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与短缺中国经济的摇摆千秋
去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统计数据一出来,业界忧虑之音四起。据该统计: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逐季放缓,前三季仅增长2.0%,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出口猛增而进口放缓,使前三季净出口达到创纪录的683亿美元;前三季工业企业利润虽增长20%,但同比回落了约20个百分点。以建材业为例,曾经持续上扬三年的钢材价格从去年4月初一路下跌,5月后更是一发不可收,6、7月依然没有止跌现象。螺纹钢、线材为代表的长材价格,已经降到全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以下,板材价格跌幅同样也是近年来罕见的。水泥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掉……
“这些看上去冷热不均的数字,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宏观经济中供给的力量不断增强,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出现了。”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继续分析说,进口增速放缓表明在宏观调控作用下,中国的国内投资需求在减弱;而近些年持续高增长的投资形成了巨大产能,在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向国际市场寻求出路,于是出口高增长;CPI涨幅回落主要与粮价下降有关,反映的也是粮食连续两年丰收、供给充足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经济也不止一次遭遇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历史上,从粮食、棉花到煤炭、钢铁,从彩电、冰箱到服装、鞋帽,从电影拷贝到汽车、别墅,从农村劳动力到银行存款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在生活中随处可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过剩”。过剩在过去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大敌:产品过剩、物价下降、企业效益滑坡、竞争力下降、一些职工下岗或收入减少、对未来预期不佳、消费不旺、……更为严峻的是,开放的中国面临的是:全球的市场化。不发达的中国遭遇过剩,过剩的中国全面走向过剩的世界,业界担忧。
此次产能的过剩已经有了数年的积累,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去年投资率(投资占GDP比重)已达到44%的空前水平。据此,专家指出,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表现为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专家举例还说,去年由于国内各种生产资料产品大量过剩,被挤压到海外找市场,是导致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同时从去年年初到现在,水泥、铝、钢材和汽车的出口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倍,净出口占新增需求的比重也从近两年的2.5%上升到去年前9个月的5%也是很好的例子。
反观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长期短缺经济下压抑消费心理得到爆发,出现了极大的消费热情形成一次又一次消费热。于是,在没有责任约束的旧投资体制下,资金又严重短缺,所有单位都争取资金竞上项目,造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由于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市场的长期趋势,造成了现在部分商品的生产能力的“过剩”。尤其是近几年来,如1998年到2003年之间,消费率在58%上下徘徊,投资率则稳定在40%以上。这是改革以来投资率水平最高,而消费率水平最低的一个时期。投资率和消费率都是反映社会总支出结构的重要指标,但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其意义却有重大差别。消费率只是表示即期市场上消费性需求有多少,投资率不仅表示即期市场上生产性需求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预示未来年度,也就是在投入→产出期结束后,产出可能增长的程度。
同时,消费启动力度的提升,必须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摩根大通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吉娟认为,“中国将在2006年到2007年转为温和增长时期,之后,消费会取代投资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如此看来,要使消费增长到位,大体还得两三年时间,而眼前则适合实行投资、消费双启动。特别是“长期以来,无论体制上还是*策上,都是重投资、轻消费,而且经常以投资挤压消费。所以,消费的增长常常赶不上投资的增长,当然也赶不上产出和供给的增长。投资率经常偏高,而消费率经常偏低,不过是上述过程的近似反映。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性过剩的形成不但有其必然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了。”某经济学家分析认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王小广博士无不忧心说:“种种迹象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再次明显加大的趋势,2006年这一矛盾可能更加突出。”新年已经开始,去年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涨”的大势已定。产能过剩问题已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浮现,如何应对逐渐增强的通缩压力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摇摆的背后
“产能过剩”或许也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从另一方面看,我国经济是在短缺的环境中发展,首先在资源上面临短缺,这已经为国人所熟知。支持工业化所需要的45种主要矿产品中,我国有25种是严重短缺的。在未来5~10年内钢铁所需要的铁矿石,超过1/3得依靠进口。石油需求中有超过一半是依靠进口来满足。这在一个由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的大国经济中,这种能源构成是很罕见的,依靠劣质能源来支撑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也是很罕见的。西方国家主力能源通常转换到油、气、煤上,而这些我们只占百分之十几。
同时,在高端市场上,也是国外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因此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现象并非偶然。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过剩与西方国家的生产过剩既有相似之处,如都存在社会需求不足、生产下降、失业上升等问题,更有不同的特点。”国家发改委的一个官员分析:第一,是低收入型的过剩经济。第二,是低层次的过剩经济。第三,是结构扭曲型的过剩经济。具体来说,从整体上看,我国的GDP人均值只有200美元左右,但以在全国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上海地区为例,已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底线,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量。
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摆脱传统上的二元经济的结构形态。总体上,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但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很低,农村平均消费水平只及城镇的三分之一。从消费看,全部的消费品种只及世界消费品种的一半左右,而且,人们的消费方向仍以储蓄为首选目标。调查结果还显示,居民的消费欲望仍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对精神消费的要求还继续处于萌芽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说数量过剩,质量短缺过去重复建设、无效供给的状况仍然存在,无效增长、低增长加剧了生产能力的过剩、供需结构间的失衡以及各类库存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大量生产能力过剩,形成低水平的结构矛盾,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一些高技术、高加工度的产品,迫切需要依靠进口。这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将限制我国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现时期的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由于转型期各种风险不断增强,民众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在加剧,广大居民会对消费需求作出不同程度的压抑。市场开放度提高使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为直接,在缺乏有效社会安全的情况下,各项改革增加了人们的预期支出,也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在减少即期消费的同时恶化了人们的消费预期。
现在中国入世已经有四年多,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使我们的民族工业不得不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国内市场,国外产品份额迅速扩大,这就更使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不仅如此,而且在外向依存度很高的状态下面临一个普遍过剩的国际市场,这对我国的外贸商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中国的“过剩”经济可谓是内外交困。
呼吁*府“看得见”的手
面对过剩与不足的矛盾,业内人士认为,增长过剩的局面已延续了6年之久,当前必须加以改变,这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问题在于,在促进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怎样化解生产性过剩。有人认为,目前应大量增加投资,以投资拉动经济运行和化解生产性过剩。这一见解立即获得金融等部门的肯定和支持。2003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率达到了31%,大体相当于先前经济过热时期的投资水平。但是,投资拉动的主张是不正确的。2003年下半年以来*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其目的在于遏制过热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业投资的增长,一时看升的全年投资增长率也有所放缓。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对“投资拉动说”的一次有力的否定。尤其是在不少领域,在产品增加的条件下,市场必将更加疲惫,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不但给生产商、经销商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给消费者也没带来太多的好处:不仅使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亏损严重,同时也形成了国有企业“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小部分国有企业迅速扩大,形成各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更多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业界警告说。
于是,多种经济*策杠杆多管齐下,而不是简单的扩大投资便成为调控经济的必经之路。近一个时期以来,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包括金融*策、财**策等,这些*策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们普遍乐观的认为。
历史上,大量的财*投资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过去预算软约束、低效益的体制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十分普遍,造成巨大浪费,负担沉重,也是造成目前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为避免走上资源和资金浪费的老路,确保财*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通过控制财*投资的投向,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实行财*管理上严格的“增收节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另一面可以增强农业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增加农业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加大对农村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对于改善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刺激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府还要通过调整财*收入和支出的结构,实行倾斜*策,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结构。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对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税率,如对国家扶持行业实行低税率;反之,则实行高税率。并且,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财*援助、贴息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府通过调整财*收人和支出,还会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府通过运用个人累进所得税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公正性目标。同时,在注重公正性的同时,还应适当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以刺激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此外,还可以加强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经济的到来,使高新技术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有助于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助于改造传统产业,有助于提高整个国家的技术素质。
总之,要摆脱“过剩经济”,*府只能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运用好各项宏观经济*策,推进各项改革的深入,采取各种措施刺激经济的增长,人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