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叶延滨中国新诗好比
TUhjnbcbe - 2025/2/22 16:35:00

邓涵予四川在线记者薛维睿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在成都举行,吉狄马加、叶延滨、何向阳、赵振江、欧阳江河、缪克构等6位名家就“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展开讨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在论坛中将中国新诗比作“新生的婴儿”,但这不是传统诗词的自然延续,而是在一场大革命时代的剖腹产。

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处于封建中央帝国封闭状态的精英文化,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整齐、规矩、对称、起承转合等所表达的中庸、平和、统一和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鲜明体现。而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国紧闭的大门逐渐打开,格律严格,形式严谨,文言书写的古典诗歌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冲击。叶延滨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思想、西方现代民主观念、以及西方现代诗学等"新思潮"对一个封建帝国的冲击,就像是一把剪刀,为中国新诗这位“新生婴儿”剪断了脐带。

“中国新诗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诗歌的合法继承人,受西方现代思潮影响,并不能改变其文化基因的中国属性。”叶延滨认为,新诗应该向传统诗词学习传统,正如当代的传统诗词也应该向新诗学习创新。“背诵一万句‘飞花令’,那一万句还是别人的,而写新诗的诗人都明白必须写出自己的诗,那怕只有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因此向新诗学习创新,同样也是复兴传统诗词的必由之路。”

虽然中国新诗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成就卓著的文学门类,有各种流派和诗潮,但有些著名学者至今习惯地持一端而排它,这也是至今新诗评价常常无法得到共识的原因之一。叶延滨认为,总结和研究新诗的成就与不足,还是诗界和学术界重要的课题。

在论坛上,叶延滨也向诗界同仁提议三点新本土美学确立的努力方向: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努力提升诗歌的精神高度,是中国百年新诗历史证明了的诗之大道,也是中国悠久诗歌得以传承的正道。在更加多元艺术观并存的诗坛,我们更要重温中国诗歌的艺术基因:诗缘情;诗言志;兴、观、群、怨;一言以蔽之:诗无邪。大浪淘沙,历史保留的那些经典诗篇都有这些可贵的基因。”叶延滨表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届中国诗歌节论坛叶延滨中国新诗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