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工匠故事”的主人公,是汇艺轩文化艺术工作室创始人潘周。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潘周始终把弘扬民族艺术传承非遗文化作为使命。三十年如一日地弘扬工匠劳模精神,深入民间整理、挖掘、传承、培养非遗文化,带领创新成员有的放矢地开展传承和创新工作,凭着精湛的技艺和不断钻研的毅力一步步从手艺人蜕变成为如今的工匠。
一张红纸,一方天地。潘周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将传统的剪纸升华,一幅幅绚丽、雄壮、简练、纯朴的艺术作品跃然于纸张之上,惟妙惟肖,他巧妙地把乳山木板年画和乳山剪纸融合在一起,不断摸索,形成了新的风格。多年来,潘周始终坚守剪纸这项传统文化艺术,不停钻研,他独特的“打细毛”手法可在一厘米的纸张上剪出38根细毛,更是将这项“爱好”发展到了极致。01“80后”的剪纸大咖潘周对剪纸的喜爱,源于外婆留下来的一个胶东纸笸箩。纸笸箩上贴着的剪纸让他倍感兴趣,于是便画在纸上,剪了下来,在送人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众人的夸赞,从那时起,潘周便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潘周7岁开始学习剪纸,后拜师练习国画,“艺术相通,绘画和剪纸是姊妹艺术,国画的构图和剪纸也是一样的。”这段学习经历对他后来设计剪纸的构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为其打下了浓厚的民间艺术基础。上初中时,潘周喜欢骑着自行车走遍乳山所有的自然村和乡镇,去老艺人家里访学,日复一日,不知疲倦。一次,潘周到城北的六甲庄村拜访一位老手艺人。刚见面,老艺人就在潘周身上看到了他对剪纸的那份与众不同的热爱,也顾不上自己带病的身体,详细地为其讲解剪纸知识和技巧。当一副略显粗糙剪纸作品呈现在潘周眼前时,他说当时并未觉得有什么独特之处,纸上就是一个男人打着小伞,旁边还有一个女人。但随后,老艺人说的一句“你年轻,我年轻,好比张生戏莺莺。”让他突然意识到剪纸不单单是一个纹样,还是一种口传文化,于是,为了将这文化记载下来,老艺人说一句,他便记一句。临走时,老艺人看出潘周对剪纸并非一时兴起,便将自己的所有纹样毫无保留地赠与了他。作为学生,潘周课余时间并不多,于是等过了两周再前去拜访时,这位老艺人已经离世了,他既悲痛又惋惜,不过欣慰的是在这位老艺人离世前,已经尽可能的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法传授给了他,那些口传文化也被记了下来。这件事给潘周带来很大的触动,从那一刻起他便自发肩负起将这些东西记下来、传下去的担当,他说,务必要将这些艺术瑰宝留下来、传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传统艺术文化。80后的潘周,从七岁拿起剪刀,到如今已有三十六个年头。他说,从爱上剪纸的那一刻起,剪纸就已经成为了他的一切。02绝!1厘米剪出38根细毛剪纸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技艺的发展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创新。口传口、手把手,才使得乳山剪纸流传至今。为了乳山剪纸技艺走得更远、更稳,不少当地手艺人在沿袭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求发展,潘周就是之一。在钻研传统纹样、汲取民间艺术的同时,潘周也在不断向传统剪纸中融入现代元素。他学习并传承古代雕刻技法以及配色技法,在此基础上,适当融入乳娘精神、红色文化等现代内涵,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热烈碰撞,极大促进了乳山剪纸的活力迸发。潘周精湛的剪纸技艺让他的作品屡获大奖,尤其是他的“打细毛”剪纸手法,更是一绝。在学习过程中,潘周偶然发现细纹剪纸这一风格,那时的剪纸毛齿宽且粗,略显粗糙。他通过不停练习剪纸技艺,从原来的一厘米剪出十几根细毛提升到二十几根。而后,潘周又发现了清代剪纸《金玉满堂》,上面的细毛居然达到了一厘米28根有余,他意识到自己的技艺仍需要提升,于是又奋发图强苦练三年,直至今日,达到了一厘米纸上剪出38根细毛的高超水平。剪细毛需要留一剪刀再去一剪刀,潘周的这项技能意味着要在一厘米的纸上剪76刀,欣赏过他作品的观众无一不惊叹这一高超技能。一把四块五的剪刀,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红纸,潘周可以剪出万般花样。他的剪纸作品大到几米,小到几毫,一张红纸包罗万象,可以是生活缩影,可以是传统文化、民间故事,亦或是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戏曲情节……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在潘周的手中都能剪成寓意丰富、妙趣横生、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将世间万物鲜活地呈现在纸上。03传承,让剪纸文化永流传潘周还喜欢收集老纹样,截至目前,他已收集到胶东地区明清以及民国近现代时期的老纹样剪纸余幅,宋元明清时期的剪纸衍生品如瓷器、纸笸箩等余件。每收集到一件作品,潘周都会认真解读其图案所包含的寓意,他说:“有图必有意,有意皆吉祥。通过这些藏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年以前古人对剪纸美的赏识和利用,由此可以得知剪纸存在的价值。”城区改造导致很多农村都不复存在,于是每逢潘周在老艺人的家里墙上、仰棚上、窗户上看到具有民俗民风的装饰性节气剪纸纹样,他就会将这些用笔画下来,遇到破损的剪纸纹样,也会结合多年来对剪纸文化的认知以及个人解读进行修复,完善这份残缺的美。自年起,潘周深入民间积极抢救挖掘、整理古代剪纸纹样,至今已修复、复制剪纸纹样千余幅。“从爱上剪纸的那一刻起,我便赋予了自己保护和传承它的使命,只希望这项古老的艺术可以代代相传下去。”潘周如是说。多年来,潘周一直专注于剪纸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走入校园和老年大学进行公益培训,普及本土艺术和本土文化。通过进校园、开办培训班每年培养学员近三百名,其中,部分学员已成为威海剪纸协会的骨干人员。潘周教徒,从画图开始。在教授徒弟描绘图样时,他会先引导大家了解剪纸的“*”,即图案所包含的意义,他常常带着徒弟走进乡村,深入老艺人家中,近距离学习了解这项传统文化。正如潘周所说,“剪纸不单单是个‘形’,它有‘生命’。”当问到潘周有多少徒弟已经出徒,他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剪纸这方面,没有出徒这一说。包括我自己也没出徒,依旧在学习、挖掘和探讨中。”潘周带领着创新工作室的12位成员,奔走在乡镇之间不断研究剪纸文化,采用多种形式传播、推出、衍生这项本土非遗文化,对乳山剪纸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谈及对未来的打算时,潘周说了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我们永远都不会停下传承和探索的脚步。”监制丨殷洪*值班总编丨王岚复审丨胡杨图片丨刘彬文字丨李晓忆编辑丨李晓忆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侵权必究!