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赤脚医生的最美情怀迎泽发布
TUhjnbcbe - 2024/9/13 16:22:00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中期出现的名词,一般指未经正式医疗训练,只做过短期医疗培训,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赤脚医生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疾病的传播,减少了婴儿和孕妇的死亡率。我的母亲张反荣有幸成为赤脚医生的一员。

那一时期,母亲学会了针灸、打针、接生这些简单的能为乡亲摆脱疾病之苦,解燃眉之急的医疗技术。当时母亲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人。三棱针、毫针、注射器、酒精棉、镊子、医用剪刀等医疗器具,成了母亲救治乡亲的宝,印象中的毫针,是那种很细很细的针,针扎得深浅,穴位的选对都是很精准的,母亲用起来也总是稳扎稳准,收放自如。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母亲把一大团酒精棉揪成一个个小棉球的情形。那个医用剪刀非常独特漂亮,全身发亮,剪刀头似弯月,是用来剪婴儿脐带的,也可做他用,跟普通的家用剪刀长得完全不一样,很锋利。我很喜欢那把剪刀,然而遗憾的是,忽然有一天,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由于当时医疗不发达,医用品不像现在一样是一次性的。每次使用过后,母亲回家都要进行彻底消毒,把注射器、针头、镊子放在开水里煮,母亲总是认真地,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做着这些琐事。

田间的劳作,养育孩子、照看孙子的不易,加上赤脚医生这一角色,母亲充实着,劳累着,辛苦着。村里乡亲,谁的家人有个头昏脑热,体寒疼痛的,谁家的媳妇要生了,母亲从来是一呼即应,母亲甚至给村里一家几代人看过病。

听:“婶婶,冬子感冒了,快给扎一扎。”二嫂找来了,“娘娘,我大(dā父亲的口语)发高烧,得给打一针了。”永威的声音响在了耳边……乡亲们发病,有时黑天摸地,母亲被叫了去;有时大雨下不停,狂风刮不止,母亲做过简单的防护赶了去;有时一口饭还在嘴里,没有咽下呢,唤的人来了,母亲放下碗筷,起身便走;有时刚躺下,又得穿衣再起;有时去了田间地头,听到招呼赶紧返回;有时家务活忙得无法脱身,一声召唤,她又放下手头的营生,转身离去。一天夜里,半夜三更,外面漆黑一片,睡梦中的我们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睁开惺忪的睡眼,母亲已匆忙穿好了衣服,紧接着便看到母亲关门出去的身影,随之离去的是母亲一路的脚步匆匆,气喘吁吁。那天,八月十五,万家团圆的日子,伟只哥家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也赶着来“团圆”,这一天来到了美丽的人间。那天,我家没吃上美味可口的团圆饭,一锅熬山药汤填饱了肚子,姐姐直诉苦,可转念间,新生命的诞生冲淡了山药蛋的味道……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天寒,哪怕地冻,母亲都义无反顾地赶在救治乡亲的路上,没有丝毫怨言。母亲甚至顾不上苦,来不及累,一种强大的奉献精神支撑着母亲,(那时没有一分钱的经济利益,只是纯粹意义上的无私付出。)或许,母亲看到经她医治的一个个消除病痛的左邻右舍就无比开心,经她迎接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内心便充满了莫大的喜悦,母亲完美地诠释了“医者仁心”这一词语。

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为乡亲们办了许多的实事、好事,这其中母亲充当了很好的贤内助。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田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人民公社解体。然而在面对粮食税收的情况,基于土质与自然灾害问题造成的歉收,父亲都会给予乡亲公正而合理的解决。一旦有人来找父亲办事,母亲总是跟父亲说:“让人们哭着来了,笑上走了。”这句话成了母亲一生的人生格言。以至于日后成为国家干部、人民公仆的两个哥哥,也是秉承这样的理念,为人们排忧解难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取消赤脚医生这一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乡村医生。母亲因此退出了这一时代的舞台,然而不能否认,赤脚医生曾为解决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做出积极贡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曾称赤脚医生的出现,是中国第一次卫生革命。

母亲把最美的情怀安放在故土的深处,开出一朵芬芳的花,那花,低眉在世,温柔内心,温暖全村!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脚医生的最美情怀迎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