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发展的工业化,而人口越多的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就需要更多的工业门类,才能拥有更多的工业岗位。
所以人口越多的工业化国家,通常所拥有的工业门类就越多,工业体系也就越全面。
那么在当今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呢?
中国的全工业门类和人口影响
根据联合国产业分类类别,现代人类工业体系有9个大类,这9个大类中有个中类,而这个中类下面又可以细分为个小类。
只有将这个小类全部掌握,才能算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现今世界上,掌握全部个工业门类的国家就一个,那就是中国。
除开中国外,欧洲如果能整合起来,欧盟其实也算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组织。
在这两个“组织”之外,美国如果将南北美洲整合起来,也能拥有全部的工业门类。但如果只是列举单个的国家,那中国就是那个“全球唯一”。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首要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口。
中国的工业化人口是单个国家中最多的,本身中国的人口就非常多,是全球仅有的两个人口破10亿的国家之一。这接近14亿的人口在进行义务教育后,识字的人很容易转化为工业人口。
在年时,中国的识字人口就超过了60%,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工业化人口就已经在朝着总人口的一半发展了。到了现在中国的识字率在96%以上,基本是全国人口都能转为工业人口。
超过10亿的工业人口要全部吸收,就必须得有足够多的产业。产业足够多,就必须拥有足够多的工业门类。
所以中国这“全工业体系”是长久发展中,为了养活全国人口很自然发展出来的。如果中国没有全工业体系,很容易出现失业率高等问题。
中国工业的对立面——印度
如果无法消耗足够多的工业人口,或者是全部的人口无法转换成工业人口,那就只能退回到小农经济。
这一点上印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社会模型,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但识字率不高,只有70%多。而且印度自己调查的识字率数据很有些水分,很多地方是能写自己的名字就算识字,所以印度的识字率实际上会比70%这个数据低很多。
由此我们能见到印度的工业生产能力较低,全国一多半的人口都从事和农业相关的工作。不过印度也是想要完成工业化的,所以印度现在也处于“工农剪刀差”的阶段,靠农业富余发展工业。
但因为印度种姓、土地改革、中央政府命令不下邦政府等等情况,印度想要进行较为激进的工农剪刀差也做不到。
就比如印度年时推出了三项农业法案,希望以通过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来刺激工业和商业发展。
结果印度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几十万的农民齐聚新德里抗议,出现了不少的伤亡。一直持续到了年印度中央政府废除“三项法案”,抗议规模才减小,且现在依旧有零星的抗议。
所以印度的工业化是很难的,而其10多亿的人口因为没有充足转换为工业人口,就只能以目前的小农经济为主。
可见对于中、印这种人口数量超10亿的国家来说,如果不能掌握全工业门类,要么像印度这样直接躺平过“小农经济时代”,要么就等着国家出现大量的失业潮。
此外中国的产业升级对于国内工业人口的影响也很大,高科技产业会天然排斥劳动力,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对于工业人口的需求也越来越少,所以我国未来还面临着无法消化全部工业人口的挑战。
针对这一点,我国目前给出的一大方案是“三农经济”。
当然这个三农和印度的小农还是有很大区别,中国的三农做的是高附加值赚钱的农业,不是印度那种纯靠种地解决吃饭问题的农业。
中国国防建设和工业门类建设
另外全工业体系对于国家的国防也至关重要。要撑起国家的国防,除了要军人训练到位和意志坚定外,还需要武器先进。先进的武器需要先进且完整的军工业,这样的军工业又需要强大的重工业支撑。
那么单就出于对国防的建设,中国也必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重工业。而中国在建设重工业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件挑战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同时和美苏交恶。
上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一方面中国和美苏同时交恶,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发展又正好处于起步阶段。
再加上从年新中国建国和经互会成立,到年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之间,中国既没有自由市场也没有加入经互会,所以在这50来年时间里中国必须自己生产,并自己消耗工业产品。
对现代全球化了解比较多的朋友,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人类工业生产中,单一国家很难完成某一产品的全部工业生产工作。
而中国这种独立于经互会和自由市场之外的国家,要想发展工业就必须自己一个国家完成经互会或自由市场内部所有国家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中国的全工业门类。
其实在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的很多工业门类都受到了冲击。
最典型的就是半导体产业,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半导体产业就留了一个根,一直到国家大力扶持相关产业,这方面才发展过来。所以中国的工业体系发展以及相关工业门类建设,完全可以将年前后看做是两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