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杭州网
“磨剪刀、镪菜刀、修雨伞嘞....”多年前街巷一隅总能有修理摊这样的吆喝声,承载着不少老杭州人的回忆,现如今这样的小摊几乎难以寻觅。
在文晖街道打铁关路的巷子里,却藏着一家充满年代感、颇受欢迎的修理铺。
木制的修车棚,门头贴着“便民服务修车”的字样,走进打铁关路的巷子里,一眼便可以看到吴师傅的修理铺。
修车棚旁边有一张桌椅,后面摆满了各种修理工具,地上摆着自行车轮胎、手动打气筒等一些老式工具,站在这里,好像让人瞬间穿越回到了八、九十年代。
70岁的吴水根在这里一干就是35年,以前他是这附近电缆厂的钳工,因为对工具制造、打磨熟悉,手艺又好,他便在工作之余在打铁关这里开了这个修理铺。
“起初是补贴家用,到后来,和这里的人熟络了,也就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吴师傅说,能在这里和老街坊、老同事聊聊天,顺便做做事情,很开心。
“幸亏他在这里,我们方便很多嘞。”谈话间,一个吴师傅的老熟人拿起地上的打气筒,给自己的三轮车打气。附近居民想配钥匙、修自行车都来这找他,偶尔碰到小孩、老人他也不收费,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家免费修理自行车等一些小物品。
在这里,吴师傅早已经是街坊邻居的老朋友了。
谈起为什么还坚守修理摊?吴师傅回忆起学手艺的日子,他说因为自己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为了补贴家用跟着别人一步步学习这些手艺活,通过自身勤奋和钻研,熟练掌握了技艺,也自立了门户。现在退休了,也不指望赚钱,每天9点多钟来,和大家唠唠家常,修修车,吴师傅说,“大家都喜欢来找我配钥匙,修自行车,退休后还能做点事情,得到老顾客、老街坊对我手艺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的意义。”
吴师傅在打铁关工作、生活,几十年来见证了打铁关的发展和变化,可谓是打铁关的“老人”了。
“从前这周边没有这么多楼房的,这条路也没那么漂亮,现在建的真当是不错。”说起打铁关的变化,吴师傅感慨道。
如今,一个碑廊,一墙石雕,一个历史文化陈列馆,将这条巷子变成了一条历史文化长廊,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打铁关合苑也焕然一新,青砖白墙,典雅清新,文雅风韵的小巷,让居民感受着文艺而怀旧的生活。
环境变了,可吴师傅没变,正是因为像吴师傅这样坚守老手工技艺的匠人,唤起了大家对旧时光的回忆,让市井里增添了暖暖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