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义乌商报
清代年画《闹元宵》
概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元夜、灯节。义乌各地有“闹元宵”的习俗,盛况不亚于过年。
内容
旧志里记载称:“元宵:自十三日夜,四街各设竹棚、彩障,悬灯其上。祠庙皆盛张灯,游观达曙。或以火药为锦树之戏,至十八日乃止。”〔(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三”“元宵”“三十二页”〕
清·无款《升平乐事图·元宵灯节》“第十开”之“兔灯、鹿灯、鹰灯、狗灯”
1.自十三日夜,四街各设竹棚、彩障,悬灯其上。
元宵之夜,义乌城乡各地,家家悬灯于门前,意为“满堂红”。品种虽多,但以纱灯、花灯为主。纱灯灯架精雕细刻,漆红描金,纱面彩绘人物故事,图案精美,锦饰上罩挂以流苏,制作精细,十分名贵。有的灯罩,三面书写着“安太平”三字,观者可随便念成“安太”“太平”“平安”,显示出制作者的才智和巧思。所用之灯一般灯市购买,但以自家制作为上,方才各呈其能,献艺夺魁。
佛堂百子灯:目前,义乌最有名、工艺最精美的花灯,当属金华市非遗名录———佛堂田心村的百子灯。
百子灯用彩色纸裱糊加厚,用花针刺出图案,再拼板成灯。由于没有灯架支撑,所以,要做好一只漂亮出彩、形状各异的百子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尚阳大珠灯:珠灯一般陈设在祠庙内,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影像是南宋·李嵩的《观灯图》。由于工程艰巨,所费不赀,所以,非名门望族、豪门巨室,所能置办。
动物灯:义乌旧时过元宵节,还有供儿童玩的、装上轮子可拉的兔子灯,手提的鲤鱼灯、荷花灯等。
清代年画《满堂红》
2.祠庙皆盛张灯,游观达曙。
在义乌佛堂的《洋川贾氏宗谱》里,记载有:明朝永乐、正统年间,于每年的正月十八,在双林寺傅大士神位前,奉迎重达百余斤大花烛的事。
昙颖府君舍基建双林寺传
梁普通年间,善慧大士傅翕,字元风,在于双梼树下结庵。赐濑里昙颖贾公,与角其地,大士即以自转藏化之,公欣然以地方十里许,罄舍建寺,愿为檀越,誓为佛亲,兴废不一。
迨至宋绍兴二年(),公之裔孙修职郎,讳渊,字巨源,行千一者,家业丰厚,复捐资广募,重兴其寺,铸造洪钟,高九尺,口厚七寸,重一万斤。
迄至皇明永乐、正统间,又是泗里派祖,讳茂盛,乐善好施,倾资结缘。同住山比丘如嵩、道敬、天静、昙锡等慕鼎,众建殿堂阁等宇。
每于新岁,浇造花烛一株,约重百余斤,递年于正月十八,昙颖公寿旦之期,迎送大士佛神位前燃点,庆贺龙华,祝延圣寿,世世子孙,永承万祀云。
双林住山比丘如嵩,奉檀越主、洋川贾宅诸英彦。诗曰:
双梼鈇立翠参天,金刹名扬不语禅;
檀越奉香惟一姓,佛身化善已千年。
莫生人我荒心废,长与儿孙种福田;
请问云麾梁上将,同时说法究因缘。
日·中川忠英编著《清俗纪闻》“卷一”“元宵”“一二页”
3.或以火药为锦树之戏,至十八日乃止。
此段古志记载不详,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词话》的描述中,知道一个大概的情况,并且肯定精彩好看。
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西门庆与众人在楼上看,教王六儿陪两个粉头和来昭一丈青在楼下观看。玳安和来昭将烟火安放在街心里。须臾点着,那两边围看的,挨肩擦膀,不知其数。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观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但见:
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最高处一只仙鹤,口里衔着一封丹书,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钻透斗牛边。然后,正当中一个西瓜炮迸开,四下里人物皆着,觱剥剥万个轰,雷皆燎彻。彩莲舫,赛月明,一个赶一个,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紫葡萄,万架千株,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泊。霸玉鞭,到处响亮;地老鼠,串绕人衣。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银蛾金弹,施逞巧妙难移。八仙捧寿,名显中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黄烟儿,绿烟儿,氤氲笼罩万堆霞;紧吐莲,慢吐莲,灿烂争开十段锦。一丈菊与烟兰相对,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楼台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村坊社鼓,仿佛难闻欢闹之声。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鲍风车儿,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总然费却万般心,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明·兰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二回:豪家栏门玩烟火,贵客高楼醉赏灯”“十页”
明代佚名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宫内摆设卖元宵摊点,图中标的“雪白芝麻”即指芝麻糖馅白汤圆。
4.吃汤圆
汤圆是元宵节之节食,据明·黄一正《事物绀珠》的记载:汤圆创制于周公之手,“汤圆:周公制。”
做法一般有包汤圆和滚汤圆两种办法。
宋末元初浦江人吴氏在《中馈录·甜食》中记载有“煮沙团方”:“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成或滚汤内煮,亦可。”这应该是包汤圆之法。
滚汤圆的办法:则是用糖蜜果仁为馅,在米筛上用糯米粉层层滚缠,渐成圆颗,大如龙眼,煮熟即成。
5.迎龙灯
义乌迎龙灯的活动,通过查考古代义乌旧志发现:最早的记载是在嘉庆年间修的义乌县志。那么就可以认定:义乌迎龙灯的活动始于清朝乾隆年间。
为木龙、纸龙及奎像缀灯,联属迎之。———(嘉庆)《义乌县志》“卷七”
迎的长龙灯,在古志里称为“桥灯”,“村乡作桥灯,雕龙头尾,中以小灯,燃绛蜡连属,长者至数百丈,鼓吹而迎。”
龙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以竹篾扎成龙头状,紧插于木板上,糊上棉纸,喷上白矾,绘以颜色,就成“灯头”,也就是旧志中称的“纸龙”。也有灯头用整段樟木雕琢、真漆描金而成,也即旧志中称的“木龙”。灯头的装饰非常讲究:腮挑龙须,嘴衔龙珠,鳞片贴金,加以云彩相间,龙角及颈,均披彩绫红绸,龙背上插以旌旗数面,两侧围以绣幕,用铁杆接上高低二层琉璃灯,头前悬挂一串彩球,龙须以黑白分其老幼;
龙身由若干节长条灯板组成,每节灯板,插红灯笼两个,讲究的还画以云朵、花鸟、虫鱼、人物等,鲜艳夺目,栩栩如生。每节灯板两端,均有圆孔,连接时,两节灯板,只要对准圆孔,插上一圆木柄即可;
龙尾,单独成节,呈尾状,也披红绸。
出迎时,每节灯板相接,连成一条长龙,灯火辉煌,照彻夜空。
迎灯开始,前以火铳开道,鞭炮声震长空,接着是堂名灯、高灯、唢呐、锣鼓伴奏、龙虎旗、长旗及各种彩旗和手持香烛之头手等组成的仪仗队开道引路。仪仗队后即为龙灯。龙灯之后紧跟“什锦班”殿后,边走边吹打,如“花头台”“花八仙”等,乐声悠扬,热闹非凡。
迎龙灯路线则十四夜不出村,或绕村屋,或圈晒场,或奔街道,或转巷弄;十五夜,要出村迎赛,或龙头赛高,或灯列赛阵,此时,各灯列圈奔滚绕,尽显其技,表演花样有“盘屋柱”“剪刀股”“铁索环”“梅花形”“青蛇溜”“麦饼挑”“肚里滚”“荷花旋”“双开门”等。此时,随着迎灯者穿梭来往飞跑,周旋奔驰,动作惊险刺激,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现场的观众则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此时的气氛被应接不暇的精彩表演,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赛灯高潮。十六夜,龙灯要出迎郊野,挂山岗、转田埂、绕溪流、转池塘,以驱瘟神,祈求风调雨顺。
如摆“灯斋”,则上香点烛,陈设供品,鸣放鞭炮迎接。给灯头披红、上烛,分别犒赏馒头:一节灯板一双,灯头加倍,也有按烛犒劳,一支蜡烛一双,仪仗队每人一双。此时,什锦班坐唱“龙虎斗”“百寿图”等助兴。摆斋的这一天,内外灯火通明,东家无不遍邀宾客,大摆宴席,招待亲友来观场。求子心切者,常以新买的红烛,换取灯头上的残烛,照之床下,讨“早生贵子”的采兴。已生小儿的,头年也要向龙灯摆斋,以表敬谢。
迎灯结束,于拆灯前几分钟,要耍一次“拉灯”,原系头先尾后,尾从头行,而此时,却头随尾拉,步步后退,以拉龙头落地为大吉,“落地”即及地,讨“及第”之彩。至此,各自拆灯回家,俗称“龙上天归位”。灯头上装饰,如龙须、龙鳞等常被抢夺一空,得之者认为“利市”。用龙须丝线,给小儿系带,认为可无病灾。灯头上的各式大小彩灯,则分送村中新婚夫妇,俗称“送丁”,意能早生贵子。给灯头披挂的红绸被面,俗称“挂红”,大家竞相购之,其价高出数倍,谓得之者能家道兴旺。
起源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三官又称三元,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即尧、舜、禹,分别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地位尊崇,仅次于玉皇大帝。
据古书记载:“明·郎瑛《七修类稿》云:元宵前后三夜放灯,起自唐明皇。谓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上元乃三官下降之日,故从十四、十五、十六三夜放灯。”(民国版《古今笔记精华录》“卷二”“事原”“一页”)。中国的元宵节张灯发端很早,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祀神的先声,但兴盛大概应该在唐朝。
宋·马麟《三官出巡图》描绘三官出巡,分列画幅上、中、下三层,乘云驾水、旌幢扈从,布局紧凑。除仙人外,更有造型多变、表情生动的鬼卒。传说诸神为保护众生,出巡可察人世善恶,以此决定人间祸福。上元乃三官下降之日,每个人都迎神接福,谁也不敢马虎。
也正因为“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过元宵节,一定要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和灯火通明,方能娱神、方才吉祥。
由此理念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历千年而不衰。
(原标题《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齐欢腾———看义乌古人正月十五如何“闹元宵”》,原作者傅健。编辑楼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