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华兹华斯
袁隆平院士在农田1
通常,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伟大人物身后,都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也是如此,他也有位了不起的母亲。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女士是扬州人,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曾担任小学教师。袁隆平的大哥出生后,袁隆平的母亲便辞去工作,安心相夫教子。
袁隆平的母亲非常喜欢哲学,酷爱读书,她喜欢用书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塑造端正、美好的品格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小时候,母亲给袁隆平讲“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传奇故事,京娘和赵匡胤分别后,不久在战乱中死去。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把他带出险境,传说这是京娘死后特地化为萤火虫赶来相救。
在袁隆平幼小的心灵中,认为萤火虫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这引导了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也让袁隆平立志做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有用之人。
袁隆平6岁的时候,一家人迁居到了汉口。母亲带袁隆平兄弟俩游览了汉口附近的神农洞,这里供奉着炎帝的塑像。母亲带他们向炎帝恭恭敬敬三鞠躬,并且告诉他们,炎帝兴修水利、耕地播种,收获五谷,造福百姓,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不少人饥困交加,对炎帝的故事向往不已,也在心里默念,我长大以后,也要像炎帝那样勤于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好让穷苦的人都能吃饱饭。
袁隆平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
年,日本侵华战火吞噬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袁隆平一家为避难迁往重庆。10岁不到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长江上的纤夫们穿着单薄的破衣裳,裸露的腿上生起了紫红色的冻疮,吃力地拉着纤绳。善良的母亲用孩子们用过的床单裁剪成衣服送给纤夫们,纤夫们感动不已。
袁隆平在这里学会了游泳,还被同学们称为“浪里白条”。每天放学后,袁隆平都会带着弟弟和小伙伴们一起跳入嘉陵江游泳。
一天傍晚,袁隆平带着弟弟在江里游泳时,突然响起来急促、凄厉的空袭警报声。
父亲赶紧带着他们冲进防空洞。很快,日*飞机就把炸弹倾泻下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民房和高楼一片火海,美丽的山城陷入灾难之中。
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侵华日*的暴行,让他学会了终生不忘的抗日救亡歌曲,也让他自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在袁隆平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曾经跟他讲过的那些关于土地的故事。这让袁隆平更加坚定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没事的时候,他还会经常到重庆郊外游玩,手里捏着柔软的泥土,闻着泥土发出来的淡淡清香。
或许就是从在重庆的那些日子开始,袁隆平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土地产生了浓郁的感情,凄厉的警报声和震耳欲聋的轰炸声,让他痛楚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正在被侵略者摧残,这是国难,激励自己要做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
袁隆平院士参加母校周年校庆3
年,袁隆平一家跟随父亲迁居南京,第二年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着他的第一个人生抉择:该报考哪所大学呢?
袁隆平的父亲当时在南京*府担任科长,在他眼里这个善于思考的儿子是个优秀的孩子,他希望儿子能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以后学有所成,就能够在*府担任重要职务,必定比自己更有出息。
但袁隆平的脑子里回旋、留恋的却是他曾经生活过的桃园和汉口那些美丽的地方,那里不仅有他美好、快乐的童年记忆,更有令他心驰神往的泥土的芬芳气息。
当父亲郑重问袁隆平未来的志向是什么的时候,袁隆平用坚毅的目光看着父亲,缓缓地说,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农业科学家。
父亲对儿子的回答感到诧异,带着提醒的用意,父亲又追问了一句,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了庄稼味儿的学者吗?
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父亲:如果这世间没有庄稼味儿,只有硝烟味儿,那该多么可怕!母亲在旁赶忙打圆场,提醒袁隆平应该考虑一下父亲的意见,但也肯定了袁隆平的理想,认为立志学农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着,袁隆平和父母都陷入了片刻的沉默,袁隆平多么希望父母能支持自己的决定啊!父亲在沉默了片刻后,问袁隆平决定报考哪所学校,袁隆平回答想报考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所幸的是,开明的父亲终究还是理解并尊重了儿子的选择。后来,每当袁隆平回忆起人生第一次最重要的抉择时,始终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曾把自己比喻为一粒种子,如果没有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这粒种子怎么能发芽呢?
袁隆平在“巨型稻”试验田4
年8月,袁隆平离开南京,进入重庆相辉学院,第二年,相辉学院和若干大学调整重组为西南农学院,后来又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自踏入大学伊始,母亲就在来信中谆谆告诫袁隆平要多看书、多思考、多提问。于是,袁隆平就开始接触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这些名家的观点和思想在他脑海中不断发生碰撞,促使他反复进行比较和研究。
袁隆平在对这些名家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反复比较和研究后,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其中的科学知识,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整个大学时代,袁隆平都是用这种思维来进行学习和探索的。
当许多人都对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推崇备至的时候,袁隆平却没有盲从,而是习惯于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去总结,去感悟,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结论。
切莫以为大学期间勤奋好学的袁隆平就是个书呆子,恰恰相反,袁隆平不但不是书呆子,还是个爱好十分广泛的活跃人物。喜欢唱歌,喜欢乐器,甚至拜同学为师,能拉一手不错的小提琴。
当然了,在袁隆平的兴趣爱好中,怎么能少得了游泳这个项目呢?年春季,袁隆平作为西南农学院的运动员参加西南地区第一届运动会,袁隆平取得了游泳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这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此可见袁隆平绝不是个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而是个时时刻刻关心祖国命运的热血青年。
举国掀起抗美援朝热潮时,袁隆平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因为各方面出色的条件,袁隆平被录取为八名飞行员之一。当时国务院作出决定:考虑到急需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经济建设,所以,大学生一律留校继续读书。
袁和平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5
快乐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虽然袁隆平也曾希望自己不要离开生活了12年的重庆,能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
但在经过了剧烈的思想斗争后,袁隆平作出了郑重的选择,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年夏,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紧接着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他成为了这所农校的教师。
这所农校是由古老的圣觉寺改建而成的,校园被雪峰山环抱,沅江水穿过峡谷奔流而下。静谧、幽深的环境似乎也在提醒袁隆平,不正可以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袁隆平就这样开始了他在安江农校的教师生活。袁隆平的课讲得很生动,又透彻,学生们听他的课,很愉快,感觉是一种享受。
这些学生大多是朴实吃苦的农村娃,学生身上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也无形中感染了袁隆平,让他坚信自己在这里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那时,正是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大行其道的年代,袁隆平带着学生们按照这两位生物学家的学说进行了多种作物的无性杂交试验,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农作物新品种。袁隆平的试验成果备受赞誉。
年,袁隆平将嫁接培育的那些特殊种子适时播种,可长出来的作物却令他非常失望,月光花与红薯嫁接的种子长出来依旧是月光花,而没有红薯的踪影。这让袁隆平对无性杂交研究开始动摇,也对苏联生物学家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于是,袁隆平开始了深入灵*的思考,进行这样的无性杂交试验,前途在哪里?
油画: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
面对现实中亲眼目睹的试验结果,袁隆平心里慢慢开始滋生挑战权威与传统观念的种子,他始终认为,科学就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学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然此路不通,那就不能固执地抱残守缺了。
在现实面前,袁隆平不得不舍弃自己耗费多年心血的成果,这种选择与舍弃的痛苦可想而知,但袁隆平终究作出了理性的选择,要大胆探索新路子!
在这期间,袁隆平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两部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毛主席著作中提出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源于社会实践”的著名观点,让袁隆平拨云见日,开始着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袁隆平在吸收借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理论的基础上,把此前研究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所得的成果,以及研究达尔文、魏斯迈的心得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进行反复比较分析。
在长期工作中,袁隆平慢慢养成了时刻用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年初春的一天,袁隆平在一个橘园里看到橘树枝头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百花,长势极好,让人陶醉。
但这时候他看到一个果农用剪刀把长了许多小花的枝条全都剪掉了。袁隆平忍不住对那果农说,把许多橘花都剪掉了多可惜啊!果农说,花长得太密,难结果啊!
果农的话犹如一道闪电掠过袁隆平心头,让他深受启发:自己不正像这橘树一样吗,橘树的花太密而难以结果;自己的人生目标太多了,也就难以实现啊!
于是,袁隆平想到自己已到了而立之年,该选准自己的拼搏目标和科研课题,再也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斧子了。经过慎重思考,袁隆平认为粮食作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水稻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正是稻米养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吗?就这样,袁隆平从这年春季开始,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是学校分配给他的半亩自留地。
从这一刻开始,袁隆平就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又充满挑战的研究杂交水稻的伟大之路!
谨以此文向平凡而伟大的袁隆平院士致敬!也热切盼望中国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向袁隆平院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