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7.7%!史上最高通胀“剪刀差”5月猪价大降拉低CPIPPI破“9”或加速赶顶
6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CPI、PPI数据。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上涨1.3%,环比下降0.2%。其中,生猪生产不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增加,5月份价格环比下降11%。5月份PPI同比上涨9%,涨幅较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5%,比上月扩大3.5个百分点,两者双双刷新年以来的新高。
尽管5月中国已开始出手稳定大宗商品价格,部分黑色系价格也出现明显回调,然而,此前涨幅略有放缓的油气等能源类原材料5月再度加速上涨,进而带动多个大宗商品品类出现价格跳涨。受访专家认为,PPI中生产、生活资料剪刀差扩大,说明涨价向终端传导难度较大,如此迅猛的大宗商品涨价缺少持续性支撑,PPI可能在三季度继续高位震荡,并在四季度小幅回落。
由于CPI仍相对稳定,PPI中上下游结构分化明显,经济复苏存在不平衡性,货币*策收紧并无法解决这种结构性失衡问题,未来*策需更加注重帮助中下游企业纾困。
数据发布同日,国家发改委还召开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密切跟踪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切实做好价格预测预警工作。
CPI同比温和上涨
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环比下降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年初以来上升了2.4个百分点,整体走势温和。
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3%,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具体来看,食品中影响CPI最明显的仍是猪肉价格。5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3.8%,影响CPI下降约0.5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CPI同比涨幅连续三个月扩大,主要原因是内需回暖,居民对非必需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带动物价走高抵消了食品价格同比走弱;同时,去年物价低基数也是推动这几个月消费者物价“快速”走高的原因。但1.3%的增幅仍不及预期,主要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近段时间生猪养殖户将“压栏”肥猪集中上市导致生猪价格下降较大;二是果蔬价格走弱。
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7.6%,有关方面预计今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
周茂华认为,猪肉价格下行空间预计有限,主要是目前生猪养殖已经亏损,同时,玉米等饲料价格持续走高,养殖户与销售商降价的意愿低。另外,随着猪肉消费需求的逐步增加,有望对猪肉价格起到稳定支撑作用,下半年节假日前后猪肉价格可能存在一定幅度反弹。但考虑到国内生猪价格缺口缩窄,季节因素扰动有限,市场预期稳定,生猪价格将保持在较窄的幅度内波动。
展望下一阶段,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6月CPI和PPI涨幅仍将扩大,CPI可能接近2%。随着翘尾因素回落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势头放缓,三季度PPI涨幅有望趋稳回落。翘尾因素显著回落叠加猪肉价格处于低位,CPI涨势将保持温和,预计维持在2%左右。
大宗狂飙,PPI超预期破“9”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PPI数据时指出,在9%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0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6.0个百分点,扩大1.7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5月PPI破“9”超出了市场预期,“此前大家普遍预计可能会破“8”,之所以PPI大幅超出预期,除了5月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品类连创新高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变量是,此前涨幅略有放缓的油气等能源类原材料再度加速上涨,进而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几乎全产业链的强劲上涨”。
5月大宗商品出现了全线飙涨,价格涨幅相较上月均有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99.1%,扩大13.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8.1%,扩大8.1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4.3%,扩大10.5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0.4%,扩大3.5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29.7%,扩大16.4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0.9%,扩大3.4个百分点。
在王*看来,国内的保供稳价可能在煤炭、钢铁、螺纹钢等黑色领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中国在原油、铁矿石、除铜之外的有色金属等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微乎其微,后者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的波动,而非国内调控。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6月份PPI继续冲高的概率偏大,不排除破10%的可能。“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如国际原油价格仍在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强化新涨价因素;二是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预计6月份在2.5%左右,仍是年内次高水平。”
从中长期看,伍超明指出,拉长的全球商品需求修复周期和受限的供给能力,决定此轮大宗商品周期持续时间偏长,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持续一段时间,三季度PPI可能继续高位震荡,但考虑到国内需求恢复持续慢于供给、国内产业链相对较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能部分对冲输入性通胀压力,加上翘尾因素的较快降低,预计四季度PPI将小幅回落。
王*则认为,随着原油重新加入上涨行列,三季度的PPI可能会形成一个高位的平台,很难出现顶峰式的快速回落。他强调,5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显著大于生活资料,说明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从生产端向终端消费的传导较为缓慢,“如果没有终端需求的响应,上游行业的通胀很难保持这样的上涨斜率,加上国内*策的调控,见顶只是时间问题”。
PPI向CPI传导压力初现
值得注意的是,CPI和PPI“剪刀差”进一步拉大,达到7.7个百分点的历史高点。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在向CPI传导,但仍处于压力初现阶段,长期来看,PPI传导会逐步得到刚性释放,CPI上涨幅度会更加明显。
通胀抬头是否会影响货币*策?周茂华表示,5月的通胀数据对目前的稳健货币*策影响有限,因为国内通胀是结构性的,同时,从PPI同比与CPI同比分化看,目前上游涨价对终端消费价格传导仍不明显,目前市场对于接下来通胀“触高回落”走势预期较为一致。
周茂华指出,PPI高企对国内工业可能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这有助于提振整体工业企业利润,但也挤压了部分下游制造企业的利润;同时,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长时间偏离基本面过度上涨,可能会向部分行业发出“错误”信号,导致少数行业扩张产能造成过剩。
白明则提出,今后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