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当天湖北宜昌市一儿童游乐园内,两家长疑似因孩童玩耍打闹发生争吵,随后发生肢体冲突。调查显示,两名儿童因争抢玩具发生碰撞,引发双方母亲发生争执,男童母亲对2岁女童进行抓扯、拖拽。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当下,“儿童中心主义”让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一些家长不仅会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呵护孩子,不愿意让他们承受委屈。孩子之间打闹、争抢玩具原本是一种正常现象,护犊心切的家长缺乏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强力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与冲突,显然是一种失范行为。
纯真的孩子社会原子化、利益碎片化、人际关系干燥化,让陌生人之间很容易“一摩擦,就起火”。儿童游乐园本质上是一个公共空间,玩具并非私人物品;你想玩我也想玩,孩子们谁都不愿意妥协与退让。对于社会化不足的孩子们而言,互抢玩具可以理解。家长们本应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却“火上浇油”,让轻微的冲突升级,给女童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和伤害。
面对纠纷与冲突,成年人应该具有“有话好好说”的耐心与技巧。那些深受“刺猬心态”浸润的人们,习惯“一言不合就动手”。孩子之间的摩擦,成年人完全没有必要介入,这位家长却大动干戈,觉得是女童蛮不讲理、故意找茬,认为自家的孩子受了委屈、吃了亏,“受害者心理”膨胀,总想着争强好胜,热衷用不讲理的方式来进行回应和对抗,对女童进行“暴力育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的不良示范,难免会给孩子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不断加深的过程;家长们错位的言传身教,很可能会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贫乏与污浊。心中只有自己却没有他人,许多时候看似占了便宜、得了好处,实际上却隐伏着危机。
学会和陌生人打交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化。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社会成员异质性不断增强的当下,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最低要求是不去损伤他人的正当权益与尊严,更高的要求是愿意换位思考、懂得体谅他人、学会帮助他人和甘于成全他人。儿童游乐园并非自家的“后花园”,也需要把握好自己与其他消费者的群己界限,不能任性而为。
邻里冲突很多时候是小事情引起的权利意识高涨,规则意识和文明素养却“慢了一拍”;这样的“文明剪刀差”,让公共空间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心中没有对制度和规则的尊重、认同与敬畏,热衷自说自话、自行其是;不懂得与人为善,习惯了冷漠和暴戾;家长的“护犊”一旦没有了禁忌和界限,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和伤害,也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麻烦,早晚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