实行动,将为农服务的初心铭记心上,将助农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用普惠金融实践擦亮了“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的“金字招牌”。
在八闽大地,“红色农信”的故事还在延续……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主编/刘小萃制作/王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