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被发改委约谈 反垄断调查结果即将公布,热点资讯,
“这段时间一直在加班,10天后就会对外公布最后结果。”由于正在约谈一家跨国公司,这位直接参与此轮反垄断调查的官方人士8月7日在电话中只留下了只言片语。
即使调查工作已进入10天倒计时阶段,“黑名单”依然在被高频次地刷新。《华夏时报》随后从该人士处获悉,正在被约谈的正是此前惟一没有“入围”的德系豪华车品牌三强之一的宝马[微博],“这几天加班就是在和宝马谈话。”而就在约谈宝马之前,调查组刚刚完成了对12家日系车企的调查。
8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克莱斯勒、奥迪存在垄断行为,12家日系车企也已被查实存在“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奔驰是否存在垄断行为,目前还在调查取证中。
“我们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和律师意见的基础上,对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一些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违法的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
面对面博弈
“今年要把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石油、电信、汽车和银行业作为反垄断目标。”在今年年初的国家发改委新闻通气会上,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对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媒体透露。事实上,肩负价格监管重任的发改委,从去年开始就已频频发力。
据悉,发改委在2013年5月接到反映IDC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举报,6月份启动反垄断立案调查;对高通[微博]的调查则是在2013年11月启动,源于有企业反映高通的歧视性收费。调查期间,发改委称掌握了相关文件资料。
发改委内部人士表示,发改委将在多个领域开展反垄断调查,价检执法团队新增170人。而按照发改委的说法,这支队伍未来将达300人。但据了解,至今这一目标尚未实现。在2011年,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被更名为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下设三个处室,但人员一直很紧张。
“被调查的企业开始并不配合。”上述官方人士称。面对调查取证难、人员缺少、被调查企业精于周旋等现实问题,这些一线人员希望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反垄断“战斗”中。而像宝马、奔驰这些深谙生存之道的跨国企业,更深知舆论的力量。
7月30日,某知名财经媒体的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一篇名为《宝马中国[微博]售后高管:8年前就鼓励4S店分销原厂配件》的稿件,文章旨在强调“宝马不存在对技术和零配件的垄断”。同一天,一篇《为什么“我”没事?》的类似文章也出现在某站,文中接受采访的均为宝马中国主管售后服务的副总裁康波。这两篇文章的刊出,距离奔驰首次接受反垄断调查时隔1个星期,宝马似在为此撇清关系。
8月7日获悉,宝马已进入约谈程序时,再次打开该财经媒体微信公众账号,文章已被删除。8月7日晚21点49分,邮箱里收到宝马(中国)公关公司发来的一篇名为《宝马售后服务强化“透明度”和“开放性”》的公关稿,文中提道:“宝马宣布,8月11日起,进一步下调原厂零部件的批发价格,包括车身、压缩机、发电机、电瓶和刹车盘等在内的2000余件产品,平均降幅达20%。”这样“积极”的态度,与之前力图与垄断撇清关系的奔驰如出一辙。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奔驰已两次下调售后零部件价格,但这并未阻挡住反垄断局对其的调查取证。8月4日,上海市发改委、江苏省物价局所属的反垄断局组织力量,对奔驰上海办事处进行了调查。同时,江苏省物价局反垄断分局也开始对苏州、无锡、丹阳等5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进行反垄断调查。
本报8月7日拨通奔驰(中国)相关负责人电话,已处于关机状态,而奔驰上海办事处负责人电话则一直无人接听。
对于国家发改委提到的12家日系车企,丰田、日产、本田等企业对媒体的回复则是统一口径:“关于具体的调查或交流没有办法介绍”、“不太清楚反垄断这件事”等等。
尽管如此,某日系品牌中国区的一位内部人士还是向本报透露:“我们的确接到了发改委的公函,但不知算不算(反垄断)调查,且现在已经结束了。”而另一日系品牌中国区高管则在私下里发出了肺腑之言:“最近感觉很累,好像这些事(包括反垄断调查)都离我们很近。”
有消息称,12家日系车企中几乎全部为零部件企业,其中两家是日本精工和日本NTN,这两家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轴承生产商,日本精工在辽宁和安徽都有投资生产基地。但该消息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相比整车,汽车零部件领域存在更为隐秘的垄断行为。”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日系零部件企业在电子、电池、材料等领域有领先技术,并习惯于内部关联性合作,以此转移利润,“调查是预料之中的事。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企业在本国赚取垄断利润,美国已经对包括日系车企在内的零部件垄断进行严厉处罚,中国当然也要调查。”
谁能免罚单?
目前,中国的反垄断查处机构有3个,除发改委外,还有商务部反垄断局、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分别查处价格垄断、企业兼并及非价格的垄断案件。
自2013年以来,发改委的反垄断风生水起,频开“天价”罚单。从液晶面板到高档白酒、奶粉、金饰,发改委连续重拳出击,无论是被查处企业的规模、数量,还是处罚力度,都是《反垄断法》实施5年来前所未有的。
“在这批被调查企业中,会有免予处罚的,这肯定有;因为有‘自首’情节。”上述发改委人士对透露,“在奶粉反垄断调查中,惠氏和贝因美都免予处罚,这是有先例的。”“但是绝大多数涉案企业会坚决依法处罚,具体处罚额度在《反垄断法》中有明确规定。”该人士表示。
《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均将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查阅《反价格垄断行*执法程序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第8号令看到,第十四条明确了处罚额度比例:经营者主动向*府价格主管部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府价格主管部门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第一个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以免除处罚;第二个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以按照不低于50%的幅度减轻处罚;其他主动报告达成价格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可以按照不高于50%的幅度减轻处罚。
正是基于此,被调查企业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悉数主动降价。7月1日,奔驰官方宣布,汽车保养费用降幅高达30%-50%;8月3日,奔驰二次宣布,将从9月1日起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7月25日,捷豹路虎宣布下调旗下3款产品价格,平均下调了20万元;7月26日,一汽-大众奥迪宣布,将主动下调国产车型原装配件价格,下调比率或达38%;8月5日,克莱斯勒中国宣布调整部分产品及零配件价格,最高降幅6.5万元,同时宣布大灯、外后视镜、起动机等145种零配件价格将下调20%。
“被调查企业主动调价,首先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通过有限的降价来规避掉相关主管部门的处罚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能够算得上是相当明智的决定。可以预见的是,在反垄断调查正式结案之前,相关的企业依旧会遵循着这种有限降价的方式来打*策的擦边球。所以,在接下来的调查中,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抓出一家企业以儆效尤。”汽车评论员*嘉刚称。
最新消息称,8月7日下午,湖北全省十多家奥迪经销商和厂家代表一起,在北京被发改委约谈。初步的结果是对经销商进行罚款,由湖北物价局执行。“乐观的话每家经销商的罚款可能低于1000万元。”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说,“对于一汽-大众奥迪的处罚额度或将在年度营业额的1%至3%,对奥迪出具的罚单或高达上亿元。”
反垄断常态化
了解到,目前,中国已经与美国、欧盟、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相关机构开展反垄断交流合作。
事实上,在近期反垄断调查中,被中国*府最近列为反垄断调查对象的不少企业在其他国家也遭遇过反垄断调查。例如,微软[微博]曾在美国和欧洲面临垄断指控并为此支付了巨额罚金;高通公司在欧洲和韩国也接受过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审查。
除了这种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在加紧进行中。“多年来国家商务部一直在关注汽车行业的垄断行为,去年下半年开始酝酿《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赋予了汽车生产企业某些“特权”,而这正被认为是汽车行业存在垄断行为的根源。
从汽车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竞争充分,没有一个车企能做到垄断整个市场;但从车企和经销商及消费者的纵向关系来看,却是主机厂绝对支配,这也是此轮反垄断的重点。
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公告宣布自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这也意味着,现行的汽车4S店销售模式将面临一次大的调整,多品牌集中经营的汽车卖场模式有望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主要方向,售后市场也将会由此打破汽车企业控制价格的怪象。随着竞争的加剧,独立售后服务品牌的出现将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强化价格监督工作,与目前的经济形势紧密相关,长期看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中国价格协会的一位理事对《华夏时报》说。
不过,著名反垄断法专家*勇则向强调,垄断正走向市场化,反垄断正在进入公众视野,但难度依然不小。反垄断调查涉及各大领域,对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时建中对表示,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反垄断法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处罚是否有针对性以及处罚额度是否有力关系到垄断惩治的效果,并且发现一家要立即处置一家。垄断企业感觉到处罚得疼了,违法成本高了,就会形成约束。”有媒体人如此建言。
反垄断才刚刚开始,下一步怎么后续才是关键。
(本报金雪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