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晨报作者:徐妍斐
“师傅,这双鞋帮我看看?”
“噢哟,你这鞋跟移位了!”
这样的对话,常年在田林三村的弄堂口上演。
三十年来,这儿都驻扎了一个修理摊。摊主今年七十了,姓曹,大家都叫他老曹或者曹师傅,无论是修鞋、修伞、修拉链、配钥匙……他都能做,而且手艺精湛价格特别实惠,附近居民都把他当成宝。
“毕竟现在这样的摊头已经很少了,外面有修鞋的铺子价格也‘辣手’,不是这种性质的。如果家附近没有曹师傅,那鞋子换了只能扔。过日子的,舍不得呀!”居民们如是说。
还有很多更远地方的顾客“慕名而来”。
大家都对老曹说:“你要多做几年呀!”老曹乐呵呵的,笑着回答:“只要我还做得动,就多做几年!”
鞋子“便宜”了,街头巷尾的修鞋匠难找了
曾几何时,上海每个小区弄堂里都会有这么一位修鞋匠,大家习以为常,凡是一家人脚上穿的鞋子坏了,总要拿过去修一修,修鞋的钱可比买鞋的钱省得多了。
那些年月里,鞋子是价格不菲的重要服饰,不穿坏到修得没法再修,轻易不换。
来找老曹修鞋子的赵女士回忆起当年:“我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工资只有39元一个月,我记得很清楚,他帮我买双13.8元的皮鞋,他身上只有10元,我自己出了3.8元。”一双鞋就是1/3的月收入,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而如今,工资大几千、万把块不稀奇,而随着生产力的跃升,电商上几百块甚至几十块的鞋子到处是,鞋子作为刚需品占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于是,上海滩的修鞋匠们慢慢地开始少了。
如今,若哪里还驻扎着一个修鞋匠,大概率会成为附近居民的“口口相传”:“那儿有个摊,摆了许多年了,还可以修鞋!”
赵女士这次来找老曹修的,是女儿将近两千元的一双船鞋:“跟有点坏了,找曹师傅来修一修,相信他的手艺。”她说,现在家里只有女儿的鞋子还值得修,她自己的鞋子就不修了,“我喜欢穿几百块以内的鞋子,坏了么就换双新的,穿起来还新鲜。”
白领小苏来找老曹修伞:“这把伞是以前玩论坛时团购订做的版伞,用了好多年,已经绝版了,所以才来修。如果是普通的伞么坏了就扔了。”谈起老曹这里还能修鞋,小苏说,“多数鞋子没坏我都已经不想穿了。但如果是我非常喜欢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鞋子,我会考虑修。”
市民需求的减少,让当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修鞋摊逐渐消失了;需求的仍然存在,让曹师傅这样的修鞋匠还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摆摊三十年,手艺随居民需要越来越丰富
三十年前,老曹带着补鞋机、剪刀等一些简单的修鞋工具来到上海,看上了徐汇区田林三村,在这里驻扎了下来。
在老家时,他就差不多攒了十年的修鞋手艺,解放鞋、布鞋修起来最拿手。而到了上海,他发现,顾客拿来的鞋子里,皮鞋变多了。
一双鞋,坏的方式可以有各种各样:鞋底磨穿、鞋跟挪位、鞋边脱鞋面开裂、掉漆、磨损……老曹每拿到一双鞋,目测一下损坏程度,就会报出一个修理时间,短则几分钟立等可取,长则几个小时,让顾客把鞋先放他这儿到时候再来取。
“以前的鞋子缝线的多,牢,质量好,修起来也比较麻烦。现在大多数用胶水,修起来容易一些。”老曹告诉记者,他刚开始摆摊时,工具很少,修理的也只有鞋子,渐渐的,随着居民需求的增加,他的修理工具也越来越多,掌握的修理手艺也越来越丰富。老曹打开了自己日常携带的包袱皮,里面既有补鞋跟的牛筋底,也有修阳伞的各种金属钩……林林总总有数十种。“居民需要了,我就去买了。”
从最初的修鞋,到后来修雨伞、修拉链、配钥匙……居民们有什么物件坏了,都会拿过来让他看一看。修鞋、修伞自不必说,单修拉链一项,小到孩子的书包,大到家中的被套,都要拿过来让他修一下。
一名小区内的居民对记者表示,老曹收费很实惠,比外面的修理店便宜很多,“举个例子,一双鞋子同样的毛病,拿到外面的店里修,动不动三五十块,有时候还有八十块,老曹这里就收10块钱。”
“曹师傅在这里,为我们省了好多钱。现在这样的修理摊少了呀!如果附近没有,那就只能扔掉买新的了。”另一名拿着白色皮鞋来让老曹修的居民这样说。
数十年如一日,“让居民方便”是坚持的初心
对于记者前来采访一事,老曹异常低调:“哎呀,这个别写了吧,都是这样修的呀!”居民们却不同意老曹的低调,纷纷在旁边劝他:“这个值得好好写一写,像你这样的‘良心修理师傅‘’现在太少啦!”
虽然认为自己做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老曹也能感受到,像他这样的已经少了。当初带他入行,与他一起来上海的修鞋师傅几十年前就转行了,他却留了下来。他也曾短暂地走南闯北,但最终在田林三村待了三十年。
谈起为何能坚守这么就,老曹的话语十分朴实:“让居民们多一点方便,我也多一点收入。”与居民们有了感情,也是他舍不得离开、常年坚持下去的理由。
对于老曹的为人,有相熟的居民直夸:“曹师傅手艺好,人也超级好,这么多年我们都离不开他了。”
除了摆修理摊,老曹还积极参加小区的便民公益服务。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学雷锋”“三八妇女节”等主题活动,义务帮居民们修理东西。
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全市发展壮大市场主体“32条”,指出要“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探索实施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模式。
经多次调研,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现制约个体户发展最大的堵点就是“场地”。针对这一问题,徐汇区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模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近日,包括老曹在内的首批社区服务“工匠”们拿到了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
老曹的摊位头一次有了个正式名字,叫做“老曹修理部”,登记在田林街道社区*群服务中心。每周二上午,他只要有时间,都会到这里来参加“便民服务周周见”活动。田林街道社区*群服务中心里也公开了老曹的联系方式,居民要修什么都可以提前联系他。
仅记者采访的时间内,老曹就接到了两个来自居民的电话,和他们约定了下午的修理时间。居民们说,面对小区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或残疾人士,曹师傅有时还会上门帮修。
过去的修鞋匠很多,学修鞋手艺的人也多,但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很少。“我儿子上班,孙子读书,都不做这行,我这套东西以后以后也没人传啦!”提起修理手艺的传承,老曹看得开,也稍稍有些感叹。
成为了“正规*”,老曹心里也高兴:“居民需要,*府扶持,才让我领到了营业执照。那我也发挥余热,再多做几年,什么时候退休还没想好!”
视频来源:徐妍斐
图片来源: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