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银行“钱多”难题挑战央行货币*策
中新1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15日刊文说,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持续高增,但是贷款增长乏力。资金过剩表明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可喜变化,但是银行资金过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采取措施解决,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不仅考验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能力,也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策产生新的挑战。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银行业曾经为了吸收储蓄不惜代价!然而,自央行放松货币*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来,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面对自身更加充裕的流动性局面─“钱多得不知道往哪儿放”。银行资金过剩(即银行流动性过剩)之痛正在折磨着国内银行。 为此,央行一方面完善流动性分析预测体系,搭配运用回笼资金等方式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另一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均衡、合理放款,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基本建设等中长期贷款。但上述调控手段所起到的作用都将十分有限。 有关专家指出,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调控流动性过剩与中长期贷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建议通过调整贷款投向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金融产品结构,让商业银行走出这一困境。 面临“钱多”难题“在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远超过贷款增速的情况下,银行的富足资金缺乏可用的地方。”一位国有银行资金部门的人士说。这造成了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大量囤积。 2008年7月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继续提升,人民币存款的增速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19%左右,而贷款增速仅为15%左右,银行体系的沉淀资金正处于加速积累时期,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加大。 国内商业银行的存款持续高增,但是贷款增长乏力,银行成本仍在上涨。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7月间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了53.2%,其中一半以上的新增存款来源于居民户。 相比于存款的高速增长,贷款增长步伐相对缓慢。曾被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大额协议存款,最近成了烫手山芋。迫于经营成本的压力,目前包括四大行、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业,不得不“忍痛”减少大额协议存款。这类存款主要是一些同业金融机构的高息存款,其中以保险公司占比最高,规模大约在万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增长的外汇占款是前期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此次,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过剩根源有所不同。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1月外汇占款仅增加1123亿元,为2006年4月以来的次低。 央行被动回笼有关专家指出,资金过剩表明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可喜的变化,起码不再担心支付问题了。但是银行资金过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采取措施解决,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不仅考验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能力,也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策产生了新的挑战。 银行体系资金面异常充裕,金融机构拆出资金的意愿极其强烈,央行不得不从银行间市场中净回笼资金。2008年12月23日,央行以招标方式进行了500亿元的28天正回购,中标利率跌至0.9%,较上一期下降了10个基点,刷新了逾六年新低。而在一个月之前的11月25日,该利率还为1.81%。 对此,市场人士表示,在几次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刺激下,机构资金空前充裕,正回购利率不断走低在预料之中。 正回购是指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事实上,本期28天正回购在1月中旬就会到期,恰好在春节假期前夕,届时这些资金又将投放到市场上,来满足节日期间增加的资金需求。 银行信贷行为顺经济周期的偏好受到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商业银行转而采取审慎贷款行为,致使目前银行的资金出路日益趋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过剩资金的出路在哪里”是个十分现实且亟待化解的难题。 事实上,当商业银行意识到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欣喜而不是惊慌,这是一个好的征兆,表明商业银行开始反思过去的经营行为、正在学着思考未来。也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让商业银行意识到经营行为应该长期化、经营模式应该市场化、经营视野应该现代化。(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