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12日大英博物馆开展
5月12日至7月10日,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个人展《背后的故事—7》将在大英博物馆3号馆展出。目前徐冰已在伦敦,为装置作品的展出作最后的准备。昨日电话采访了北京徐冰工作室徐冰助手薛峰。
提起徐冰,除了他的《天书》、《地书》以外,最为大家熟悉的作品就是用北京的建筑垃圾建造的大型装置《凤凰》。目前,耗时两年的两只大型凤凰最终落在了世博园浦西宝钢大舞台上,成了崭新的世博园中“最旧的建筑”。不过,徐冰最早用废旧物品进行装置艺术的源头,得追索到七年前《背后的故事》诞生地柏林。
会变戏法的魔术师
在薛峰发来的徐冰还未写完的《背后的故事》中,提到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源起。2004年徐冰获得首届可口可乐柏林奖受柏林美国研究院邀请,在柏林作为期3个月的创作,作品计划在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准备的《徐冰回顾展》中展出。通过和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馆长聊天得知,“二战”期间,这座博物馆丢失了很多藏品。
第二天徐冰中途转机去西班牙时,看到签票处毛玻璃背后盆栽植物有趣的效果,令他想起了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故事,再加上美术馆的大玻璃柜和那些远在德国的遗失的绘画,灵感由此迸发。最终,徐冰从博物馆作品档案中选了三件东方山水画作为素材,把透明玻璃改成毛玻璃,用一些树枝、垃圾塑料袋以及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完成了“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中的第一幅。
从正面看,这幅作品是非常典雅的东方山水画,但一旦转到背后,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画是由我们常见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寻常物件组成。“化腐朽为神奇”的徐冰,在国外艺术评论家眼中,就像一个擅长变戏法的魔术师,可以“点废成金”。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很喜欢这件作品,在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展上邀请徐冰。这次徐冰选择的是苏州博物馆所藏龚贤的《山水图》,由此做了《背后的故事—2》。这以后,类似作品模式一次次被复制推进,从韩国光洲到深圳、杭州、成都,再到纽约,第七站走到了伦敦。
艺术背后的“真实”
这个系列的前六个装置都是横向的,直接对应中国山水画手卷的形式。这次在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背后的故事-7》是首次模仿中国传统竖轴画垂直的模式。这是艺术家的一次新的尝试,为这一系列的创作扩充了新的艺术表现力。《背后的故事—7》选取的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国画家王时敏1654年所作的山水画。
徐冰的装置届时将与原作一同出现在大英博物馆3号展馆内。装置约6米高,由一个木制框架和磨砂透光的有机玻璃的光箱组成。树枝、玉米壳、麻、报纸以及从伦敦不同角落找来的废弃物,被有序地装置在磨砂的有机玻璃板背后。这些物品与磨砂玻璃的距离构成了艺术家的造型语言。当物体与磨砂玻璃板相隔一定的距离,其形象就会模糊起来,就像中国水墨画在宣纸上晕染的效果。对距离的巧妙调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从正面看,像是一幅典雅的中国传统山水竖轴。但当观众看到装置背面杂乱的物件时,则看到了空气中风景画的真实来源。徐冰觉得这作品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它探讨了中国绘画的特性。
在徐冰看来,《背后的故事》系列都是通过最普通的、大众的、不成为材料的材料,大家视觉上熟悉到已经没有感觉、忘了它们本质的东西来创作的。而且大展柜背后的走道是向观众开放的,当观众走到画面的背后,他们惊讶于原来这么典雅画面是由这些身边最不起眼的材料构成的。这件作品非常有效果,它产生于与观众心里弹性的“时间差”,在观众短暂的观看经验中,艺术的美与“与美最无缘”的物件之间发生了关联,而且是在一块玻璃的两面发生着,亲眼证实了转换。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已有一些徐冰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天书》。这次在大英博物馆的装置艺术,展示了徐冰从“文字”延伸到“绘画”领域的创作智慧。
据悉,展览完毕,此装置将被拆除。但徐冰与他的助手在现场创作的过程,将以录影的方式与观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