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建筑保护杂谈
100年前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把中国延续二千余年的皇冠打落在地。1912年元旦,一个仿效现代西方民主共和制度、以国民为国家主人的共和国在南京诞生。几经变换,国家*权在1927年4月又回到南京,史称南京国民*府。
南京国民*府的成立,标志着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1927年至1937年是国民*府的*金十年。随着国民*府对全国控制力的不断加强,社会日趋稳定。作为首都的南京地处中国东南的江浙富庶之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相对稳定的社会局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六朝古都成为民国新都,新都要有新气象,于是,国民*府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古力治为民国*府制定了《首都计划》。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一部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规划,它的理念至今也不过时。按照不同的功能,《首都计划》把南京分为中央*治区、工商金融区、教育文化区、住宅区等,在不同的区域建造的建筑也有所不同,可谓百花齐放。
何为民国建筑?狭义上认为,就是建造于民国时期至今仍保存着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如中山陵、总统府、行*院等;广义上认为,虽建造于晚清时期,但在民国年间发挥过重要作用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各类建筑,如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江苏省咨议局等。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民国建筑属于中国近现代建筑范畴。民国时期,现代中国第一批建筑大师,如吕彦直、梁思成、童寯、杨廷宝、刘敦桢等登上了历史舞台,数十年来他们的理论与实践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建筑师们。东西方建筑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许多建筑独领风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时代的标杆,如中山陵建筑群。在南京出现的民国建筑主要有西方古典主义、西方折中主义、中国传统官式、新民族风格和现代西方风格等五大类。其中,新民族风格的建筑独树一帜,最为耀眼,其代表作是国民*府外交部大楼和中央医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也是一个民国建筑的博览会,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迄今为止,南京保留下来的民国建筑有两千余处,既有成片的*府机构、文教区、居住区等,如总统府、行*院、考试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颐和路使领馆区、梅园新村等,也有重要的单体建筑,如最高法院、外交部大楼、国民*府主席官邸(美龄宫)、宋子文公馆等。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经数十年风雨的民国建筑目前已步入耄耋之年,随着近年来的的规模城市建设,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在这一进程中被拆毁,如中央监狱、中央银行南京分行、新华办事处、新都大戏院、居正公馆、张治中公馆等等不胜枚举。建筑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历史符号之一,历史的载体,它物化和凝固了历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史书中无法展现的画面和场景。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不能也不应当缺少这一历史元素。仅有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而无历史文化建筑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南京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南京,所能见到的老建筑除了明清时期的就只有民国建筑了。当然,由于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是砖木结构,不像西方建筑多使用石质材料,不易保存是它最大的缺点。自然的毁损和兵火的摧残给老建筑带来的破坏我们无法掌控,但是,城市建设中的毁坏却是可以控制的。
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忧虑。针对这种任意毁坏、不加区分地拆除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建设,有关部门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制定规划和保护方案,着手保护包括民国建筑在内的各类历史遗存,为文化古都保留最后的历史记忆。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专家学者不断提出民国建筑的保护问题。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关注南京民国建筑这个重要的历史遗存,并通过相关渠道于2006年向江苏省*协提交了保护和利用民国建筑的提案,得到了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重视和批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保护文物的认识不断加深,有关部门对于民国建筑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一些规范相应出台,比如南京市制定了“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措施,对于民国建筑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即便如此,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工作可做。因为,民国建筑的寿命虽有期限,但是,保护民国建筑的工作是无期限的,只要有一幢民国建筑存在,保护工作就不能停止。
了解是保护的前提,对现存的民国建筑做一个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为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展开奠定扎实的基础。哪些民国时期建造的建筑可以列为受保护范围,需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以便有关部门参照执行。除前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标准外,如果建筑本身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城市风貌,成为延续城市社会生活的纽带,这样的民国建筑也是应当得到保护的。比如,钟岚里、百子亭、慧园里等这样成片的民国时期一些普通百姓居住的社区、街区。把这些社区、街区与重要的民国建筑结合起来加以系统的保护,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城市社会生活发展的肌理,展示出城市发展某个历史区间的片段,使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至于出现断层。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新的建筑材料修缮步入老年的民国建筑,可以使民国建筑焕发青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为当代人乃至后人服务,展现民国时期南京辉煌的建筑文化。对于已经列入文保单位的民国建筑,在厘清其历史脉络的前提下,应当为每座建筑建立相应的档案。不仅记录其历史,更要记录其当下,以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材料。比如,它目前的保护状态、是否修缮、如何修缮、修缮原则、使用材料、内部功能是否改变、修缮者、修缮经费、使用者的情况、修缮后的使用年限、今后的保护方案、责任单位等等。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使用,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多年不用或无人居住的老建筑很快就倒塌的例子。当然,过度的使用对于建筑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致命的损害。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民国建筑由于超负荷使用而遭到毁损,显得破败不堪,摇摇欲坠。对于超负荷使用建筑的情况,要根据建筑本身的承受能力,采用合理的方式逐步减少使用者,使得该建筑处于一种合适良好的使用状态,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建筑的用途可以变更,比如原先是居家使用,以后变成纪念馆、办公楼、茶馆酒吧或俱乐部;也可以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增加新的生活设施,方便使用者,但是其内部结构不宜进行大的改变,否则将是致命性的损害。
在当前的民国建筑保护工作中,有关部门的保护重心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府建筑、公共建筑、名人故居以及历史片区等,这是必需的。但是,在重点关心这类建筑的同时,也应适当考虑民国时期*事建筑的保护问题。众所周知,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南京成为抗战前线,国民*府为守卫南京,在南京周围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其中以钢筋水泥修筑的堡垒数量最多,至今南京周围仍留存了不少这样的建筑。即便在游人如织的梅花山景区,今天还能见到这样的堡垒。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事设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被逐步废弃,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且,由于它单一的*事功能使得后人无法对其进行再利用。抗日战争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这些*事建筑既是重要的民国建筑,更是重要的抗战见证,记录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抵御外侮的血与火的历史。所以,现在有必要把这些*事设施列入民国建筑的普查范围,选择其有代表性的建筑,予以修复,恢复原貌,按照战时状态重新布置,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告慰先人,激励后人。
以上仅仅是针对南京的民国建筑而言,放眼国内,有着大量民国建筑的城市不在少数,如上海、武汉、天津、广州、重庆等等,都存在着保护问题,都有各自的保护措施并且卓有成效。今年是辛亥百年,作为时代的见证,这些民国建筑在历经百年的风雨后仍然能够以挺拔的身姿、抖擞的精神向世人言说着那段沧桑的过去,是我们的荣幸,时代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