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那部小成本投入但是口碑爆裂的电影大家都看了吧?
讲的是一对失去儿子的老夫妇不惜一切代价查明儿子死亡真相的故事。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被讲述得非常不简单。
剧情层层推进,不断地冲突和反转,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除了剧情,这部电影里的关键镜头,总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这里:
影片开始,“律师”来到被告的房间,即将跟他了解案情,此时镜头给了背景墙一个全景:
这是一幅希腊建筑的挂画,这种古典主义建筑在《雅典学院》中也有过,挂在墙上,会让人觉得很深邃:
《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在电影里,一开始出现的圆拱,暗喻整个案情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的谜团。
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对艺术有种莫名的情结,除了用画衬托,有些镜头甚至跟名画构图都一毛一样。
到了剧情最后的反转,死者母亲摘下面具头套,和死者父亲站在一起的镜头:
非常震撼。
看到这个镜头的一瞬间,我就想起了这一幅画:
是不是很像?
▼
这幅画叫《美国哥特式》,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原貌是这样:
它是美国画家格兰特·伍德在年所画:
格兰特·伍德(-)美国著名画家
要知道,《美国哥特式》可是美国第一名画。
它与野牛镍币、芭比娃娃、自由女神像和山姆大叔号称美国五大象征:
《美国哥特式》是美国重要的文化符号。
《绝望的主妇》片头用过:
情景喜剧《初来乍到》的海报,也用过:
▼
其实小伍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花了很多心思。
《美国哥特式》画面中有几个小呼应。
老头手中的叉子和窗户呼应、女人衣服的花纹与二楼窗帘呼应,视觉上统一;而老头脸正对着前方,女人是3/4侧脸对着前方,视觉上对立:
虽然有很多相呼应的元素,但是这幅画总让人觉得哪里怪怪的。
首先是画中人的表情,真是一言难尽。
大家全都在议论:这个老头和女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啊?
有的人说,他俩肯定是那方面不和谐的两口子,没看见大婶一脸不爽吗?
还有人说,你可拉倒吧!那老头是那女人她爸。一天天把自己闺女控制可紧了,那女的到现在连男生手没拉过。
最后画中原型出面澄清,人俩其实是亲生兄妹…
一画走红后,妹妹经常被追问:你俩到底有事没?
小伍画了这一对年龄差距很大的兄妹也就算了,他还给这画命名《美国哥特式》,这哥特式又是从何说起?
▼
其实一开始哥特是指建筑。很多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最大特色就是又高又挺:
科隆大教堂,一出科隆市火车站抬头就能看见。13世纪起建,直到才年竣工,耗时超过年。
12世纪,工匠们在建筑设计上有了新突破。
为了把建筑盖的高且牢固,安装脚手架。这脚手架叫做飞扶壁;
均匀分布的尖儿
为了把教堂内部的举架抬高,又搞了尖肋拱顶,分化、缓解承重柱压力。
犬牙交错的尖儿
哥特式建筑不光整个结构是尖儿,连窗户也是尖的,《美国哥特式》里二楼的窗户也是这样:
(左)看着像监狱的窗户,挺阴森...
所以哥特在《美国哥特式》的第1层含义就是阴森的哥特窗户。
在《看不见的客人》里,死人的旅店窗户和哥特窗很像:
唯一区别就是旅店窗户没尖~磨圆了
其实今天,哥特风早就不单单是指建筑里了,还有电影。
那些色调阴郁、暗黑的惊悚故事,就是哥特风:
哥特专业户蒂姆·波顿的《剪刀手爱德华》(左)、《断头谷》(右)
而《美国哥特式》里,愁容满面、目光呆滞的男女主人公,也给整幅画笼罩了一层哥特式的阴郁:
这种惊悚感觉和《看不见的客人》基调是一样的:
而这哥特式的阴郁,就是哥特在《美国哥特式》的第2层含义。
▼
美国第一名画,居然这么充满负能量?!
说起国宝级的名画,都会想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蒙娜丽莎》和《打阳伞的女人》啥啥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荷兰)、《蒙娜丽莎》达芬奇(作者是意大利人、画在法国)、《打阳伞的女人》莫奈(法国)
《美国哥特式》这么丧气,怎么会是美国第一名画呢?
想弄清楚这幅画的伟大,就要它的从创作背景说起了...
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突然崩溃。紧接着人类历史上最让人懵逼的一次经济大危机爆发了。
这个倒霉的星期四,被称作“黑色星期四”。
无数人财产瞬间清0,流浪街头。
《移民母亲》多罗西亚·兰格(-)美国纪实摄影师。此照片反映经济危机时期的穷人
直到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用政府力量对经济开始干预,史称“一只看不见的手”。
美国经济慢慢开始恢复,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
而《美国哥特式》正是画于经济危机闹腾最欢的时候(年),老百姓连个像样的家都没有。
小伍谈他的创作初衷时说:我想要一座大房子,只有我爱的人才能住进去。
小伍灵感来源于美国爱荷华州的一栋房子。现在这栋房子已经成为《美国哥特式》纪念馆,每年参观游客海海的
他一语道破了那些穷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美国人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美国哥特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女人身穿19世纪美国乡村围裙,画中男子手握叉子,年代感十足。
这种装扮,正是象征美国年建国之后,那些不懈努力的拓荒者。
女人身后的花盆则象征了人们热爱生活。
还记不记得在《看不见的客人》里,那对夫妇本来就是为了过平静安宁的生活,搬到郊区生活:
▼
而《美国哥特式》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寓意,就是老头手里的叉子:
在这幅画中,叉子表面上是象征勤劳,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寓意:
叉子又叫三叉戟。
在罗马神话中,叉子是海王尼普顿的兵器。海王有呼风唤雨的强大能力。
博洛尼亚市的海王雕塑(希腊神话叫波塞冬)
拥有强大力量就可以保护自己和家庭。
《看不见的客人》里的老两口,苦苦查找自己孩子的死亡真相,非常无助,渴望一份力量帮助他们。
老头请求凶手袒露实情,后面痛苦造型的雕塑暗喻老头内心
在罗马神话里,叉子是海王的象征,可在基督教的文化里却象征死亡。
丢勒的著名版画作品《启示录》系列之《四骑士》:
丢勒(—)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
四骑士中前三个象征征服、战争、饥荒。而第四个拿叉子的(左一),象征死亡。
这么恐怖的隐喻,暗合哥特的暗黑感,如同电影让人窒息的压抑语境。
▼
《美国哥特式》与《看不见的客人》不论构图和寓意,都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细节却截然相反:
画中,两兄妹站在窗户前;电影里,老两口站在窗户里。
这一安排,真可谓妙。
《美国哥特式》强调苦难面前依然守住自己的家,所以立在窗前;而《看不见的客人》,儿子不幸身亡,家被侵害,所以退到窗子里。
电影里老夫妻假扮律师的复仇计划,远比虚构的密室谋杀案要缜密得多。
一个身患癌症的母亲,儿子横死,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了。
但是人的潜能恰恰是在这样的打击下爆发出来的,亲情即可转化为强大力量。
自己身体再弱,但是为了儿子依然强大到去假扮一个与自己反差极大的角色。
最后窗前卸下面具那一刻,也是鸡皮疙瘩掉一地的一幕:
借助《美国哥特式》的构图和内涵,把这种震撼推向极致———
让人最直接的感受到亲情的伟大。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能心甘情愿为你做任何事的也只有父母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